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习会”后的台海局势分析

  中评社╱题:“拜习会”后的台海局势分析 作者:李其泽(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公共事务与公民教育学系副教授

  【摘要】拜登总统与习近平主席在去年11月中举行视讯会议,台湾问题是此次“拜习会”中最重要的议题,双方对此进行了立场鲜明和划清底线的对话。拜登政府采取“竞争性共存”为主轴的对中政策:美中激烈竞争,但在某些领域进行合作;管控竞争,避免陷入冲突,并塑造一个彼此在竞争中共存的国际体系与秩序。在此美中关系“竞争性共存”的框架下,未来的台海局势将会如何发展?本文将讨论和阐释美中关系“竞争性共存”之意涵与实务,并在美中“竞争性共存”的战略关系脉络中,前瞻性地分析“拜习会”之后的台海局势发展。

  一、前言

  拜登政府上台之后花了10个月的时间制定外交政策,塑造战略环境,和经过美中不间断的穿梭外交和国安对话,①终于铺垫成拜登总统与习近平主席在去年11月中举行的视讯会议(virtual meeting)。

  台湾问题是这次“拜习会”中讨论的重点议题,双方对此进行高度角力。拜登明白美中之间的激烈竞争需要缓和,台海的军事紧张需要降温,一方面要寻求合作以避免冲突,但另一方面也不会放弃在美中战略竞争和霸权博弈下的“台湾牌”。面对美方两面手法,习近平明确阐述了中方的原则立场,并直指台湾当局企图“倚美谋独”,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台制华”。习更严肃地表明北京的底线:“如果台独分裂势力挑衅逼迫,甚至突破红线,我们将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

  拜登政府的外交国安团队在去年三月发布了《美国人民的外交政策》(A Foreign Policy for the American People)②及《国家安全战略暂行指针》(Interi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c Guidance),③为新政府的外交国安政策确立方向。从这两份文件可以看出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议题是中国,并将中国视为唯一能够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竞争对手。归纳拜登政府对中政策的指导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一、中国是21世纪威胁美国领导地位的战略竞争对手和现存国际秩序的最大挑战者。二、美国对中国的交往政策(engagement policy)已经失败,将中国纳入国际自由经贸体制并未导致其政治民主或政权改变,和平演变的期望证实是落空的。三、当前最符合美国利益的政策选项是基于实力地位的“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美中之间进行“激烈竞争”(extreme competition),但非冷战状态,而是在竞争中仍维持共存。

  本文将上述拜登政府对中政策的主轴定位为“竞争性共存”(competitive coexistence),并讨论和阐释美中关系“竞争性共存”之意涵与实务,进而在美中“竞争性共存”的框架下,说明拜习会的主要内容以及分析拜习会之后的台海局势发展。

  二、习拜视频会议

  在国际舆论高度关注中,美东时间2021年11月15日晚上,美国总统拜登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举行视讯峰会。此次拜习会旨在稳定美中两国关系,但并没有具体成果。在视讯峰会过程中,两位元首虽在媒体前微笑以对,表现出基本善意,但针对基本立场和重大议题,两人多是各自表述,无法达成共识。以致于美中关系的紧张状态仍难以缓和,可以预见,这将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拜登在视频会谈中表示,美国将捍卫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并与盟友和伙伴一道,确保21世纪进步、自由、开放、公平的国际体系。他对中国在新疆、西藏和香港的做法以及更广泛的人权问题提出质疑,同时也必须保护美国劳工和工业免受中国不公平的贸易和经济措施的伤害。他还提到自由和开放印太区域的重要性,传达美国坚守对此区域承诺的决心。拜登强调,双方有必要管控战略风险,消除沟通不良和误判,建立合于“常理的护栏”(common-sense guardrails)机制,防止美中的竞争走向冲突。④

