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第292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中国评论》第292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4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92期《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4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两岸关系、俄乌冲突、中美关系等议题的独到分析。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习近平新时代对台方略论析 》一文。该文作者李秘(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表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中共对台工作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把握两岸关系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和党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本文通过对习近平对台论述的学习,认为新时代对台方略可以进一步分为国家维度的方略、民族维度的方略、人民维度的方略以及同胞维度的方略等。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就俄乌冲突事件刊发了四篇文章。在《俄乌危机的若干启示及中国的应对》一文中,作者吴白乙(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认为,俄乌军事冲突已爆发两周有余。与此同时,双方已结束多轮外交谈判,但进展甚微。国际社会对此作出的反应远超对冷战结束以来历次国际和地区性危机的关注,毕竟它发生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的传统核心地带,不可避免地具有多方连带效应。无论其结局如何,也无论相关舆论如何纷乱杂陈,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事件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安全和发展走向都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该文力求跳出对具体事态的评议,着重厘清危机生成背后的基本逻辑并初步归纳其主要启示,这些才是对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坚持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大国外交,维护中华民族根本性、关键性利益具有实际意义的。

  在《俄乌战争的国际法冲突与地缘政治启示》一文中,作者田飞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表示,俄乌战争是北约与俄罗斯安全保障和地缘政治互动失败的极端化后果,也是后冷战条件下大西洋自由帝国主义与俄罗斯民族主义对抗冲突的巅峰事件。俄罗斯的主要行动理由是“安全”,这一安全概念超出了传统的主权范畴,指向一种“势力范围”的安全观。而北约持续东扩及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进程破坏了俄罗斯自我定义的安全条件和安全空间,其特别军事行动指向以有限战争手段获得安全再保障的法律架构。北约原则上否认俄罗斯的安全关切,背弃曾经的政治承诺,以“主权”理由否定俄罗斯的军事行动正当性,但其关切的实质不是乌克兰主权,而是北约体系的扩张意志和霸权利益。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安全治理秩序遭遇瓶颈和挑战,遭遇俄罗斯“一票否决权”的制度性局限,也遭遇美国单方行动的体制外冲击,显示出安全治理上的无能为力。战争的前景取决于北约和俄罗斯的安全再保障谈判及其制度化进程,而乌克兰的主权自由及其亲西方的政治取向必然遭受结构性的限制和约束,最终成为北约和俄罗斯安全保障法律新架构的一个敏感而关键的环节。战争向和平的转变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任何一方均无持久战的意志和能力,但具体的和平条件与和平协议安排或会催生“和平国际法”的规范性检讨与扩展。 

《中国评论》第292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在《俄乌战争与世界变局》一文中,作者杨楠(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认为,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展开特别军事行动,一场出乎大部分人意料之外的冲突旋即拉开帷幕。随着战事的逐步深入,欧洲地区安全格局在极短时间内呈现急剧变动之势,各类观念在国际层面交错碰撞,并引发各界有关未来全球地缘政治态势的猜想。俄乌战争爆发的十余天后,美国进攻性现实主义政治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在接受《纽约客》采访时表示,美国和西方不应夸大俄罗斯的“侵略”意愿,而应当尽快撤出欧洲、联合俄罗斯并专注中国。尽管目前看来米尔斯海默的“愿景”已很难实现,但这种观点却能从侧面反映出一种现实,即俄乌战争难以轻易撼动以竞争为主流的国际政治走向;中美关系的发展仍是塑造未来世界格局的关键要素。

  在《从美国国内政治的角度看近期俄乌冲突》一文中,作者李海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副研究员)表示,2022年春季的乌克兰危机,不仅是地缘政治上的大事,而且可以和美国内部政治进程走向联系起来一体观察。该文从美国国内政治的角度分析了近期的俄、乌冲突。一方面,欧洲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偏向美国,尤其是向美国寻求安全上的保障。另一方面,美国内部政治斗争“树欲静而风不止”,特朗普和共和党人将会藉由乌克兰事件态势对拜登出招,一切端视拜登政权是否能够有效地稳住阵脚,如果特朗普卷土重来的风潮无法被遏制,欧洲列国将不会敢于过度亲近美国。而有关于中国方面立场,他的主要建议就是进一步深化和巩固中欧之间的经贸协作关系,确保其不会遭受大环境变迁的冲击。

