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坚守者 李风与香江坚守

李风著作《香江坚守》出版(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5月1日电(记者林艳)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所长李风新著作《香江坚守》日前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原海协会副会长、原厦门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铭清以及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为该书作序。这是中评智库基金会为迎接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而出版的多本纪念文集之一。

  李风是一位资深台湾问题专家,资深媒体人。八十年代任福建日报对外宣传处记者,港台信息报编辑部主任。九十年代初定居香港,先后任香港多家传媒的中国部主任。1993年初,他曾在香港专访习近平,是境外媒体专访习近平的第一人,他在专访文中预言习近平为中共跨世纪接班人。他曾获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特邀研究员。现兼任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李风多次获邀对日美两国外交机构及战略智库进行学术访问,期间着有《两岸随笔》一书。

  李风最新出版的著作《香江坚守》收录了其近十几年在中评社发布的文章、接受采访及参加论坛的观点,同时还有在港台发表其他一些文章,以及发表的诗词。书中共有五个章节,分别为:记录时代、两岸风云、台海观察、香江思考、心情小诗。

《香江坚守》作者李风(来源:中评社资料图)

  张铭清在序中写道,坚守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精神。只有在面对艰难甚至危险的任务面前,具有持久的刚毅和决心坚持下来,坚守岗位,保持定力,克尽职守,决不放弃,才能称之为坚守。在李风的《香江坚守》的字里行间,他坚定的决心、能力和韧性跃然纸面。

  张铭清说,一个人在一个方面能做出成绩已属不易,而能跨界做出成绩更是难能可贵。李风在新闻与研究两界都能成就斐然更为难得。尽管新闻与做研究都属文字工作,有些内在的关联性,但两者毕竟性质不同。新闻工作的真实性,时效性要求新闻人独具判断新闻价值的慧眼和才思敏捷,倚马可待的文字功夫。而研究工作不但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深厚的素养,独特的洞察力和深邃的见解,还要有板凳需坐十年冷的耐力和定力。加之内地与香港、台湾的制度不同,做新闻与做研究在选题的斟酌、表达的方式、分寸的拿捏、行文的习惯等都要考虑受众的不同,需要因人而异。这些要求,没有坚守精神是难以做到的。

  张铭清表示,纵观李风的新闻作品和研究成果,可见他面对这些高难度的要求,做到举重若轻,分寸拿捏得当,行文游刃有余,真知灼见独到,文字功底扎实。这一切都生动地诠释了他的坚守精神。他说,一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和机遇不同,职业的选择各异,能力有大有小,成就也会千差万别,但是无论身在何处,做什么工作,坚守精神都是应该具备的可贵品质,这正是李风的《香江坚守》对我们的一个宝贵启示。   郭伟峰在序中写道,李风是扎根香港的一个时代的坚守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30年前为“九七”回归、为国家统一而毅然从内地移居香港的一代传媒人,他们曾经以笔为帜,以言为鼓,统领人心,独领风骚,他们的不平凡的人生,值得历史铭记!《香江坚守》必然是一代人的记忆。他说,要在香港新闻业中坚守,何其难哉!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来形容,也一点不为过。所以,要在香港坚守下去,必须具备“三感”:

  第一,要具备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所谓的使命感,就是对某种重大责任有应该担负的自觉。通读李风的《香江坚守》全书,当可体会到何为使命感。李风一直在香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帮助香港读者正确认识内地的改革开放,后来更是努力为“一国两制”实践、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献计献策,在香港问题与两岸关系变化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李风都能做到直抒己见、指点迷津,而且事实的变化,往往与他的见解互为印证。这不是仅仅靠聪明才智就能够做到的,其中付出多大的心血,外人难以知晓。没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李风为何要做?又因何能做?

  第二,要具备于心无愧的责任感:责任感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前行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李风的《香江坚守》全书无处不体现他的崇高责任感。可以说,李风之论,乃国家之大道,李风所议,乃民族之前途,李风所斥,乃时代之逆流。总之,用《诗经》中的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当年的吟诗者问道:“此何人哉?”对于三千多年前的大哉问,今天或者可以回答:这就是具有时代责任感的人。读毕《香江坚守》,若问:“此何人哉?”可答:此乃李风也!

