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明答中评:团结不同立场青年要敢于挨骂

全国青联委员、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主席兼执行主席吴学明(中评报道组)

  中评社北京9月23日电(记者张爽)港区全国青联委员、选举委员会委员、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主席兼执行主席吴学明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表示,想团结不同立场的青年人,首先要敢于“挨骂”,另外就是要学会“感温”和“调温”。

  吴学明表示,香港不少年轻人对于地区事务工作充满热诚,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参与青年工作的大部分都是来自同温层。他认为,青年工作若要突破同温层要从以下多个方面下手:一是增加参加途径,降低参与门槛,吸纳更多有志之士;二是改革各个青年交流会的模式,做到真正的有效交流;三是扩大与政策制定者的接触和沟通渠道,让青年工作者与政府建立互信关系;四是开设具有透明度和知名度的活动资讯平台,收集更多不同的声音。

  吴学明指出,“想团结不同立场的青年人,首先要敢于挨骂,另外就是要学会感温和调温。”作为建制派青年,他会积极倡议港府推动爱国爱港青年骨干培训工作,不论政见和党派,惟不可越过红线,藉此将不同政治立场的青年连结在一起。他表示,更会全力支持新选举制度,相信透过覆盖面较广的新选委,能提名更多青年声音进入议会。

  面对社会上对来自政商家族青年选委的质疑声音,吴学明回应称,此次当选的青年选委都是经过资审会的严格审核,都是坚实的爱国爱港人士,所以无论他们的家庭背景如何,都会尽心尽力当好守门者、建设者、传递者、宣传者和行动者的角色,为香港选贤任能,为国、为港担当作为。他认为,来自政商家族的青年选委在面对社会质疑声音的时候,可以把质疑当成一种动力,专注做实事,做好中央与香港市民之间的沟通桥梁,深入社区,用行动切实解决市民困难,以响应质疑的声音。此外,当选的青年选委当中不只有来自政商家族的,还有来自专业界人士,服务社会和基层人士的青年,各自代表不同青年的声音,体现国家对香港青年培训和发展的重视。

  虽然政府积极努力宣传大湾区,但仍有不少香港青年对大湾区抱着漠视或是敌视的态度。香港青年不愿意接受大湾区的症结何在?对此,吴学明认为,一般新政推出都会有“官热民冷”的现象,因为政策相对全面、涉及各行各业,而民众只有对涉及自身的行业才会有比较切身的感受,所以对整个政策的理解会相对滞后。我们做青年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大湾区在香港青年中“升温”,让他们愿意去接触和感受大湾区。香港青年不愿意接受大湾区的症结主要是两地生活及文化有一定的差异、两地的制度体质亦有不同,很少香港青年会主动离开舒适圈,到没那么熟悉的地方拼搏。此外,很多香港年轻人本土意识比较强烈,将粤港澳大湾区当成一个竞争关系而非合作关系,认为到内地发展是一种单向的人才输入,但这正正是他们的思想误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整体,三地各项人员要素配合市场需要高度流通,都是共同为打造出一个一流湾区努力。   面对以上种种问题,吴学明表示,他将会积极推动政府针对大湾区做更多详细研究,提供港人专业中立及科学的数据,以便了解更多到大湾区工作定居的资讯,减少港人对湾区的成见。“此外,我作为青年工作者,亦会争取举办更多和更大型的内地交流和实习计划,帮助香港青年认识国家发展以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此外,吴学明还就中央日前出台的《前海方案》发表了看法。他表示,《前海方案》的国际关注度十分高,能够吸引更多外资加入。香港和前海联手能加强与国际合作。《前海方案》扩大前海金融领域的开发,不仅有助于推动内地和香港的金融互联互通,也有助于进一步发展香港的金融业,巩固和发展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此外,《方案》又促进香港高端服务业发展,扩展两地产业发展空间。2004年至2021年的深港合作会议内容所建议香港、深圳合作的领域、产业分别是金融、教育、旅游、医疗、专业服务等,这些都是《方案》中重点发展的产业。

