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卒中危险因素,重视“未病先防”
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脑卒中有哪些危险因素?如何预防脑卒中?近日,由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主办的“健康中国,赋能县域”——全科医师系列培训课程第30期,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王丹丹教授担任会议讲者,就脑卒中危险因素管理进行了解读与分享,以进一步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对脑卒中的诊疗水平。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可干预的因素和不可干预的因素。其中,不可干预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性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吸烟、饮酒、不当饮食、超重、体力活动少等。对于脑卒中其他相关的危险因素,王丹丹教授表示,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空气污染、心理疾病等因素也与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关系。
脑卒中的防治措施包括零级预防、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卒中后症状管理及康复。脑卒中的防治过程中县域医院应逐步建立脑卒中预防/筛查/随访门诊、卒中急诊绿色通道、开展卒中防治适宜技术、促进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降低患者疾病负担和家庭社会负担。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首次颁布了理想心血管健康指南——“Life’s Simple 7”(简单生活方式7)。通过这7项指标,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从而达到理想的心血管健康。Life's Simple 7包括4项可干预的行为特征(吸烟、饮食、体力运动和体重指数)和3项可干预的生物学特征(血压、总胆固醇和空腹血糖)。详见下表。
“这7项理想的心血管健康标准均非新发现,而是新认识,不是危险因素,而是健康因素。”王丹丹教授介绍,脑卒中零级预防是更早于脑卒中事件发生前一级预防的预防措施,旨在通过健康的行为方式阻止危险因素的出现,继而阻止脑卒中事件的出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