  第三,要具备精神至上的幸福感。什么是幸福感?据说,西方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等已经探索了几十年,至今尚未有任何一种幸福感测量工具能够得到普遍认同。其实,在香港的幸福感是有普遍的认同的,那就是拥有相当可观的财富和权力,但是,上世纪80年代移居香港、扎根香港新闻业的群体中,绝大多数人以笔为生,可以说完全没有谁能够得到这样的幸福感。李风也绝对不是一个大富大贵者,但是,他的幸福感是满满的,如果细细品味书中的第五篇“心情小诗”,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愧于自己的良心、无愧于家人的重托、无愧于社会的期待,无愧于历史的使命!李风是幸福的。没有这样的精神至上的幸福感,李风又如何可以坚守?   李风在自序中写道:出版这本小书,完全是郭社长美意,他是多年好友,我们有差不多相同经历,思想情怀相通,我在港从事媒体和研究工作,得到伟峰兄和中评社诸多帮助和鼓励,深怀感恩。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有幸生活在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现在强起来的时代。因为中评社和中评智库的很多关注焦点正好与我关注及研究的方向有很多相同,因此,这十几年,我很少给其他港台媒体写文章,但乐意给中评写点东西。同时,中评记者访问我,我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为我们是同路人,我们的理想情怀相同,我们在香港一起生活,一起坚守,香江两岸观海听涛,初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

  李风也表示,香港经过两年前的黑暴动乱,在中央下决心扭转局势后,香港重现了安宁祥和,国安法及新选举制度两招决定了香港从乱到治,从乱到兴的新局面,爱国者治港的政治格局也正在形成。2022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相信香港的前途会愈来愈好,还是那句老话,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至于台湾,我也是对国家统一充满无比的信心,统一是定论,统一在路上,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意志,是历史潮流,不可扺抗,谁阻挡这历史潮流,肯定会碰得头破血流。而且我坚信,统一的理想不会遥远,将会在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努力下达成,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不遥远,统一一定是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圆满完成。愿香港在实现国家统一的进程中继续发挥特殊的功能,起到特殊的作用,扮演特殊的角色。作为中国人一份子,亦当继续为实现理想而効力。   附录:三篇《序》全文

  张铭清:可贵的坚守

  李风先生的新作《香江坚守》付梓时,嘱我作序,我义不容辞。

  这是因为我们是相识40多年的新闻同行和朋友。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人民日报,他在福建日报就相识相知。1990年,他定居香港,供职好几家香港媒体,多有建树。后来他又受聘于台湾中央社,对两岸的报道涉足颇深。2000年,他改换跑道,在香港亚太研究中心做研究,也是硕果颇丰,为两岸学界所关注。他的这些丰硕成果与他的坚守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坚守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精神。只有在面对艰难甚至危险的任务面前,具有持久的刚毅和决心坚持下来,坚守岗位,保持定力,克尽职守,决不放弃,才能称之为坚守。在李风的《香江坚守》的字里行间,他坚定的决心、能力和韧性跃然纸面。

  一个人在一个方面能做出成绩已属不易,而能跨界做出成绩更是难能可贵。李风在新闻与研究两界都能成就斐然更为难得。

  尽管新闻与做研究都属文字工作,有些内在的关联性,但两者毕竟性质不同。新闻工作的真实性,时效性要求新闻人独具判断新闻价值的慧眼和才思敏捷,倚马可待的文字功夫。而研究工作不但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深厚的素养,独特的洞察力和深邃的见解,还要有板凳需坐十年冷的耐力和定力。加之内地与香港、台湾的制度不同,做新闻与做研究在选题的斟酌、表达的方式、分寸的拿捏、行文的习惯等都要考虑受众的不同,需要因人而异。这些要求,没有坚守精神是难以做到的。

  纵观李风的新闻作品和研究成果,可见他面对这些高难度的要求,做到举重若轻,分寸拿捏得当,行文游刃有余,真知灼见独到,文字功底扎实。这一切都生动地诠释了他的坚守精神。