  本期“智库研究”栏目刊发了《两岸经济融合第一步:构建两岸共同市场厦金试验区》一文。该文作者邓利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表示,构建两岸共同市场是“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经济方面的重要内容,但近年两岸关系严峻复杂,整体构建两岸共同市场障碍重重,应可先行构建两岸共同市场厦金试验区作为突破口。其现实可行性是,大陆积极支持具有良好合作基础的厦金区域率先“应通尽通”;台湾当局难以公开反对两岸地方性经贸往来;厦门具有构建厦金试验区新的有利条件;金门地区高度支持厦金深度融合发展。策略建议:第一阶段积极推动两岸“小三通”复航;第二阶段疫后积极推进厦金深度交流合作,推进厦金两地区域经济整合;深化厦金产业交流合作;畅通厦金商贸活动;厦门积极对金门投资。

  本期“智库思潮”栏目刊发了《中国当代的民族主义与年轻一代思想位移》一文。作者魏磊杰(法学博士,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在文中指出,以《长津湖》为代表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在中国爆红,在一些西方媒体看来,这是中国的执政党意图利用大规模文宣来挖掘利用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去反对西方。虽中美交恶是解读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变量,但单向度地从这个视角解读未免偏狭。晚近以来中国民族主义的生成、转化与起伏始终处于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相互激荡的场域中,并往往呈现为域外敌对者、域内政治主导者以及普通中国民众三方主体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唤醒和调动当下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不是中国政府,而更多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无底线遏制与中国千禧一代因时势变迁而发生的思想位移内外双重因素的碰撞使然。面对一贯自诩承载“普世”价值的西方,中国新一代年轻人一改父辈们的盲目“俯视”而逐渐迈入到客观“平视”的崭新历史阶段。这种划时代的转变,将会对中国的未来和21世纪的中美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发了《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管治港澳的战略思想与实践》一文。该文作者张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政党与政治研究中心秘书长,复旦大学统战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表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管治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与实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一国两制”、港澳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近十年来中央管治港澳的一系列战略思想与实践,主要体现在加强党对港澳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坚持依法治港治澳、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落实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以及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等八个方面。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发了《制定<中国反海外腐败法>是当前的急务》一文。该文作者李理(中国历史研究院近现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表示,由于美国在全世界丢了“民主”的盾牌,目前已经将“反腐”作为新的武器。这一武器涉及经济、法律及全球贸易链等多个领域,比单纯意识形态的“民主”更具有杀伤力。因此,制定中国的《反海外腐败法》是重中之重。这样不仅可以完善法治填补空白,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形象,更可以以此为契机整顿国内市场秩序,还可以对中国企业和个人及其境外分支机构、离岸公司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法律监管,从而保护中国经济的安全。

  本期“智库分析”栏目刊发了《“台湾地位未定论”的所谓“法理依据”站不住脚》一文。该文作者张西特(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表示,自《开罗宣言》发表以来,台湾的法理地位一直都得到确定且未曾改变,即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部分“台独”分子为了达成其政治目的,不惜扭曲历史与国际法,在美国与日本的配合下,捏造出“台湾地位未定论”作为“法理台独”的根基之一。至于该论述的依据,可以被概括为“三否认,两高举”,即否认《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与联大第2758号决议这三份确立台湾法理地位的有效文件,以及高举《旧金山和约》与《台北和约》这两份不具备法律效力的材料。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否认”还是“高举”,在法理上都毫无立足之地,“台湾地位未定论”无非是“台独”分子的一厢情愿。 

  本期“智库透视”栏目刊发了《蔡英文时期美国对台“公共外交”的机制研究》一文。作者沈惠平(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博士)、曾杨雪(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表示,虽然美国与台湾地区之间不存在“外交关系”,但由于台湾地区在美国外交战略中的特殊地位,美国将其视为实施“公共外交”的重要区域。蔡英文上台后,恰逢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美国政府将中国大陆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并且将台湾明确纳入美国遏制中国大陆的“印太战略”中,美国对台“公共外交”也因此出现了相应的调整与改变。该文聚焦于蔡英文时期美国对台“公共外交”的三种机制研究:一是美国对台政策宣示机制,二是美国对台信息传播机制,三是美台教育文化交流机制。

