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中国民间舞蹈之美
颍上花鼓灯是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之一。这一民间艺术是流行于安徽省淮河流域的一种融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歌舞形式,素有“淮畔幽兰”的美誉。自2006年颍上花鼓灯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来,当地民间艺人和专业学校致力于这一非遗艺术的传承发展。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更先后在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地登台演出,屡获国际奖项,将淮河流域的民间文化呈现在世界舞台上。
点亮传承之“灯”
我们到颍上县探访时,年过古稀的颍上花鼓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玉华刚结束社区表演团的教学排练。她介绍:在颍上,常有花鼓灯艺人自发筹建民间表演团,每逢县里举办艺术展演活动,艺术团间就相互“对灯”(竞演),一决高下。“经过近些年的推广,大伙儿对花鼓灯的热情被重新点燃。除了‘对灯’,花鼓灯已成为群众娱乐健身的日常活动,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难以想象的。”
有“千班锣鼓百班灯”之称的颍上花鼓灯,曾在上世纪80年代面临传承人断层问题——青壮年外出务工,民间灯班艺人年龄偏大,演出时演员紧缺。在陈玉华眼中,今年以88岁高龄辞世的老艺人曹树芝,是颍上花鼓灯传承的关键人物。他幼时拜花鼓灯大师唐佩金为师,因身材高挑、扮相俊俏,主攻“兰花”技艺。1990年,曹树芝带领颍上民间艺人参加安徽省首届花鼓灯汇演,让颍上花鼓灯名扬全省,引发关注。1996年退休后,痛心于青黄不接的传承境况,曹树芝积极同县文化馆合作,收集整理颍上花鼓灯民间艺术资料,同时在民间花鼓灯表演团中亲自教学,培养了包括陈玉华在内的多位新一代花鼓灯传人。陈玉华回忆说:“耄耋之年的曹老师仍坚持每周骑自行车往返颍上花鼓灯艺校、各乡镇文化站,向少儿义务传授技艺。他总说,教孩子们花鼓灯是为不辜负颍上花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