  吴学明认为,《方案》是聚焦“港澳所需”、“湾区所向”与“前海所能”,完全想民众所想,急民众所急。《方案》亦为香港青年带来更多的新机遇。前海已率先在全国推动实现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金融基础设施等“六个跨境”,将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此外,梦工场已经成为深港国际青年创业者的摇篮,为香港青年前往大湾区发展,提供了相对有效的平台。而孵化的创业团队有468家,港澳台及国际团队236家,占比超过50%,显示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选择逐梦前海。加上国家“十四五”规划再三强调科技,“双回圈”的核心也在于独立自主的科技创新。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和科研资源密集,是华南地区的创新中心,港青能选择到粤澳就业,到处都是机遇。港青应大胆尝试,好好发挥敢为人先的精神。

全国青联委员、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主席兼执行主席吴学明(中评报道组)

  中评社北京9月23日电(记者张爽)港区全国青联委员、选举委员会委员、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主席兼执行主席吴学明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表示,想团结不同立场的青年人,首先要敢于“挨骂”,另外就是要学会“感温”和“调温”。

  吴学明表示,香港不少年轻人对于地区事务工作充满热诚,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参与青年工作的大部分都是来自同温层。他认为,青年工作若要突破同温层要从以下多个方面下手:一是增加参加途径,降低参与门槛,吸纳更多有志之士;二是改革各个青年交流会的模式,做到真正的有效交流;三是扩大与政策制定者的接触和沟通渠道,让青年工作者与政府建立互信关系;四是开设具有透明度和知名度的活动资讯平台,收集更多不同的声音。

  吴学明指出,“想团结不同立场的青年人,首先要敢于挨骂,另外就是要学会感温和调温。”作为建制派青年,他会积极倡议港府推动爱国爱港青年骨干培训工作,不论政见和党派,惟不可越过红线,藉此将不同政治立场的青年连结在一起。他表示,更会全力支持新选举制度,相信透过覆盖面较广的新选委,能提名更多青年声音进入议会。

  面对社会上对来自政商家族青年选委的质疑声音,吴学明回应称,此次当选的青年选委都是经过资审会的严格审核,都是坚实的爱国爱港人士,所以无论他们的家庭背景如何,都会尽心尽力当好守门者、建设者、传递者、宣传者和行动者的角色,为香港选贤任能,为国、为港担当作为。他认为,来自政商家族的青年选委在面对社会质疑声音的时候,可以把质疑当成一种动力,专注做实事,做好中央与香港市民之间的沟通桥梁,深入社区,用行动切实解决市民困难,以响应质疑的声音。此外,当选的青年选委当中不只有来自政商家族的,还有来自专业界人士,服务社会和基层人士的青年,各自代表不同青年的声音,体现国家对香港青年培训和发展的重视。

  虽然政府积极努力宣传大湾区,但仍有不少香港青年对大湾区抱着漠视或是敌视的态度。香港青年不愿意接受大湾区的症结何在?对此,吴学明认为,一般新政推出都会有“官热民冷”的现象,因为政策相对全面、涉及各行各业,而民众只有对涉及自身的行业才会有比较切身的感受,所以对整个政策的理解会相对滞后。我们做青年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大湾区在香港青年中“升温”,让他们愿意去接触和感受大湾区。香港青年不愿意接受大湾区的症结主要是两地生活及文化有一定的差异、两地的制度体质亦有不同,很少香港青年会主动离开舒适圈,到没那么熟悉的地方拼搏。此外,很多香港年轻人本土意识比较强烈,将粤港澳大湾区当成一个竞争关系而非合作关系,认为到内地发展是一种单向的人才输入,但这正正是他们的思想误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整体,三地各项人员要素配合市场需要高度流通,都是共同为打造出一个一流湾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