  本期“智库论衡”栏目刊发了《新冠疫情下美国霸权吸引力式微:原因、影响、对策》一文。该文作者郑保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表示,随着本世纪初以来美国霸权盛极而衰,其不断下降的吸引力终于式微于史无前例的新冠疫情下。美国霸权吸引力式微的原因是美国以反恐反扩散为名实施“新帝国”战略、酿制并转嫁华尔街金融危机和逆全球化潮流而动的特朗普主义及其影响下美国抗疫失败。美国霸权吸引力式微是当今世界大变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具有广泛的国际消极影响,对中国崛起构成严峻挑战。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顶层设计中,必须以底线思维和辩证思维构建以斗争为主以合作为辅的对美新战略,既抓紧为全面冲突做好准备,又要以“太极”对“拳击”,极力避免中美对撞,尽力推迟摊牌。以中华大智慧应对中美关系大变局,有助于避免中美关系大灾难,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中国最终实现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期“智库论丛”栏目刊发了《碳中和目标下的中美绿色低碳合作》一文。该文作者熊兴(湖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复旦发展研究院博士后)表示,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议题已成为近年来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中的热门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都为本国的碳中和设定了实现目标和期限。在碳中和的目标下,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碳排放国,中美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合作具有相当的基础和发展空间。当然,在目前中美关系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中美绿色低碳合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风险。

  本期“思想者论坛”栏目刊发了中评智库基金会和孙文学校主办的“思想者论坛:上海公报五十周年前瞻中美关系”全文实录。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2年4月号,总第292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是目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学术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中国评论》第292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4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92期《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4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两岸关系、俄乌冲突、中美关系等议题的独到分析。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习近平新时代对台方略论析 》一文。该文作者李秘(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表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中共对台工作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把握两岸关系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和党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本文通过对习近平对台论述的学习,认为新时代对台方略可以进一步分为国家维度的方略、民族维度的方略、人民维度的方略以及同胞维度的方略等。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就俄乌冲突事件刊发了四篇文章。在《俄乌危机的若干启示及中国的应对》一文中,作者吴白乙(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认为,俄乌军事冲突已爆发两周有余。与此同时,双方已结束多轮外交谈判,但进展甚微。国际社会对此作出的反应远超对冷战结束以来历次国际和地区性危机的关注,毕竟它发生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的传统核心地带,不可避免地具有多方连带效应。无论其结局如何,也无论相关舆论如何纷乱杂陈,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事件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安全和发展走向都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该文力求跳出对具体事态的评议,着重厘清危机生成背后的基本逻辑并初步归纳其主要启示,这些才是对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坚持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大国外交,维护中华民族根本性、关键性利益具有实际意义的。

  在《俄乌战争的国际法冲突与地缘政治启示》一文中,作者田飞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表示,俄乌战争是北约与俄罗斯安全保障和地缘政治互动失败的极端化后果,也是后冷战条件下大西洋自由帝国主义与俄罗斯民族主义对抗冲突的巅峰事件。俄罗斯的主要行动理由是“安全”,这一安全概念超出了传统的主权范畴,指向一种“势力范围”的安全观。而北约持续东扩及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进程破坏了俄罗斯自我定义的安全条件和安全空间,其特别军事行动指向以有限战争手段获得安全再保障的法律架构。北约原则上否认俄罗斯的安全关切,背弃曾经的政治承诺,以“主权”理由否定俄罗斯的军事行动正当性,但其关切的实质不是乌克兰主权,而是北约体系的扩张意志和霸权利益。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安全治理秩序遭遇瓶颈和挑战,遭遇俄罗斯“一票否决权”的制度性局限,也遭遇美国单方行动的体制外冲击,显示出安全治理上的无能为力。战争的前景取决于北约和俄罗斯的安全再保障谈判及其制度化进程,而乌克兰的主权自由及其亲西方的政治取向必然遭受结构性的限制和约束,最终成为北约和俄罗斯安全保障法律新架构的一个敏感而关键的环节。战争向和平的转变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任何一方均无持久战的意志和能力,但具体的和平条件与和平协议安排或会催生“和平国际法”的规范性检讨与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