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满怀喜悦之情,迎接美好秋天

  中评社北京8月9日电/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丰子恺先生在散文《秋》中这样写道:“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减却,寒暑表上的热度依然没有降低,然而只当得余威与残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驱,大地的节候已从今移交于秋了。”

  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当太阳运行至黄经135度时,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便来临了。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负责人张勃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较早确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揫”意为“聚集”,“揫敛”即“收敛”的意思。立秋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来临。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学院副教授袁瑾向记者介绍,立秋的三候是“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然而立秋却不等于入秋,也不意味着天气会立刻变得凉爽。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开始,因此民间有“秋后一伏”“三伏在秋”的说法。真正的凉爽大约要在白露节气之后才会到来。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首席专家萧放解释说,立秋是根据天文观测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位置而确定的秋季的起始日,它标志着季节转换的开始,但却幷不意味着气温会立即下降。不过立秋后,“秋老虎”也威风不了多久了,因此民谚还有“交秋一日,水冷三分”的说法。

  盛大仪式迎秋日

  在古时,立秋是与立春、立夏一样重要的“大”节气,朝廷通常会举办盛大的迎接仪式。张勃告诉记者,《礼记·月令》记载了周天子立秋日迎秋的礼仪:立秋日前三天,周天子就开始斋戒,到立秋日,便亲率三公九卿及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之所以到西郊迎秋,是因为在中国人时空一体的传统宇宙观中,秋在空间上属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