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大选后中韩关系走向何方

与会人员线上合影(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3月15日电(记者 海涵)3月12日下午,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和韩国中国学研究中心主办的“2022韩国总统选举后韩中关系展望”研讨会以线上形式举行。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康埈荣、韩国培材大学教授李焱求、韩国济州大学教授金中燮、韩国中国学研究中心理事李奎泰分别在会上作主题发言,并就有关议题展开综合讨论。是次研讨会由李奎泰教授主持,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社首尔特派记者崔银珍参加会议。

  2022年3月10日早晨,韩国第20届总统大选结果出炉,来自最大在野党国民力量党的候选人尹锡悦当选新一届韩国总统。此次大选后中韩关系将走向何处?未来中韩关系要如何健康发展?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他们的看法。

  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康埈荣首先表示,韩中关系具有超出双边关系的多种复合因素,包括数千年来强调主导地位的中国对韩国的主从关系意识和巨大中国的对外战略的变化趋势;从1954年开始延续的韩美同盟关系与1992年以后形成的韩中合作关系的差异性;再加上与“血盟”无异的中朝特殊关系及对朝核问题的认识、韩朝关系;以及最近中美矛盾进一步扩大等等诸多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他指出,两国最大的难题不是问题的发生,而是没能很好地确保出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机制。现在两国关系需要更加成熟的、着眼于未来的新方法。在把经济交给市场的同时,比起谈论国际战略关系等巨大论题,更应该具体讨论构建两国关系的实质性信赖所需解决的问题。现如今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需要正视两国的现象和现实,尽量减少韩中之间的摩擦和矛盾,着眼于实现相互利益最大化的实质性努力。韩中两国的制度价值虽然不同,但是通过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增进相互理解,确立友好情绪显然比什么都重要。两国政府要尽全力构建可防止非政治领域的政治化、消除不必要的误会、缝合信任裂痕与矛盾的相互沟通管理系统。

康埈荣(中评社图片)

  韩国培材大学教授李焱求以韩中两国经贸交流的成果与挑战为主题进行了发言。他表示,韩国自1992年与中国建交30年来,两国作为邻邦,相互影响巨大。历经“友好伙伴”和“合作伙伴”,发展成为“全面合作伙伴”和“战略合作伙伴”。两国经济交流在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广泛领域呈现量变和结构变化。两国建交30年来,双边贸易总额从1992年64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3,015亿美元,增长了47倍。2021年韩国对中国出口达到1,62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30年来增长60倍,中国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以及顺差对象国。韩国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对象国。

  李焱求指出,随着美中关系前所未有地紧张,夹在美中之间的韩国,其立场也更加受到“选边站”的压力。但鉴于美中冲突之下,韩国的反中情绪上升,中国作为其经济重要伙伴,要在这之间取得与现实平衡的方法,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对高度依赖美中的韩国来说,中美摩擦既是机遇也是威胁。韩国需要判断美中摩擦带来的威胁和机遇,并制定应对措施。中国是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有必要与中国在互相尊重与合作的基础上保持和发展合作关系。并且,在各领域加强双边合作,促进高层交流与对话。有必要通过综合判断中国对韩国经济的影响力、中国市场的未来潜力以及合作的可能性来重新确立对中国的战略。

  韩国济州大学教授金中燮在发言中重点谈及韩中两国国民感情问题。他指出,国民感情的问题,虽然不如外交安保以及经济贸易领域来得具体,而且不是政府层面的问题,但却对两国关系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关于这个问题,韩国的一些智库研究机构也做了不少的调查研究。总体来说,韩国民众对于中国的观感从21世纪以来呈下降的趋势。