  习近平则强调新时期中美关系应该坚持的“三点原则”:一是相互尊重。尊重彼此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自发展权利,平等相待,管控分歧,求同存异。二是和平共处。不冲突不对抗是双方必须坚守的底线,美方提出中美可“共存”,还可加上两个字,即和平共处。三是合作共赢。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要坚持互利互惠,不玩零和博弈。⑤

  拜习两人花了很多时间讨论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台湾问题。拜登强调美国恪守以《台湾关系法》、三个联合公报和六项保证为指引的“一中政策”,美方坚决反对片面改变现状或破坏台海和平稳定的作为。⑥双方要有效管理歧见,避免误判,以确保台海的和平稳定。习近平也阐述了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习近平强调,台海局势面临新一轮紧张,原因是台湾当局一再企图“倚美谋独”,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台制华”。这一趋势十分危险,是在玩火,而玩火者必自焚。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中国是有耐心的,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如果台独分裂势力挑衅逼迫,甚至突破红线,则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⑦

  从拜习会后美中各自释出的讯息来看,可得出以下几个要点:一、双方在气候变迁、共同防疫、能源供应及经济复苏上都有合作意愿;二、对于可以合作的领域,双方成立工作小组进行协调;三、在北韩、伊朗核武问题以及阿富汗情势等议题交换了意见;四、在最可能爆发冲突的台海议题上,则各说各话,没有交集。

  这次拜习会并无具体的共识成果,但共同的收获是:两位领导人面对面就美中关系各种问题进行战略对话,清楚表达各自的利益、价值观与对国际秩序不同的理解,划清彼此敏感问题的红线和底线,并表明不会走向“新冷战”。再者,双方都寻求管理分歧,确保竞争不会造成冲突;“竞争而不冲突”(斗而不破),反映两国皆有意愿管控风险,防范美中关系滑向失控。

  三、美中“竞争性共存”与台海局势分析

  从上述拜习会的过程和内容可知,拜登政府虽然力图在经济、⑧科技、⑨军事、社会等多个维度与北京博弈,⑩但不适合将这种多层次的激烈竞争贴上“新冷战”标签。这是一场全球性的竞争,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两个竞争性大国同时又有如此深层的相互依赖,美国将以优势实力(提升内部实力)为基础,就“权力制衡”与“秩序制约”两个层面,联合印太、欧洲和西半球的盟邦、伙伴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抗衡中国的挑战。

  本文引用沈大伟(David Shambaugh)的概念,将未来的美中关系诠释为“竞争性共存”(competitive coexistence)⑪:激烈竞争,但仍在某些领域进行合作;管控竞争,避免演变成冲突,并塑造一个在竞争中共存的国际体系与秩序。“竞争性共存”的关键考验在于如何负责任地管理竞争而不造成冲突,且能维持双方合作的空间。以下就从美中关系“竞争性共存”的视角来分析习拜会后的台海局势发展。

  自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任以来,因一直无法解决“九二共识”困境,且又提出所谓“新两国论”的“四个坚持”,⑫导致两岸关系不断恶化,台海局势日益恶化,军事紧张更在近一年里达到高峰,台湾也因此失去八个邦交国。国际各界的安全和国防专家(包括美国军方将领)屡屡预判北京武力攻台的时间点,经济学人杂志更以封面故事指出台湾是地球上最危险的地方。

  而拜登政府上台之后在各种场合一再重申对台湾“坚如磐石”(rock-solid)的承诺,表示美国将持续与台湾合作,并公开展现对台湾的支持。除了军售外,为抗衡中国孤立台湾的外交施压,美国也从各方面协助台湾拓展国际空间,鼓励理念相近国家与台湾接触,持续向盟友和伙伴强调台海和平稳定的重要,并不断表达对中国胁迫台湾的各种行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强烈关注。

