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去全球化将加剧世界通胀
在过去几十年中,全球化和通货紧缩齐头幷进。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远远超出单个国家的范畴,它们能够利用技术、外包和规模经济来压低价格。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本和廉价商品使得保持低价成为可能。
如今,俄乌冲突终结了俄罗斯廉价天然气的供应。全球对碳中和的追求最终将推动对化石燃料使用的永久税收。美中脱钩意味着“高效”(即廉价)但脆弱的供应链的终结。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束以及美联储加息给宽松的货币政策设置了上限。
这一新现实的各个方面都值得欢迎,毕竟,指望单一政府来提供关键物资从来都不是一个好主意。
当你将劳动力和能源的真实成本计入考量时,在世界各地生产和运输低利润商品幷造成地球污染就没有那么大意义了,更不用说这改变了地缘政治。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去全球化的世界也将是一个通胀加剧的世界,至少短期内将是如此。而这将对世界构成重大挑战。
正如瑞士信贷银行分析师佐尔坦·波扎尔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所说,“战争意味着工业”,无论是热战还是经济战,而工业增长则意味着通货膨胀。这与我们在过去半个世纪中所经历的模式恰恰相反,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国通过生产廉价商品变得非常富有,俄罗斯通过向欧洲出售廉价天然气变得非常富有,德国通过出售使用廉价天然气生产的昂贵商品变得非常富有”。与此同时,美国“通过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致富。但是,量化宽松政策的许可证来自俄罗斯和中国的廉价出口所带来的‘低通胀’”。
如今,所有这一切都在改变。这意味着即使是鹰派央行行长也可能无法控制通胀环境,这也是最近央行行长们在杰克逊霍尔会议上的一个重要议题。当时,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家弗朗切斯科·比安基和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的莱昂纳多·梅洛西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质疑如果美国的财政状况恶化,货币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