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墓志整理中的伪品与辨伪问题

  中评社北京9月26日电/在21世纪以来的唐代史研究中,新出土墓志的整理与研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热点。与大量墓志整理著作和研究论文同时出现的,还有关于墓志真伪的辩论。如引人注目的日本朝臣备书丹的《唐鸿胪寺丞李训墓志》,其真伪就曾掀起学术波澜,中日学者均参与其中。此外,还有一些流散唐墓志的真伪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就其内容、书法等展开讨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基础建设的加快、各类生产活动以及非法盗掘等,使得大量深埋于地下的墓志重见天日。唐代墓志纹饰精美,书法水平高超,名人墓志以及由知名文人、书法家撰文或书丹的墓志成为民间收藏追逐的目标,也滋生了伪造墓志牟利的现象。

  早期墓志翻刻与作伪主要集中在北魏以前的墓志及碑刻上,尤其是北魏墓志。然而,由于早期碑刻、墓志对作伪者文史功底、书法素养以及刻工要求很高,作伪成本高,使得存世量大、内容更为丰富的唐代墓志逐渐成为作伪的重灾区。近年来,此风愈演愈烈,甚至一些内容较为简单的下层官吏和普通民众墓志也出现翻刻作伪的现象。一些伪志被国有以及民营博物馆征集收藏,拓本出现于墓志整理著作中,甚至被作为新史料加以使用。有感于此,王素在《长安高阳原新出土隋唐墓志·序》中指出,“盗掘的中古墓志,来源不清楚,真伪不清楚,出土的时间和地点不清楚,仅凭不知是从真石还是从伪石上拓印的拓本进行整理和研究,心里是否踏实成为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因此,对各种出版物中的唐志区分真伪并加以辨析是很有必要的。笔者依据自身长期搜集、整理唐代墓志的经验,对相关问题加以分析与说明,期望促进唐代墓志的更科学的整理与使用。

  唐代墓志作伪的几种类型

  从目前出版物中所见有问题的唐墓志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翻刻墓志。由于多数作伪者不具备专业知识,为了避免露马脚,大多数伪志都是翻刻唐墓志原石,这也是目前唐志伪品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如《邓师并夫人陈氏墓志》《王沼墓志》《王公亮墓志》等。此外,近年来在刊物上发表的《张羲之妻阿史那氏墓志》《萧龄之墓志》《卢公亮墓志》均系翻刻品。由于是按照原石进行翻刻,尽管其中一些高质量的翻刻惟妙惟肖,但多数翻刻品刻制都比较粗糙,文字走样变形,且有真品参照,容易辨别。但唐代墓志的翻刻还存在一些值得警觉的新情况:如一些以往并不受到关注的墓志也被翻刻,这些墓志志主多为下级官吏或妇女,体量小,内容简单,书法亦不精,易于被翻刻而蒙混过关。此外,还存在作伪者刻意隐藏原石而专门售卖翻刻拓本的情况。如笔者所见《孔昌寓墓志》拓本,书法走样,刻工粗劣。然而就内容而言,记载其家族世系情况甚详,文字流畅,对仗工整,符合唐代前期骈体文的风格。且其生平可以和《新唐书·孔述睿传》及《金石录》所收《孔昌寓碑》中相关记载相互印证。笔者推测,作伪者很难凭空捏造出与传世文献如此吻合的伪志,应该是《孔昌寓墓志》原石已经出土,只是藏家秘而不宣,故而有翻刻本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