中评专访:陈孔立逾一甲子台海求索路
中评社厦门7月13日电(记者袁晓麦)2025年7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迎来建院(所)45周年。作为大陆高校中师生规模最大、学科方向最全、科研平台最多、研究成果最丰硕的台湾研究学术机构,其发展历程浓缩了大陆对台研究的演进史。中评社记者日前参加该院成立45周年学科发展大会期间,特别专访了资深教授陈孔立。
九五高龄 心系彼岸
书桌旁,95岁的陈孔立教授端坐,书香萦绕。他目光深邃,仿佛穿越鹭江,望向海峡对岸的宝岛,向记者娓娓道来那段以心观沧海的台海求索历程。在大陆台湾研究版图上,陈孔立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他的人生与学术,深刻嵌入了大陆涉台研究从无到有、从拓荒到繁荣的全过程。陈孔立1952年毕业于厦大历史系,三年后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毕业。早在1962年,两岸仍处隔绝对峙的冷峻年代,陈孔立便将学术目光投向彼岸,开启了一场持续超过一甲子的台湾历史、政治与两岸关系研究。
筚路蓝缕 史海启航
在那个资料匮乏的年代,这样的选择需要非凡远见与勇气。他所在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今台湾研究院),凭藉地利与深厚积淀,自创立之初便成为大陆涉台研究的一面旗帜。提及研究之始,陈孔立回忆,19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纪念会在厦门召开,他负责撰写会议综述,并发表了学术生涯首篇台湾研究论文——《郑成功收复台湾战争分析》。当时,台湾出版《台湾文献丛刊》309种,厦门大学历史系购得其中的208种,自此,陈孔立便一头扎进台湾史的研究。1987年,他正式出任所长,被誉为厦大台湾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时代召唤 毅然“转轨”
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开放探亲,两岸关系明显缓和。时任所长的陈孔立敏锐发现,“登陆”交流的台湾同胞,热切关注现实政治,却鲜提共同历史根源。一个声音在他心中响起:“面对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只懂历史怎么行?”于是,历史出身的他毅然“转轨”,将重心从故纸堆转向更具挑战性、更迫切的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研究。“祖国统一的任务摆在面前,不研究不行。”他坚定地说。
著作等身 心系两岸
这份以身许国的转向,开启了陈孔立数十年心系两岸、笔耕不辍的辉煌历程。他的代表作有《台湾历史纲要》(主编)《简明台湾史》《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台湾学导论》《两岸僵局下的思考》《走向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台湾民意与群体认同》《心系两岸》《台湾史事解读》《两岸的文化认同》《民进党:过去、现在、未来》《陈孔立台湾史名家研究论集》《“台独史观”批判》等。陈孔立学术成果之丰硕,正是其心血灌注的明证。
“南派”真谛:重在“心通”
谈及“南派泰斗”称号,陈教授谦逊摆手,归因于早年与媒体交往。回忆“南派”之说,他提及曾遇误解:“有人说北京是‘鹰派’,上海是‘鸽派’,厦门是‘投降派’。”面对质疑,他坚持和平统一主张,并阐释“南派”真谛在于注重研究台湾民众心态。“我们强调要瞭解台湾人民的想法,关心他们的需求,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他曾在办公室悬挂“通在心上”手书,解释道:“两岸‘三通’固然重要,但‘心通’才是根本。”研究台湾逾六十载,他广泛接触台湾各界,从学者官员到普通民众,甚至坦诚面对持不同政见者。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曾评价,厦大台研院“是最瞭解台湾人想法的”。
民声叩问 催生名篇
1999年泰国一场台胞座谈会上,一位台商直言:“你们要和平统一,就该讲清楚对台湾、对台湾人有什么好处。”陈教授坦言,此问如重锤敲心,促使他系统性思索这一命题。经沉淀积累,《和平统一的十大好处》一文问世,次年5月刊登于《人民日报》,在两岸引起巨大反响。2001年,该文获中共中央“五个一工程”奖,他本人也被表彰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者,推动两岸学术交流的开拓者”。
倡议构建“台湾学”
治学多年,陈孔立怀有宏大抱负——将庞杂的“台湾研究”铸成独立、系统的“台湾学”。他振臂疾呼,以学者严谨为“台湾学”理论建构呕心沥血。2004年,他在台湾出版《台湾学导论》,为两岸首部此类著作。他强调台湾研究需多学科交叉,运用社会科学理论,借鉴他科经验方法,建设完善“台湾学”学科体系。这一开创构想激起学界广泛回响。时任院长刘国深教授在序言中赞道:“要把台湾研究发展成‘台湾学’,需思想解放的勇气……他(陈孔立)已开了一个好头,余下的处女地,应由我们年轻一辈开垦。”
两岸风浪中的智慧
