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中史教育是强化身份认同的关键
这一现象下的深层次原因,有人认为是宏观教育系统的整体问题,也有人认为是国民教育与中国历史教育出了问题。但不论站在哪一个立场,面对香港青少年在国情与民族文化认知的不足这一事实,已为教育工作者与政府决策部门敲响警锺。因此对于香港青少年来说中国历史教育这一课必须补好、上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大多数人对学习中国历史的看法与认知。
警惕“多元史观”的危害性
但对于今日香港所处情境而言,加强中国历史教育则有更多现实意义。首先,部分香港市民曾经接受港英政府的历史观教育,其出发点是为了港英政府管治服务,其中最具争议的是港英政府曾回避或避重就轻地处理鸦片战争、列强侵华史与中国近现代史,从而使得一代又一代港人在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偏差。“岁月静好”时或许不是问题,但当社会出现动荡,市民需基于历史知识来进行判断是非时,问题就会显露出来。
在过去几年,一些假信息、一些危害国家安全和冲击“一国两制”根基的行为与言论,都常会伴随一些似是而非的历史观点,夹杂着窜改历史、偷换历史概念的情况,在不知不觉中偷梁换柱影响市民的判断,从而造成小部分市民对特区政府、中央政府不信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央当年提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这个方针,是中央对香港市民表现出最大诚意而作出的单方承诺,但港英政府就谎称“一国两制”是英国政府为港人争取到的“福利”。由此可见,学好中国历史对香港青少年而言不仅仅是“知兴替”,更有“读史可以明智”之功用。
其次,学习中国历史可以让青少年更了解国家,也更了解自己。正因为青少年对国情与民族文化认知的匮乏与不足,常会伴随出现对国家认同不高、对民族与自身文化不够自信,更可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