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中美上海公报实践与前瞻
中评社香港3月24日电(记者 郑汉龙)在“上海公报”发表五十周年之际,中评智库基金会、孙文学校邀请台湾专家学者,在中评社台北会议室举办“‘上海公报’五十周年前瞻中美关系”思想者论坛,评析“上海公报”的时代意义、实践成果与面临的挑战,以及美国印太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冲击、中美关系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是次论坛由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教授主持,评论员有台湾前驻新西兰代表介文汲,辅仁大学日文系特聘教授兼日本暨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副教授柯玉枝、前国民党智库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副执行长孙扬明、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张竞。
与会者普遍认为,五十年前的“上海公报”意义重大,因为它实质上改变了当时的冷战结构或轨迹,包括一个中国自此成为美国的立场,对之后几十年中美关系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近些年美国不断弱化或挑战“上海公报”的原则和精神,把台湾牌当作制衡或挑战中国大陆的工具,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增加不确定性。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美国想以印太战略来围堵中国,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台湾应以智慧来处理两岸关系。
台湾前驻新西兰代表介文汲说,“上海公报”决定了美国跟中国大陆发展关系的基本架构,定锚作用明显,包括对台湾内部的情势也有定锚的作用;受益最大的,就是台湾人民、大陆人民和美国人民,因为它稳定了一个不稳定的情势,让相关地方的人民得到了一个非常有保障、可预测的稳定的发展环境。但现在面临美国弱化一中内涵的挑战:美方虽然还在重申遵守“上海公报”,但中国大陆质疑,美方在实践上背离了“上海公报”的很多原则,慢慢腐蚀“上海公报”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介文汲说,“上海公报”对台海两岸的关系,提出了在当时来讲非常突破性的看法,就是美国怎么看中国大陆。在很多看法中,经过50年基本上还没有什么大变化的第一点是,台湾问题是美中关系里面最敏感、最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台湾问题对大陆来讲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如果台湾问题没有处理好,就没有美中关系。
介文汲说,美国应该撤出在台湾的驻军,这在“上海公报”里面是很明确的,现在我们看美国跟大陆关系的文字用语,都反映在“上海公报”里,这好像法律条文一样定在那里。今天美国说“认知”,用英文叫acknowledge,即认知台湾和中国不可分割,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当然大陆的版本一直都用“承认”。
介文汲说,50年来,中美关系起起伏伏,美国一直在玩弄“上海公报”承诺的几个原则。说穿了,美国是把台湾牌当作处理与北京关系的一个杠杆,谋求美国的短期利益。可是长期战略利益上,台湾只是美国的一张牌:可以打出去、可以放在手里或者可以藏起来的一张牌,台湾问题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今天美国还是用这个方法。对大陆来说,台湾问题涉及核心利益,没有什么弹性,也不会有什么原则上的妥协。
辅仁大学日文系特聘教授兼日本暨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说,美国对待盟友很现实,不会力挺台独。在跟美国的关系里面,台湾要有危机意识,就是美国会不会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考量牺牲台湾的权益?答案很清楚,美国在整个战后外交上所遂行的,基本上都是现实主义,他们的believe基本上就是极大化自己的国家利益。“上海公报”就是一个事例。
何思慎说,美国当时对中国政策的转向也翻转了日本的中国政策,使日本重新考虑中国政策,当然也造成后来日本在两岸关系上新的选择。
何思慎认为,日本有自己的主张,不会全力配合美国反中。台湾只是美国在政治上跟中国大陆博弈的筹码或工具。印太国家在安全上不会对中国形成一种像冷战时期的围堵,要围中国也围不起来。日本在安全上强化跟美国的同盟,但不会在贸易上面跟中国断绝关系。美国敲锣打鼓讲所谓的脱钩中国,但在现实里面,日本的身体比嘴巴诚实多了,台湾更是如此。
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副教授柯玉枝说,近年来的中美关系,不管是经贸摩擦,还是在国际政治议题上立场的不一致,导致双边关系中出现一些层出不穷的阴晴圆缺的议题。但症结是双方现在对国际形势的解读、对于G2这两个国家究竟是合作竞争还是对抗,目前还在寻找对各自最有利的立场。在这样的过程里面,中美关系的起伏震荡在所难免。
柯玉枝说,重新检视50年前的“上海公报”文字内容的上下文结构可以发现,中美双方当时急于“交往”的氛围,而且是在理解“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与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助于促进亚洲与世界和平等共同或相近的政策认知下推动关系正常化。
柯玉枝认为,对于未来的中美关系,唯有真诚地重回“上海公报”签署时的“初心”,真诚且坦率地针对各种议题交换意见,才有可能找出一条和平的道路,“和平”是中美两国从1972年“上海公报”签署后迄今最持久的“共益”。