  一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和机遇不同,职业的选择各异,能力有大有小,成就也会千差万别,但是无论身在何处,做什么工作,坚守精神都是应该具备的可贵品质。我以为,这正是李风的《香江坚守》对我们的一个宝贵启示。   郭伟峰:李风,一个时代的坚守者              

  李风兄的大作《香江坚守》触动了我的深层记忆。记得在1985年我作为中国新闻社派出的记者,在香港工作了两年多,其中一大感受就是香港极度缺乏了解内地民情民意、掌握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懂得辩证法治国思维的传媒人,导致香港的报刊媒体关于内地的新闻报道及评论陷入了盲人摸象的窘境,这对正在进行回归进程的香港是致命硬伤。还记得年轻气盛的自己上书北京,提出应该鼓励内地有条件有能力的传媒人移居香港,承担为舆论导向的历史重任。当然,这样的报告不会有回音,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而是一个时代的需求,历史一旦需要,新的气象必然万万千千。

  正是从80年代开始,一批内地传媒人移居香港进入新闻业,因为他们是真正的“内地通”,很快就肩负起了香港报刊媒体报道与解读内地发展变化的舆论重任。李风兄正是其中领风气之先的一位。因为这个群体中很多人是我的同事或者是朋友,尤其是我后来也成为了其中一员,所以非常了解这个群体。他们舍弃了当年在内地主流媒体的特有尊严,投身于一个并非有尊严的香港新闻业,心理的落差是百倍千倍的,更糟糕的是,作为新移民他们必须自食其力养家糊口,工作可谓朝不保夕,又长期被所谓本土的港人歧视,境遇与心态变动之大是在内地时想不到的。更有甚者,因为移居香港了,以前在内地所享有的事业干部的福利待遇都被切断了,甚至因为在香港立场不同的报刊媒体工作,而被另类眼光看待,遭遇不公正对待。要在香港新闻业中坚守,何其难哉!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来形容,也一点不为过。   所以,要在香港坚守下去,必须具备“三感”:

  第一,要具备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所谓的使命感,就是对某种重大责任有应该担负的自觉。通读李风的《香江坚守》全书,当可体会到何为使命感。李风一直在香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帮助香港读者正确认识内地的改革开放,后来更是努力为“一国两制”实践、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献计献策,在香港问题与两岸关系变化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李风都能做到直抒己见、指点迷津,而且事实的变化,往往与他的见解互为印证。这不是仅仅靠聪明才智就能够做到的,其中付出多大的心血,外人难以知晓。没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李风为何要做?又因何能做?

  第二,要具备于心无愧的责任感:责任感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前行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李风的《香江坚守》全书无处不体现他的崇高责任感。可以说,李风之论,乃国家之大道,李风所议,乃民族之前途,李风所斥,乃时代之逆流。总之,用《诗经》中的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当年的吟诗者问道:“此何人哉?”对于三千多年前的大哉问,今天或者可以回答:这就是具有时代责任感的人。读毕《香江坚守》,若问:“此何人哉?”可答:此乃李风也!

  第三,要具备精神至上的幸福感。什么是幸福感?据说,西方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等已经探索了几十年,至今尚未有任何一种幸福感测量工具能够得到普遍认同。其实,在香港的幸福感是有普遍的认同的,那就是拥有相当可观的财富和权力,但是,上世纪80年代移居香港、扎根香港新闻业的群体中,绝大多数人以笔为生,可以说完全没有谁能够得到这样的幸福感。李风也绝对不是一个大富大贵者,但是,他的幸福感是满满的,如果细细品味书中的第五篇“心情小诗”,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愧于自己的良心、无愧于家人的重托、无愧于社会的期待,无愧于历史的使命!李风是幸福的。没有这样的精神至上的幸福感,李风又如何可以坚守?

