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

  中评社北京8月10日电/作者:韩燕丽(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基地研究员、山东省政德与廉洁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题目为《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强调“要实事求是分析变和不变,与时俱进审视我们的理论,该坚持的坚持,该调整的调整,该创新的创新,决不能守株待兔、刻舟求剑”。

  “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出自清末谭嗣同写的《报贝元征书》。贝元征即贝允昕,元征为其字,贝允昕与谭嗣同既是湖南浏阳同乡,亦为志趣相投的好友,曾积极支持戊戌变法和维新运动。谭嗣同在信中提到:“夫大《易》观象,变动不居,四序相宜,匪用其故。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汤以日新为三省,孔以日新为盛德,川上逝者之叹,水哉水哉之取,惟日新故也。”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谭嗣同在文章中从《周易》谈起,反对受封建统治阶级拥护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思想,用一“新”字,来说明从“天”到“人”的世间万物,自古以来都以权达变,用创新来适应变化,以创新来引领发展,由此表达自己坚定不移求新求变、追求进步的观点。

  求新蕴含着生机与兴旺。“新”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取木也”,意为砍掉树上之旧枝,才可于断处发新芽。“新”与“初”意思相似,均为会意字,即如章太炎所说“衣之始裁谓之‘初’,木之始伐谓之‘新’”。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通过“革”卦、“鼎”卦,把对新的阐释从自然变化上升到了哲学层面。《易传》解《周易》,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即“革故鼎新”的出处,之所以用“鼎”来连接“故”与“新”,因“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北宋程颐在《伊川易传》中解释得更为清晰明了:“鼎之为用,所以革物也,变腥而为熟,易坚而为柔,水火不可同处也,能使相合为用而不相害,是能革物也,鼎所以次革也。”意指“鼎”因其“革物”方可“取新”。吐故纳新本就是一体两面,两者不断更迭,亦不断转换。清代“乾隆三大家”之一赵翼就用七绝“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生动描绘了这种新故交替中推陈出新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