回顾两岸交往洪流,陈教授如数家珍。1992年,两岸学术交流渐增,他作为大陆首批访台学者踏上宝岛。在敏感氛围中,面对记者“大陆主张不放弃武力是不是要打我们?”的提问,他温和而坚定回应:“我们反复讲,‘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台湾同胞是骨肉兄弟。但不放弃武力针对的是企图分裂国家的‘台独’势力及外部干预力量。”区分敌我,安抚人心。当被问及对台湾购买美法战机看法,他粲然一笑:“也好啊!我们共同保卫祖国领空。”巧妙化解尴尬。1999年5月,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事件后,他在台湾政大学术会上,驳斥台学者将大陆民众抗议定性为“民族主义狂热”的说法,清晰区分“侵略性民族主义”与维护主权尊严的“正义性民族主义”,指出同胞遇害点燃的正是后者。
八字心法寄后学
悠悠六十余载治学光阴,无数挺立潮头的瞬间,沉淀为陈孔立眼中的智慧与期许。问及对后辈寄语,他未作长篇,赠以八字心法:自尊、自信、自强、自豪。“首先要自尊,不因暂时困难自卑,坚守祖国统一信念;在此基础上建立自信,勇于面对考验挑战。”学术上,他特别强调跨学科视野,勉励后辈“把台湾研究当作终身事业”,又笑着补充:“但这些经验都可能过时。年轻人要适应人工智慧时代,在新浪潮中砥砺前行。”
四十五载:回望与远眺
站在厦大台研院45周年节点,陈孔立回溯过往,发出沉重而真诚的喟叹:“我们尽力了,但收效还不足够大。”他感慨道:“搞对台工作45年,每一代人都在努力。”尽管有成绩,他认为当前复杂局势下,实现两岸相互认同依旧困难重重,“两岸制度不同,走过的路不同,特别是历史背景和政治体制差异,使彼此理解和认同成为一大挑战。”
对于台研院未来,他向新一代学人发出邀约:继承前辈精神,致力台湾问题研究,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国家完全统一贡献智慧力量。目光投向更远:“即使统一之后,厦大台研院仍大有可为。正如刘国深教授提出的,要深入研究两岸如何共同治理好宝岛台湾。”
毕生志业:十六字箴言
最后,陈孔立以“喜好不同,独到见解;坦诚相待,同情理解”十六字总结毕生志业。这既是其治学圭臬,亦是为人之道——尊重差异,鼓励创见;以诚待人,以情共鸣。四十五载潮涨潮落,这位老人始终立于两岸研究的礁石上,以学术为舟,以理解为桨,在历史峡湾中执着追寻心灵相通的可能。那份以心交心、矢志不渝的赤子情怀,恰似横亘海峡的浅浅月光——既映照现实的鸿沟,也辉映着归途的方向。
中评社厦门7月13日电(记者袁晓麦)2025年7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迎来建院(所)45周年。作为大陆高校中师生规模最大、学科方向最全、科研平台最多、研究成果最丰硕的台湾研究学术机构,其发展历程浓缩了大陆对台研究的演进史。中评社记者日前参加该院成立45周年学科发展大会期间,特别专访了资深教授陈孔立。
九五高龄 心系彼岸
书桌旁,95岁的陈孔立教授端坐,书香萦绕。他目光深邃,仿佛穿越鹭江,望向海峡对岸的宝岛,向记者娓娓道来那段以心观沧海的台海求索历程。在大陆台湾研究版图上,陈孔立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他的人生与学术,深刻嵌入了大陆涉台研究从无到有、从拓荒到繁荣的全过程。陈孔立1952年毕业于厦大历史系,三年后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毕业。早在1962年,两岸仍处隔绝对峙的冷峻年代,陈孔立便将学术目光投向彼岸,开启了一场持续超过一甲子的台湾历史、政治与两岸关系研究。
筚路蓝缕 史海启航
在那个资料匮乏的年代,这样的选择需要非凡远见与勇气。他所在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今台湾研究院),凭藉地利与深厚积淀,自创立之初便成为大陆涉台研究的一面旗帜。提及研究之始,陈孔立回忆,19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纪念会在厦门召开,他负责撰写会议综述,并发表了学术生涯首篇台湾研究论文——《郑成功收复台湾战争分析》。当时,台湾出版《台湾文献丛刊》309种,厦门大学历史系购得其中的208种,自此,陈孔立便一头扎进台湾史的研究。1987年,他正式出任所长,被誉为厦大台湾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时代召唤 毅然“转轨”
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开放探亲,两岸关系明显缓和。时任所长的陈孔立敏锐发现,“登陆”交流的台湾同胞,热切关注现实政治,却鲜提共同历史根源。一个声音在他心中响起:“面对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只懂历史怎么行?”于是,历史出身的他毅然“转轨”,将重心从故纸堆转向更具挑战性、更迫切的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研究。“祖国统一的任务摆在面前,不研究不行。”他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