  李风是扎根香港的一个时代的坚守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30年前为“九七”回归、为国家统一而毅然从内地移居香港的一代传媒人,他们曾经以笔为帜,以言为鼓,统领人心,独领风骚,他们的不平凡的人生,值得历史铭记!《香江坚守》必然是一代人的记忆。

  作者李风自序   

  承蒙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董事长郭伟峰兄厚爱,将我近十几年中评社发表的文章,接受采访及参加论坛的观点集结成书,书中还加上部分近年在港台发表的其他一些文章,还有在大公报发表的小诗。出版这本小书,完全是郭社长美意,他是多年好友,我们有差不多相同经历,思想情怀相通,我在港从事媒体和研究工作,得到伟峰兄和中评社诸多帮助和鼓励,深怀感恩。  

  中评社是智库型媒体,九七香港回归前夕在汪道涵老先生一手策划、面授机宜在港成立,二十五年过去了,在郭伟峰、周建闽、王平、罗祥喜、陈耀桂诸兄努力下,中评社在香港不断壮大,在港台海外影响愈来愈大,说是香港一面宣扬思想的旗帜,一个塑造理论的阵地也一点不为过,因为他们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及发展利益,维护香港繁荣稳定,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推动国家统一,传播中国软实力、争取国际话语权为使命,最重要的是通过新闻记録了时代,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记録者和见证者。中评社还有一支非常强的年青记者队伍,他们在北京、在香港、在台湾,在华盛顿,每天都给人们提供了其他媒体看不到的最新、有深度、特别引起关注的新闻和分析。香港有中评真好,台湾有中评真好,中国统一进程中有中评真好。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有幸生活在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现在强起来的时代,就是因为中评社和中评智库的很多关注焦点正好与我关注及研究的方向有很多相同,因此,这十几年,我很少给其他港台媒体写文章,但乐意给中评写点东西,同时,中评记者访问我,我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为我们是同路人,我们的理想情怀相同,我们在香港一起生活,一起坚守,香江两岸观海听涛,初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  

  香港经过两年前的黑暴动乱,在中央下决心扭转局势后,香港重现了安宁祥和,国安法及新选举制度两招决定了香港从乱到治,从乱到兴的新局面,爱国者治港的政治格局也正在形成。2022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相信香港的前途会愈来愈好,还是那句老话,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至于台湾,我也是对国家统一充满无比的信心,统一是定论,统一在路上,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意志,是历史潮流,不可扺抗,谁阻挡这历史潮流,肯定会碰得头破血流。而且我坚信,统一的理想不会遥远,将会在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努力下达成,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不遥远,统一一定是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圆满完成。     愿香港在实现国家统一的进程中继续发挥特殊的功能,起到特殊的作用,扮演特殊的角色。作为中国人一份子,亦当继续为实现理想而効力。  
 
  在此,特别鸣谢原海协会副会长、原厦门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铭清、中评智库董事长郭伟峰百忙中亲自为本书写序,予以鼓励与鞭策。铭清兄是我崇敬的对台系统领导和新闻同业翘楚。八十年代中,他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硕士毕业后回闽开设人民日报福建记者站,办公室于福建日报三楼,与我当年工作的福建日报对外处门对门,我们有数十载的友谊。感谢铭清、伟峰二位大兄。  

  感谢中评社编委,年青美女记者林艳精心策划及编辑这本《香江坚守》,她和其他香港中评记者一样,是内地优秀青年,来香港读完硕士,留在香港工作,在中评这个精彩纷呈的舞台一展风釆,他们都是香港新闻界的精英。  

  谨为序。

李风著作《香江坚守》出版(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5月1日电(记者林艳)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所长李风新著作《香江坚守》日前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原海协会副会长、原厦门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铭清以及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为该书作序。这是中评智库基金会为迎接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而出版的多本纪念文集之一。

  李风是一位资深台湾问题专家,资深媒体人。八十年代任福建日报对外宣传处记者,港台信息报编辑部主任。九十年代初定居香港,先后任香港多家传媒的中国部主任。1993年初,他曾在香港专访习近平,是境外媒体专访习近平的第一人,他在专访文中预言习近平为中共跨世纪接班人。他曾获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特邀研究员。现兼任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李风多次获邀对日美两国外交机构及战略智库进行学术访问,期间着有《两岸随笔》一书。

  李风最新出版的著作《香江坚守》收录了其近十几年在中评社发布的文章、接受采访及参加论坛的观点,同时还有在港台发表其他一些文章,以及发表的诗词。书中共有五个章节,分别为:记录时代、两岸风云、台海观察、香江思考、心情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