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沛良答中评:通关是疫后经济复苏重要条件
中评社香港4月6日电(记者 张心怡)香港第五波疫情增速虽趋缓,但依旧使民生经济元气大伤。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对社交媒体以及多项经济数据观测分析指出,香港市民对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达至最高,香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民生经济风险。香港立法会议员、中国太平保险(香港)总经理陈沛良对中评社表示,香港若要经济尽快复苏,必须要恢复过往的人员流动性,而与内地通关是先决条件。
陈沛良谈到,第五波疫情无疑对香港民生经济带来巨大冲击。香港经济的成功来自于开放及自由,疫情带来的旅游限制让旅游业陷入冰封状态。单从旅游一个行业计算,2018年旅游业对本地生产总值直接贡献约4.5%,旅行社从业人员人数约为257,000人,占全港就业人数6.6%。实际上,旅游业带动的航空、餐饮、零售、物流、广告、金融服务等行业增长,涟漪效应对经济及就业远远超过上述数据,特别是旅游业直接带动了大量低技术就业岗位,疫情对基层市民的生计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陈沛良称,特区政府虽然一直奉行“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策略,其总体政策并未太大变化,但因执行时造成漏洞,外防失守,造成第五波疫情大爆发。原本与内地通关已经摆上日程,但临时取消令市民失望。经济方面,社交距离限制处所停业对企业造成直接损失,政府要再次动用公帑进行新一轮的保就业及刺激消费工作,无疑对公共财政的可负担能力和长远投资带来负面影响。
他提及,疫情两年多市民抗疫疲劳,封关造成两地家庭分离,学生无法面授,带来心理焦虑及社会问题,令不少人选择离开香港避疫,其中不乏中高层管理人员及跨国企业员工,长远来看将造成人才流失问题。
陈沛良认为,香港若要经济复苏,必须要恢复过往的人员流动性,其中与内地通关是先决条件。因此,一定要达到精准防控,动态清零的目标。同时,香港要汲取第五波疫情的经验,善用科技追踪确诊病例及升级医疗系统处理危机的能力。即使大家都不希望疫情再次反弹,但一定要准备好充足的预案,若不幸疫情反覆,香港能够尽快控制疫情及收治病人,不要让社会再度停摆,能够在对抗疫情的同时聚焦经济,改善民生。如此才能稳固民心,挽留人才,让市民在香港安居乐业。
陈沛良亦指出,特区政府还要加强海外及内地宣传推广,增强外资及旅客对香港的信心,吸引外资人才回流。同时要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及“十四五”规划下香港的自身优势与功能,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中评社香港4月6日电(记者 张心怡)香港第五波疫情增速虽趋缓,但依旧使民生经济元气大伤。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对社交媒体以及多项经济数据观测分析指出,香港市民对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达至最高,香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民生经济风险。香港立法会议员、中国太平保险(香港)总经理陈沛良对中评社表示,香港若要经济尽快复苏,必须要恢复过往的人员流动性,而与内地通关是先决条件。
陈沛良谈到,第五波疫情无疑对香港民生经济带来巨大冲击。香港经济的成功来自于开放及自由,疫情带来的旅游限制让旅游业陷入冰封状态。单从旅游一个行业计算,2018年旅游业对本地生产总值直接贡献约4.5%,旅行社从业人员人数约为257,000人,占全港就业人数6.6%。实际上,旅游业带动的航空、餐饮、零售、物流、广告、金融服务等行业增长,涟漪效应对经济及就业远远超过上述数据,特别是旅游业直接带动了大量低技术就业岗位,疫情对基层市民的生计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陈沛良称,特区政府虽然一直奉行“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策略,其总体政策并未太大变化,但因执行时造成漏洞,外防失守,造成第五波疫情大爆发。原本与内地通关已经摆上日程,但临时取消令市民失望。经济方面,社交距离限制处所停业对企业造成直接损失,政府要再次动用公帑进行新一轮的保就业及刺激消费工作,无疑对公共财政的可负担能力和长远投资带来负面影响。
他提及,疫情两年多市民抗疫疲劳,封关造成两地家庭分离,学生无法面授,带来心理焦虑及社会问题,令不少人选择离开香港避疫,其中不乏中高层管理人员及跨国企业员工,长远来看将造成人才流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