  在拜登政府对中“竞争战略”的博弈棋盘上,台湾已是美中战略竞争的主要舞台和必争之地。就地缘政治经济而言,台湾位居第一岛链中心,又处于全球经济和贸易往来要道,对美国的盟友网络具有关键地位,台湾的安全对美国维护印太地区的政经利益极其重要。其次,在拜登政府眼中,台湾是一个成功的民主政治发展故事,与美国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一直以来在政治、经济和安全各层面都是美国紧密的伙伴。其三,台湾是全球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国际半导体生产的中心,台积电(TSMC)制造了世界84%的芯片。该公司主宰着全球最先进的半导体制造,掌握了尖端数位装置和武器设备至关重要的技术,比竞争对手领先十年。由于美中都相当依赖台湾的芯片产业,因此在两国战略竞争之下,台积电(TSMC)被迫身处中心位置。其四,尽管美国没有条约义务保护台湾,但中国的进攻将是对美国军事实力及其外交和政治决心的考验。如果美国无法阻止中国以武力攻占台湾,美国在其全球盟友的威望和信心会瓦解,在印太地区的安全保证和地缘战略会崩溃,甚至所谓的“美国治世”(Pax Americana)也将终结。

  拜登政府虽仍以“战略模糊”策略来威摄中国对台湾的军事威胁,但比之前的政府更感到吓阻中国动武的急迫性。国务卿布林肯在2021年12月3日出席路透社举办的“NEXT虚拟全球会议”时提出警告,北京若武力犯台“将是潜在的灾难性决定(potentially disastrous decision)”。当被问及,若中国犯台,美国是否会出兵?布林肯表示,美国多年来一直清楚表明,会致力确保台湾有足够能力自我防卫,继续提供防卫武器或服务,美国会坚定履行这项承诺。

  然而,随着美国对中国的军事优势逐渐缩小,和东亚地区军事平衡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变,这种“战略模糊”的吓阻作用不仅变得不那么可信,还会有日益增高的风险作为维持脆弱和平的代价。显然,美国有避免与北京开战的利害考量。因为,即使美国赢了,冲突的代价也可能是美国承担不起的。当然,如果美中冲突最终走向核战,那么结果对美国、台湾、中国和其他地方都是毁灭性的。这即是拜登政府“竞争性共存”策略的内在思维逻辑。可以见得,在台海议题上,以潜在的大国冲突或战争作为吓阻的手段,会愈来愈不现实,其可信度和有效度会愈来愈低。

  有鉴于此,拜登政府的对台政策的原则是,继续履行“一中政策”及遵守《台湾关系法》,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做法,维持台海局势的和平与稳定,即台海维持现状。台海的现状符合台湾、中国及美国的利益,也符合印太区域安全和稳定的利益。同时,拜登政府敦促北京“以符合台湾人民的意愿和最佳利益的方式展开有意义的对话,和平解决台海两岸议题”。⑬

  至于要如何确保台海的和平与稳定?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Jake Sullivan)在拜习会隔天早上接受布鲁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e)连线访问时称,对台湾、南海这些美中有歧见的议题,要透过国安、军事与外交多层面向沟通,以设定“护栏”、管控分歧、避免冲突。他说拜登与习近平已同意就“战略稳定”展开对话。⑭苏利文这段话表达出美国有意在台海问题上重建美中战略对话,避免台海发生冲突,也就是建立“护栏”来管控台海风险。

  四、结语

  拜登政府将继续以《台湾关系法》、三个联合公报和六项保证为指引的“一中政策”来处理美中及美台关系,而其对台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维持台湾和台海的现状:不独(不支持台湾法理独立)、不统(保持台湾实质独立状态)、不武(和平解决两岸问题)。美国一方面扩大、提升对台军售,提供防卫武器、服务和训练,确保台湾有足够的自我防卫能力,支持台湾建立不对称作战能力;另一方面以“战略模糊”来吓阻任何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并希望在国安、军事、外交等层面上加强管控台海情势,建立“护栏”以避免爆发军事冲突。就拜登政府对中“竞争性共存”政策的本质而言,美国既要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又必须维持美中共存,管控战争风险,避免“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在这样的美中战略竞争脉络之下,“台湾牌”绝对是美国西太平洋地缘政治和战略框架下不可或缺的一张关键牌。不过,美国要打好“不独、不统、不武”的“台湾牌”的难度将会越来越高,终将成为不可能的任务(mission impossible)。

