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委专访:天主教代表谈香港深层次矛盾

天主教选委麦邓碧仪(中评社 沈而忱摄)

  中评社香港9月17日电(记者 沈而忱 段晓鲁)香港特区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选举将于九月举行,选委会宗教界别分组由香港六大宗教提名产生60人。多位天主教选委近日接受中评社访问时指出,特区政府应该站在市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出台政策,解决好土地、住房、贫富差距、产业单一化等深层次矛盾,令市民安居乐业,令香港更加和谐。

  麦邓碧仪:大湾区市场大有助于港青发展

  麦邓碧仪曾担任过2006年和2011年的选委会委员。她指出,与过去相比,现在的选委会增加了很多职能,包括提名、选举行政长官,提名所有的立法会议员以及选举40位议员。因此她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作为选委,我有三重身份。第一,我是一个中国人;第二,我是一个香港人;第三,我是一个天主教徒。这三个身份不冲突。”麦邓碧仪说,我是中国人,所以我爱自己的国家;我是香港人,所以我应该参与香港事务;我是天主教的平信徒,所以要爱主、爱人、守法、助人。因为这三重身份,我有责任对香港奉献与付出。

  谈及香港融入大湾区,麦邓碧仪表示,香港拥有金融、法治、国际视野、基础研究等优势,而内地拥有庞大的市场、完善的生产链、充裕的人才,两地需要互补不足,携手并进。大湾区的市场是香港的好几倍,长期来看一定对青年有利;加上目前国家出台了很多支援措施和优惠政策,香港与内地的体制机制正在逐步融合。因此,香港青年应当在适应力强、没有包袱的时候,浸浸“北水”,去大湾区求职、创业,不应在香港“画地为牢”。

天主教选委何庆濂(中评社 段晓鲁摄)

  何庆濂:港府应积极面对房屋问题

  何庆濂指出,每一个国家都是由爱国者来治理,因此“爱国者治港”天经地义,香港的管治者必须爱国爱港。中国人讲究“礼、仪、品、德、信”,作为管治团队的一部分,希望无论哪个界别的选委都有这样的品德,服务香港社会,为社会选出爱国爱港、有才有能的领袖。
 
  谈及香港的深层次矛盾,何庆濂认为,无止境的楼价上涨确实给香港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如果特区政府能够解决好市民的“衣、食、住、行”问题,那么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他建议特区政府积极面对房屋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执行楼价和租金管制,避免让房子变成炒卖的商品;对开发商囤地进行监管,令开发商不能控制市场楼价。同时,香港政府必须要理解,房屋问题是历史性的问题,也是长期性的问题,想要解决并非一朝一夕。因此特区政府需要一步一脚印,制定明确的目标,踏实而坚定地走下去。

天主教选委谢战(中评社 段晓鲁摄)

  谢战:港府需改变“小政府”心态

  “宗教界作为香港社会的重要一员,将结合宗教教义,为社会发挥积极作用。”谢战说,信仰、宗教往往具有凝聚及动员力量。作为宗教界选委,他将发挥整合作用和桥梁作用,积极推动社会和谐,团结不同宗教,求同存异,选出为香港社会做实事的行政长官和立法会议员。

  谈及香港的深层次矛盾,谢战认为,政府缺乏明确与积极的产业政策,造成香港产业结构单一化,经济主要由金融和地产推动增长,未能提升生产效率,也未能提高广大市民收入,导致财富严重不均。此外,市民难以负担的住房成本、缺乏向上流动性、紧缺的社会保障等,都是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政府需要将目光能放长远,反思香港结构性的问题与发展,推出治标更治本的举措,高瞻远瞩地解决经济、土地、房屋等根本困局。

  谢战表示,疫情凸显出香港旧有经济模式已呈疲态,必须走向知识型经济,重构产业发展。因此,政府需要改变“小政府”的心态,拿出改革意志、魄力和执行力,进行长期的产业政策规划,大力扶助高增值新产业,抓紧“十四五”机遇,发挥桥梁作用,展现自身优势,弥补固有不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天主教选委麦邓碧仪(中评社 沈而忱摄)

  中评社香港9月17日电(记者 沈而忱 段晓鲁)香港特区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选举将于九月举行,选委会宗教界别分组由香港六大宗教提名产生60人。多位天主教选委近日接受中评社访问时指出,特区政府应该站在市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出台政策,解决好土地、住房、贫富差距、产业单一化等深层次矛盾,令市民安居乐业,令香港更加和谐。

  麦邓碧仪:大湾区市场大有助于港青发展

  麦邓碧仪曾担任过2006年和2011年的选委会委员。她指出,与过去相比,现在的选委会增加了很多职能,包括提名、选举行政长官,提名所有的立法会议员以及选举40位议员。因此她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作为选委,我有三重身份。第一,我是一个中国人;第二,我是一个香港人;第三,我是一个天主教徒。这三个身份不冲突。”麦邓碧仪说,我是中国人,所以我爱自己的国家;我是香港人,所以我应该参与香港事务;我是天主教的平信徒,所以要爱主、爱人、守法、助人。因为这三重身份,我有责任对香港奉献与付出。

  谈及香港融入大湾区,麦邓碧仪表示,香港拥有金融、法治、国际视野、基础研究等优势,而内地拥有庞大的市场、完善的生产链、充裕的人才,两地需要互补不足,携手并进。大湾区的市场是香港的好几倍,长期来看一定对青年有利;加上目前国家出台了很多支援措施和优惠政策,香港与内地的体制机制正在逐步融合。因此,香港青年应当在适应力强、没有包袱的时候,浸浸“北水”,去大湾区求职、创业,不应在香港“画地为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