前国民党智库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副执行长孙扬明说,中国大陆与美国当时签署“上海公报”最大的时代意义,是实质上改变了冷战结构,对过去五十年中美关系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应该看到,“上海公报”中有关两岸、一个中国的议题,从1990年代初期就开始受到挑战,未来会如何发展,有待观察。
孙扬明认为,现在的拜登和拜登政府应该知道台湾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是会打仗的,从拜登本人到他下面的那些人大概都见证过1996年3月的台海危机,知道问题的严重性,美国不希望真正与大陆发生战争。
孙扬明说,美国因为反全球化,搞到现在内部市场基本不开放,它不开放就不可能加入任何国际的经贸组织,没有人知道下一步美国的情况会变成什么样。台湾在中美竞争中选边,根本不知道该怎么选。
孙扬明说,不管是中美关系还是两岸关系,今年还有两个观察点:一是拜登预定五月的亚太之行;二是今年秋天中共的重要会议在台湾问题上会有什么样的表述。一旦有新的讲法出来,很多事情会有新的变化,无论是美国还是台湾的国民党和民进党,都面临新的情境。
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张竞说,“上海公报”里头最重要的一个词是,美国acknowledge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不会去挑战。台独的论述非常强调Taiwanese,阿米塔奇曾经狠狠批过这个事情。美国到今天为止还是继续用Taiwan’s people,不是用Taiwanese,美国不会接受用Taiwanese这些小动作。
谈到未来的两岸关系,张竞认为,疫后恢复交流非常重要。台湾的反渗透法像一把刀架在那里,加上各种政治攻讦或红帽子,严重影响两岸交流;现在台湾学者对大陆的政治脉动,尤其是对台政策,越来越不了解,因为没有深度的面对面交流,只通过网路会议等是不够的,以致未来误解、误判的可能性非常高。
张竞还说,美方也对中国大陆状况的掌握失控充满了焦虑感,尤其自从川普时代交恶之后,美方将很多美国军方、国务院官员或者语言学习的计画全都关掉了,以致未来中美之间误解、误判的几率严重上升。
主持人、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教授表示,“上海公报”的时代意义在于:第一,双方共同“反霸”,改变了冷战开始初期的围堵轨迹,也相对减弱了台湾在美国战略中的地位;第二,美国与中国大陆关系正常化,“一个中国”自此成为美国的立场。后来的建交公报、817公报与台湾关系法,皆是以此为美国的基本立埸。
张亚中说,冷战结束,特别是2000年以后,美国开始把中国大陆视为首要政治对手,从小布什、欧巴马、特朗普到拜登,打台湾牌的倾向愈来愈高。美国朝野对提高美台政治位阶已有共识,但是到目前为止,“不承认台湾/‘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仍是美台关系的天花板。这使得未来如果两岸“有事”,美国没有国际法的依据介入。这是“上海公报”签署五十年迄今没有改变的政治遗产。
与美国过去围堵苏联不同,当前北京与印太国家的经贸依存太深,且美国国力正在下滑,而中国大陆的国力正在上升,再加诸美国在全球的公信力下滑,美国自己也不愿意再让其他盟国“搭便车”,这使得美国印太战略要发挥围堵中国大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最多只有干扰的功能。
张亚中说,由于民进党政府自2016年起不再接受“九二共识”,两岸政治关系断裂,使得台湾在美中台三角关系中只剩下美台关系,这也使得美国完全得以主控美台关系,而让台湾陷入完全被动的困境,让美国予取予求。
张亚中最后说,对台湾而言,“上海公报”也是美国背弃台湾的公报,如果台湾再不能用自己的智慧处理两岸关系,如果再随意相信美国对台湾的承诺,如果仍以为印太战略有利于台湾,那么最终可能落得人财两失,这应该是“上海公报”五十周年及俄乌战争给台湾最基本的启示。
论坛整理稿全文将在《中国评论》月刊和中国评论新闻网刊发。
中评社香港3月24日电(记者 郑汉龙)在“上海公报”发表五十周年之际,中评智库基金会、孙文学校邀请台湾专家学者,在中评社台北会议室举办“‘上海公报’五十周年前瞻中美关系”思想者论坛,评析“上海公报”的时代意义、实践成果与面临的挑战,以及美国印太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冲击、中美关系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是次论坛由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教授主持,评论员有台湾前驻新西兰代表介文汲,辅仁大学日文系特聘教授兼日本暨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副教授柯玉枝、前国民党智库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副执行长孙扬明、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张竞。
与会者普遍认为,五十年前的“上海公报”意义重大,因为它实质上改变了当时的冷战结构或轨迹,包括一个中国自此成为美国的立场,对之后几十年中美关系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近些年美国不断弱化或挑战“上海公报”的原则和精神,把台湾牌当作制衡或挑战中国大陆的工具,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增加不确定性。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美国想以印太战略来围堵中国,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台湾应以智慧来处理两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