  总结而言,拜登政府的对中政策将以“竞争性共存”为主轴(管控竞争,避免冲突),台海局势的发展亦会在这一个战略大框架下动态处理。原则上,在美中台战略三角稳定的状态下,维持台海现状的核心要件依然没变:北京坚持和平统一、台湾不搞法理独立,以及美国遵守“一中政策”。但因两岸关系的持续恶化,台海现状正渐渐塌陷,战略三角恐在不稳定中逐步走向崩解。而未来一个大概率的最坏情景(scenario)是,2024年若由赖清德(其自称是“务实的台独工作者”)当选下一届台湾领导人,那么走向崩解中的战略三角将再不可能逆转,直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完全崩溃,台海现状自是无以为继。

  注释:

  ①其中有:2021年3月19日的美阿拉斯加“2+2”高层会谈。此次会谈,美方代表是国务卿布林肯和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中方代表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和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7月25日至26日美副国务卿谢尔曼访问中国,在天津与中国外交部副外长谢锋会谈。随后,外长王毅也接见谢尔曼。10月6日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在瑞士苏黎世举行会晤。10月31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意大利罗马“20国集团”(G20)峰会进行场边会议。

  ②A Foreign Policy for the American People,U.S.Department of State,March 3,2021,https://www.state.gov/a-foreign-policy-for-the-american-people/

  ③Interi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c Guidance,The White House,March 3,2021,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1/03/03/interim-national-security-strategic-guidance/

  ④Readout of President Biden's Virtual Meeting with President Xi Jinp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White House,November 16,2021,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1/11/16/readout-of-president-bidens-virtual-meeting-with-president-xi-jinping-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

  ⑤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新华网,2021年11月16日,http://www.news.cn/2021-11/16/c_1128068890.htm

  ⑥Readout of President Biden’s Virtual Meeting with President Xi Jinp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White House,November 16,2021,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1/11/16/readout-of-president-bidens-virtual-meeting-with-president-xi-jinping-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

  ⑦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新华网,2021年11月16日,http://www.news.cn/2021-11/16/c_1128068890.htm

  ⑧拜登在2021年12月23日签署“防止强迫维吾尔人劳动法”(Uyghur Forced Labor Prevention Act),禁止进口新疆产品,除非企业能提供获得美国认证不涉及强迫劳动的证据。

  ⑨拜登在2021年11月11日签署“安全设备法”(Secure Equipment Act)。根据此法案,包含华为、中兴通讯、海能达、海康威视和大华科技这些中企无法再获得美国监管机关核发的新设备许可。“安全设备法”是美国打击中国电信和科技公司的最新法源。

  ⑩Joseph S.Nye Jr.(2021年11月3日)。别再把中美竞争称为“冷战”。纽约时报中文网,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11103/biden-china-cold-war/zh-hant/

  ⑪David Shambaugh,Where Great Powers Meet: America and China in Southeast Asi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0); David Shambaugh,China’s Futu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2016 ).

  ⑫“四个坚持”:一、永远要坚持自由民主的宪政体制;二、坚持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三、坚持主权不容侵犯并吞;四、坚持中华民国台湾的前途,必须遵循全体台湾人民的意志。

  ⑬拜习会前布林肯与王毅通话,敦促北京与台湾有意义对话。美国之音,2021年11月14日https://www.voachinese.com/a/taiwan-top-diplomat-in-us-said-biden-xi-summit-intended-to-manage-competition-and-avoid-conflict-in-taiwan-strait-20211113/6312449.html

