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家:中日应研究不战与共生的新原理

李廷江教授(直播视频截图)

  中评社北京3月28日电(实习记者 赵海欣 助理记者 徐媛)3月26日下午,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举办了以“中国外交和中日关系的去向”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会议由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李廷江主持,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毛里和子受邀主讲。毛里和子表示,如今中日关系恶化,很大程度上源于中日关系与位置的转变。日本发展日趋缓慢,而中国则朝气蓬勃发展迅速,如今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今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也是中日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从疫情的肆虐,到俄罗斯出兵乌克兰引起世界哗然,再到三月份韩国总统大选结果揭晓,围绕中国的国际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和重组。国内同样存在着不确定性,尤其是几天前的东航空难,让每个活着的人都深感世事无常和生命的脆弱,也因此更加珍惜和平的意义和价值。如何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保和平?中国的外交政策将作出何种调整?中日关系又将走向何方?本次会议围绕这些议题作出分析与展望,以帮助相关学者与从业人员决策与判断。

  毛里和子教授首先从1972年开始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来的历史。毛里教授表示,邦交正常化以来这五十年,中日关系发展十分曲折,舆论对此也十分复杂,尤其是在21世纪之后,中日关系遭遇了很大打击。毛里教授通过解读1972年9月29日的邦交正常化共同声明,指出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初,日本方面呈现出国民要求演变为国民运动,进而推动政府行动的特点,而中国方面则是呈现出战略性特点,先中美后中日,决策以中国领导人的意愿为主。当时的谈判性质复杂,双方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中国提出了“中日战争由少数人发动,日本民众也是战争受害者”的战略判断,而日方则在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合法政府,承诺理解中方在台湾问题的立场并同台湾断交。毛里教授提出,中日关系罕见地并非建立在利益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道义基础上,呈现出非制度性的特点,进而导致其脆弱性。

毛里和子教授(直播视频截图)

  1980年至1995年是中日关系“黄金的十五年”,两国关系十分密切,虽然日本形成了“走马灯”式的首相更替局面,但对日本政治稳定并无太大影响。直至2012年,中日关系急转直下,钓鱼岛等问题极大影响了中日的友好关系,但好在2014年左右,在双方的努力下达成了中日关系的四项基本原则,才导致中日关系并未进一步恶化。毛里教授将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总结为三层结构,首先是中日关系的“体”,即中日历史问题,其次是中日关系中的战略性问题,即台湾问题、中日在亚洲的权力分配等问题,最后是中日关系的权益问题,包括领土领海争端及经济摩擦等。

  毛里教授表示,在中日关系上,中国总体上还是不希望大风波的出现,可以冷静应对,追求形成一种冲突抑制机制。而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的核心,中国表现出十分谨慎的态度。随后,毛里教授回顾了1998年《日韩共同宣言》与2007年温家宝总理访日演讲,称赞了两件事中的两国互相关注对方优点,得以维护日韩、中日的友好关系。进而提出,中日如今要重新认识对方,为维护友好关系,应研究“不战”与“共生”的新原理,中日可模拟中美关系唤起双方的美好回忆。   毛里教授表示,中国目前在世界的影响力极大,但并不认为中国会重现唐代的那种帝国状态。其原因就是,帝国形成的四个条件,包括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提供有支配力的文化、发达且稳定的经济以及成为帝国维护世界秩序的意愿,中国都不具备。最后毛里教授提出了对俄乌战争的看法,她指出,国际社会对日本、中国、印度在俄乌冲突中的调节作用有着高度期待,日本学术界主张日本应积极参与调停,同时,国际社会也对中国有着较高期待,希望中国可以积极作为。

李廷江教授(直播视频截图)

  中评社北京3月28日电(实习记者 赵海欣 助理记者 徐媛)3月26日下午,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举办了以“中国外交和中日关系的去向”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会议由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李廷江主持,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毛里和子受邀主讲。毛里和子表示,如今中日关系恶化,很大程度上源于中日关系与位置的转变。日本发展日趋缓慢,而中国则朝气蓬勃发展迅速,如今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今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也是中日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从疫情的肆虐,到俄罗斯出兵乌克兰引起世界哗然,再到三月份韩国总统大选结果揭晓,围绕中国的国际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和重组。国内同样存在着不确定性,尤其是几天前的东航空难,让每个活着的人都深感世事无常和生命的脆弱,也因此更加珍惜和平的意义和价值。如何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保和平?中国的外交政策将作出何种调整?中日关系又将走向何方?本次会议围绕这些议题作出分析与展望,以帮助相关学者与从业人员决策与判断。

  毛里和子教授首先从1972年开始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来的历史。毛里教授表示,邦交正常化以来这五十年,中日关系发展十分曲折,舆论对此也十分复杂,尤其是在21世纪之后,中日关系遭遇了很大打击。毛里教授通过解读1972年9月29日的邦交正常化共同声明,指出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初,日本方面呈现出国民要求演变为国民运动,进而推动政府行动的特点,而中国方面则是呈现出战略性特点,先中美后中日,决策以中国领导人的意愿为主。当时的谈判性质复杂,双方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中国提出了“中日战争由少数人发动,日本民众也是战争受害者”的战略判断,而日方则在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合法政府,承诺理解中方在台湾问题的立场并同台湾断交。毛里教授提出,中日关系罕见地并非建立在利益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道义基础上,呈现出非制度性的特点,进而导致其脆弱性。

上海服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