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林杰答中评:韩对华关系会有变化

韩国候任总统尹锡悦(网络图片)

  中评社香港3月17日电(记者 郭至君)本月进行的韩国总统大选选情胶着,两位候选人差距极小,十分罕见。最终,尹锡悦仅以不到1%的差距险胜李在明,对此,中评社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牛林杰,请其分析了背后原因等一些观察。

  牛林杰表示,第20届韩国总统大选是韩国历届总统选举中竞争最为激烈的一次,尹锡悦仅以0.73%的得票优势险胜。造成这次总统大选选情胶着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总的来讲,社会内部的撕裂、外交安全问题的影响、年轻一代的保守化取向是本届韩国大选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是影响大选结果的重要因素。

  首先,韩国社会内部的撕裂成为选情胶着的深层原因。民调数据显示,韩国大部分选民(50—55%)对现任总统文在寅的国政运营给予否定评价,实现“政权更替”成为这些选民的普遍诉求。于是,实现“政权更替”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的保守和进步的对决,成为撕裂韩国社会的首要因素。以至于一直标榜为“第三势力”的候选人安哲秀,为了“政权更替”,在关键时刻转而支持代表保守势力的候选人尹锡悦,实现了在野党候选人“单一化”,助力尹锡悦获得了大选胜利。

  第二,外交安全问题成为影响选情的重要变量。今年年初以来,朝鲜连续发射导弹、俄乌战争带来的安保危机成为影响韩国宏观选情走向的重要外部变量,增加了选民对文在寅政府外交和安全政策的严重不满。在选民心理上,内政问题的重要性无形之中让位于外交和安全问题,这就导致民意和选情向保守的在野党候选人倾斜。

  第三,韩国年轻一代成为竞选争夺的主要对象。民调显示,近年来韩国社会整体上走向保守,除了传统上重视安全问题的老年保守群体(60岁以上)外,由于韩流文化的传播和政府房地产政策的失败,以及最近国际关系的急剧变化,20-30岁年龄段的青年群体在经济民生、民族文化和外交国防领域出现保守价值取向,他们在保守舆论的影响下,成为支持“政权更替”的重要群体。   牛林杰认为,韩国新政府国内面临的重大问题包括:弥合大选造成的社会撕裂和落实大选期间的政策承诺。尹锡悦仅仅以0.73%的票差获胜,共同民主党和正义党等泛进步势力支持率超过50%,在国会将面临“与小野大”的局面。因此,如何缓解大选造成的社会撕裂是新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竞选期间,为迎合选举需要,尹锡悦公布了一系列新政“公约”,但有些承诺的可行性并未得到充分论证,有些问题则是韩国社会难以短期内解决的结构性问题。如果新政府执政后无法全面落实“公约”内容,将引起社会的反弹。

  而对外关系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强化韩美同盟、恢复韩日关系、定位韩中关系、确立对朝鲜政策等。

  牛林杰表示,与文在寅政府不同,尹锡悦主张以血盟和价值观为基础重建和强化韩美同盟。可以预见,尹锡悦上台后,韩美同盟的巩固和强化将成为韩国外交的重要姿态和政策方向。在韩美印太战略合作上,尹锡悦政府参与的范围和深度有可能会更大更深。当然,尹锡悦的政策主张在现实中必然会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制约。

  牛林杰也说,韩日关系存在深刻的结构性矛盾,尹锡悦提出的单方面改善韩日关系的政策主张在现实中很可能碰壁。历史问题依然是制约韩日关系的主要障碍。尹锡悦提出的朝鲜半岛有事时,日本自卫队可以进驻的发言缺乏足够的民意基础。美日韩三方安全合作关系转化为美日韩三方同盟关系必然面临巨大的国内外压力。

  对于中韩关系,牛林杰指出,从尹锡悦当选人竞选期间言论和公约来看,韩国新一届政府对华关系将会发生一些调整和变化。尹锡悦政府在国际政治上会紧跟美国,在执政初期的对华态度有可能会变得强硬一些;在经贸领域,韩国有可能会采取追求经贸合作多元化政策,减少对华依存度。这样一来,中韩关系也会随之进入一个新的磨合期。但是他认为,这个磨合期时间不会太长,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中韩关系应该会慢慢稳定下来。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是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友好邻邦,中韩建交30年来,两国关系经受住各种风云变幻考验,实现了全方位,高水平的发展。30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韩关系持续不断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两国人民的福社,有利于实现两国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实现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繁荣。诚然,我们要清晰地看到,目前中韩关系也面临着民意基础弱化、国际形势变化、疫情反覆不断等挑战,也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新的挑战。但中韩两国是搬不走的邻居,中方愿同韩国新一届政府一道,在今后五年推动中韩关系发展更加全面深入,更加经得起内外考验,使中韩两国民意相亲、经济相融、政治互信,中国也相信韩国新一届政府有这样清晰正确的政治决断和担当。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的到来和发展加速了这一变局进程。只要智慧勤劳的中韩两国人民携起手来,就能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创造中韩两国关系新的美好未来,就能更好促进区域的合作与发展,共同推动打造更加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牛林杰说。

韩国候任总统尹锡悦(网络图片)

  中评社香港3月17日电(记者 郭至君)本月进行的韩国总统大选选情胶着,两位候选人差距极小,十分罕见。最终,尹锡悦仅以不到1%的差距险胜李在明,对此,中评社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牛林杰,请其分析了背后原因等一些观察。

  牛林杰表示,第20届韩国总统大选是韩国历届总统选举中竞争最为激烈的一次,尹锡悦仅以0.73%的得票优势险胜。造成这次总统大选选情胶着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总的来讲,社会内部的撕裂、外交安全问题的影响、年轻一代的保守化取向是本届韩国大选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是影响大选结果的重要因素。

  首先,韩国社会内部的撕裂成为选情胶着的深层原因。民调数据显示,韩国大部分选民(50—55%)对现任总统文在寅的国政运营给予否定评价,实现“政权更替”成为这些选民的普遍诉求。于是,实现“政权更替”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的保守和进步的对决,成为撕裂韩国社会的首要因素。以至于一直标榜为“第三势力”的候选人安哲秀,为了“政权更替”,在关键时刻转而支持代表保守势力的候选人尹锡悦,实现了在野党候选人“单一化”,助力尹锡悦获得了大选胜利。

  第二,外交安全问题成为影响选情的重要变量。今年年初以来,朝鲜连续发射导弹、俄乌战争带来的安保危机成为影响韩国宏观选情走向的重要外部变量,增加了选民对文在寅政府外交和安全政策的严重不满。在选民心理上,内政问题的重要性无形之中让位于外交和安全问题,这就导致民意和选情向保守的在野党候选人倾斜。

  第三,韩国年轻一代成为竞选争夺的主要对象。民调显示,近年来韩国社会整体上走向保守,除了传统上重视安全问题的老年保守群体(60岁以上)外,由于韩流文化的传播和政府房地产政策的失败,以及最近国际关系的急剧变化,20-30岁年龄段的青年群体在经济民生、民族文化和外交国防领域出现保守价值取向,他们在保守舆论的影响下,成为支持“政权更替”的重要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