  ⑭Readout from the Biden-Xi virtual meeting: Discussion with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Jake Sullivan,Brookings Institute,November 16,2021,https://www.brookings.edu/events/readout-from-the-biden-xi-virtual-meeting-discussion-with-national-security-advisor-jake-sullivan/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3月号,总第291期)   中评社╱题:“拜习会”后的台海局势分析 作者:李其泽(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公共事务与公民教育学系副教授

  【摘要】拜登总统与习近平主席在去年11月中举行视讯会议,台湾问题是此次“拜习会”中最重要的议题,双方对此进行了立场鲜明和划清底线的对话。拜登政府采取“竞争性共存”为主轴的对中政策:美中激烈竞争,但在某些领域进行合作;管控竞争,避免陷入冲突,并塑造一个彼此在竞争中共存的国际体系与秩序。在此美中关系“竞争性共存”的框架下,未来的台海局势将会如何发展?本文将讨论和阐释美中关系“竞争性共存”之意涵与实务,并在美中“竞争性共存”的战略关系脉络中,前瞻性地分析“拜习会”之后的台海局势发展。

  一、前言

  拜登政府上台之后花了10个月的时间制定外交政策,塑造战略环境,和经过美中不间断的穿梭外交和国安对话,①终于铺垫成拜登总统与习近平主席在去年11月中举行的视讯会议(virtual meeting)。

  台湾问题是这次“拜习会”中讨论的重点议题,双方对此进行高度角力。拜登明白美中之间的激烈竞争需要缓和,台海的军事紧张需要降温,一方面要寻求合作以避免冲突,但另一方面也不会放弃在美中战略竞争和霸权博弈下的“台湾牌”。面对美方两面手法,习近平明确阐述了中方的原则立场,并直指台湾当局企图“倚美谋独”,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台制华”。习更严肃地表明北京的底线:“如果台独分裂势力挑衅逼迫,甚至突破红线,我们将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

  拜登政府的外交国安团队在去年三月发布了《美国人民的外交政策》(A Foreign Policy for the American People)②及《国家安全战略暂行指针》(Interi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c Guidance),③为新政府的外交国安政策确立方向。从这两份文件可以看出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议题是中国,并将中国视为唯一能够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竞争对手。归纳拜登政府对中政策的指导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一、中国是21世纪威胁美国领导地位的战略竞争对手和现存国际秩序的最大挑战者。二、美国对中国的交往政策(engagement policy)已经失败,将中国纳入国际自由经贸体制并未导致其政治民主或政权改变,和平演变的期望证实是落空的。三、当前最符合美国利益的政策选项是基于实力地位的“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美中之间进行“激烈竞争”(extreme competition),但非冷战状态,而是在竞争中仍维持共存。

  本文将上述拜登政府对中政策的主轴定位为“竞争性共存”(competitive coexistence),并讨论和阐释美中关系“竞争性共存”之意涵与实务,进而在美中“竞争性共存”的框架下,说明拜习会的主要内容以及分析拜习会之后的台海局势发展。

  二、习拜视频会议

  在国际舆论高度关注中,美东时间2021年11月15日晚上,美国总统拜登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举行视讯峰会。此次拜习会旨在稳定美中两国关系,但并没有具体成果。在视讯峰会过程中,两位元首虽在媒体前微笑以对,表现出基本善意,但针对基本立场和重大议题,两人多是各自表述,无法达成共识。以致于美中关系的紧张状态仍难以缓和,可以预见,这将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拜登在视频会谈中表示,美国将捍卫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并与盟友和伙伴一道,确保21世纪进步、自由、开放、公平的国际体系。他对中国在新疆、西藏和香港的做法以及更广泛的人权问题提出质疑,同时也必须保护美国劳工和工业免受中国不公平的贸易和经济措施的伤害。他还提到自由和开放印太区域的重要性,传达美国坚守对此区域承诺的决心。拜登强调,双方有必要管控战略风险,消除沟通不良和误判,建立合于“常理的护栏”(common-sense guardrails)机制,防止美中的竞争走向冲突。④