  金中燮分析,观察近年来影响韩中两国国民感情的事件,如果排除贸易纠纷或部署萨德等经济外交议题,可以看到大部分都与这种身份认同以及随之而来的追求承认问题有关。由于韩国政府的积极宣传,把一些象征韩国的符号与国民的身份认同联系在一起,这些符号成为普通人追求卓越满足感的方式。而当这些象征符号遭到侵犯,有些人就会感到无法承受。“追求承认”是深深植根于人性的一种本能欲望,孔子说的“人不知而不愠”,其实就是要人们克服这种欲望。但这是君子的境界,一般人恐怕很难做到,因此也就很难避免所谓“身份政治”的现象。在韩国,历史文化身份认同因素并没有太多的改变,而且以后可能还会更加强化,因此刺激国民情绪的事件,恐怕还是会继续出现,因此更加须要人们以“务实理性的态度以及更加开阔的心胸”去面对。

李焱求(中评社图片)

  韩国中国学研究中心理事李奎泰表示,韩中两国关系,从国家力量或权力对比方面来看是所谓的“非对称权力关系”。韩中两国建交三十年来,原来潜在的各种矛盾在萨德问题以后都成为公开的复杂的争议。即将于5月就任的韩国第二十届尹锡悦总统的新政府,若要开拓韩中关系的新局面,需要正确分析和研判影响两国关系的核心因素,进而寻找解决问题和困境的新范式和路径,努力将两国关系上一台阶。

  李奎泰指出,影响未来两国关系的核心因素是“战略合作”和“身份认同”的问题。韩中双方在“战略合作”或“合作伙伴”的范畴、认知和落实方面,有可能存在相当大的鸿沟,在双方原则性的议题之外,更无法讨论“战略”的敏感核心议题,尤其如韩国期待的朝鲜议题。随着时间推移,难免产生怀疑对方政治信赖的负面效果。建交以来韩国和中国的三十年的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交流成就,没有生产出其所期待的政治外交安全方面的“溢出效果”,两国到目前为止,无法在政治安全议题上完成磨合,反而时而出现两国之间的“反溢出效果”的争议,如“反中”和“嫌韩”现象反倒越严重。也因此,双方达到“身份认同”或“文化认同”的目标,可能还需要相当的时间,也需要新政策路径。尹锡悦就任总统后,中国和韩国之间友好交流潮流的“合作伙伴”关系路径不会改变,但是难免在“战略合作”问题上面“抗衡”的可能,若“战略合作”顺利,还是看双方的外交智慧和如何选择路径。

  论坛全文将在中评网和《中国评论》月刊上发表。

金中燮(中评社图片)

李奎泰(中评社图片)

与会人员线上合影(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3月15日电(记者 海涵)3月12日下午,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和韩国中国学研究中心主办的“2022韩国总统选举后韩中关系展望”研讨会以线上形式举行。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康埈荣、韩国培材大学教授李焱求、韩国济州大学教授金中燮、韩国中国学研究中心理事李奎泰分别在会上作主题发言,并就有关议题展开综合讨论。是次研讨会由李奎泰教授主持,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社首尔特派记者崔银珍参加会议。

  2022年3月10日早晨,韩国第20届总统大选结果出炉,来自最大在野党国民力量党的候选人尹锡悦当选新一届韩国总统。此次大选后中韩关系将走向何处?未来中韩关系要如何健康发展?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他们的看法。

  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康埈荣首先表示,韩中关系具有超出双边关系的多种复合因素,包括数千年来强调主导地位的中国对韩国的主从关系意识和巨大中国的对外战略的变化趋势;从1954年开始延续的韩美同盟关系与1992年以后形成的韩中合作关系的差异性;再加上与“血盟”无异的中朝特殊关系及对朝核问题的认识、韩朝关系;以及最近中美矛盾进一步扩大等等诸多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他指出,两国最大的难题不是问题的发生,而是没能很好地确保出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机制。现在两国关系需要更加成熟的、着眼于未来的新方法。在把经济交给市场的同时,比起谈论国际战略关系等巨大论题,更应该具体讨论构建两国关系的实质性信赖所需解决的问题。现如今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需要正视两国的现象和现实,尽量减少韩中之间的摩擦和矛盾,着眼于实现相互利益最大化的实质性努力。韩中两国的制度价值虽然不同,但是通过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增进相互理解,确立友好情绪显然比什么都重要。两国政府要尽全力构建可防止非政治领域的政治化、消除不必要的误会、缝合信任裂痕与矛盾的相互沟通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