  习近平则强调新时期中美关系应该坚持的“三点原则”:一是相互尊重。尊重彼此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自发展权利,平等相待,管控分歧,求同存异。二是和平共处。不冲突不对抗是双方必须坚守的底线,美方提出中美可“共存”,还可加上两个字,即和平共处。三是合作共赢。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要坚持互利互惠,不玩零和博弈。⑤

  拜习两人花了很多时间讨论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台湾问题。拜登强调美国恪守以《台湾关系法》、三个联合公报和六项保证为指引的“一中政策”,美方坚决反对片面改变现状或破坏台海和平稳定的作为。⑥双方要有效管理歧见,避免误判,以确保台海的和平稳定。习近平也阐述了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习近平强调,台海局势面临新一轮紧张,原因是台湾当局一再企图“倚美谋独”,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台制华”。这一趋势十分危险,是在玩火,而玩火者必自焚。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中国是有耐心的,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如果台独分裂势力挑衅逼迫,甚至突破红线,则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⑦

  从拜习会后美中各自释出的讯息来看,可得出以下几个要点:一、双方在气候变迁、共同防疫、能源供应及经济复苏上都有合作意愿;二、对于可以合作的领域,双方成立工作小组进行协调;三、在北韩、伊朗核武问题以及阿富汗情势等议题交换了意见;四、在最可能爆发冲突的台海议题上,则各说各话,没有交集。

  这次拜习会并无具体的共识成果,但共同的收获是:两位领导人面对面就美中关系各种问题进行战略对话,清楚表达各自的利益、价值观与对国际秩序不同的理解,划清彼此敏感问题的红线和底线,并表明不会走向“新冷战”。再者,双方都寻求管理分歧,确保竞争不会造成冲突;“竞争而不冲突”(斗而不破),反映两国皆有意愿管控风险,防范美中关系滑向失控。

  三、美中“竞争性共存”与台海局势分析

  从上述拜习会的过程和内容可知,拜登政府虽然力图在经济、⑧科技、⑨军事、社会等多个维度与北京博弈,⑩但不适合将这种多层次的激烈竞争贴上“新冷战”标签。这是一场全球性的竞争,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两个竞争性大国同时又有如此深层的相互依赖,美国将以优势实力(提升内部实力)为基础,就“权力制衡”与“秩序制约”两个层面,联合印太、欧洲和西半球的盟邦、伙伴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抗衡中国的挑战。

  本文引用沈大伟(David Shambaugh)的概念,将未来的美中关系诠释为“竞争性共存”(competitive coexistence)⑪:激烈竞争,但仍在某些领域进行合作;管控竞争,避免演变成冲突,并塑造一个在竞争中共存的国际体系与秩序。“竞争性共存”的关键考验在于如何负责任地管理竞争而不造成冲突,且能维持双方合作的空间。以下就从美中关系“竞争性共存”的视角来分析习拜会后的台海局势发展。

  自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任以来,因一直无法解决“九二共识”困境,且又提出所谓“新两国论”的“四个坚持”,⑫导致两岸关系不断恶化,台海局势日益恶化,军事紧张更在近一年里达到高峰,台湾也因此失去八个邦交国。国际各界的安全和国防专家(包括美国军方将领)屡屡预判北京武力攻台的时间点,经济学人杂志更以封面故事指出台湾是地球上最危险的地方。

  而拜登政府上台之后在各种场合一再重申对台湾“坚如磐石”(rock-solid)的承诺,表示美国将持续与台湾合作,并公开展现对台湾的支持。除了军售外,为抗衡中国孤立台湾的外交施压,美国也从各方面协助台湾拓展国际空间,鼓励理念相近国家与台湾接触,持续向盟友和伙伴强调台海和平稳定的重要,并不断表达对中国胁迫台湾的各种行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强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