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改革成效积极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负责人王国栋(中评社 张爽摄)

  中评社北京7月9日电(记者张爽)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负责人王国栋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推进药品和耗材的集中带量采购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医疗保障局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的基本原则,稳步有序扩大集中采购范围,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王国栋表示,在制度方面,我们主要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今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今年5月份,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医保局会同8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的指导意见》。这两个文件把我们前期在集采工作中探索形成的一些规则、制度和做法系统化进行总结,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集采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我们还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比如药品使用、基金预付和结算、药品质量监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推动集采制度框架更加完善,规则更加成熟。

  “在具体工作方面,目前第一批、第二批药品集采的首年采购任务已经完成,实际采购量是约定采购量的2.4倍,中选产品采购量占同通用名药品的比例超过80%。第三批集采已经平稳运行了6个月,进度是105%。第四批集采于今年5月份落地实施。第五批集采已经于6月28日正式公布结果,我们预计今年10月份全国患者能够用上第五批集采药品。”

  王国栋重点介绍了第五批集采情况,“这次集采,我们继续坚持‘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的基本原则和‘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工作机制,有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更加重视产品的供应保障,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在供应方面的主体责任,引入了备选企业的条款。二是将企业遵守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情况纳入考虑,对履约情况记录比较好、供应保障比较稳定的企业给予一定倾斜。这次集采大家都知道,是历次规模最大的,涉及公立医院采购金额550亿元,61个品种中选,创下历次集采新高。既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消化道系统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也有肺癌、胰腺癌等重大疾病用药,患者的受益面和获得感明显增强。”

  王国栋说,这次集采还有几个比较显着的变化。一是注射剂成为这次集采的主力剂型,成功中选了31个注射剂品种,占到了所有中选品种的一半,金额占到了70%,也是以往我们四批集采注射剂品种总数的2倍以上,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而且注射剂价格降幅要高于这次集采56%的平均降幅,也标志着我们集采向药价虚高的核心地带迈进了重要一步。

  第二个显着的变化是医药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参与度非常高,涉及的51个原研药产品全部参与申报,报价有效率达到77%,也是比较高的。最重要的是中选的品种数也是最高的,10个外资企业的11个产品中选,也说明外资企业对这项改革的拥护和支持。

记者会现场(中评社 张爽摄)

  第三个变化是我们这次可以看到整个资本市场对第五批集采的反映还是正面的、平稳的,给予了积极的反映和回馈。从五批集采来看,共涉及到218个品种,这218个品种按照集采前的价格计算,占到了公立医疗机构化学药采购金额的30%。算上这次集采,按约定采购量计算,预计每年可节省药品费用926亿元。

  王国栋表示,集采工作还有两个比较突出的效应。一是大家看到“过评”也就是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对未过评药品的替代,这是非常明显的,因为80%的市场是给了集采药品;二是仿制药替代原研药,价高的药品被价格适宜的药品替代,不光是集采药品价格出现了大幅降低,而且没有过评的产品价格也出现相应的下调,都是很多企业主动降低药品价格,进一步放大了集采效应。

  王国栋说,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继续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坚定改革的方向,凝聚各方的共识,稳步、有序地推进这项改革,把更多的品种纳入到集采中来,让这项改革能够惠及更多群众。在降低群众负担的同时兼顾企业合理利润,通过竞争提高行业集中度,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医保资金的结余留用,推动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临床用药管理水平,使这项改革真正让我们的患者、企业还有医疗机构都能够受益。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负责人王国栋(中评社 张爽摄)

  中评社北京7月9日电(记者张爽)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负责人王国栋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推进药品和耗材的集中带量采购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医疗保障局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的基本原则,稳步有序扩大集中采购范围,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王国栋表示,在制度方面,我们主要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今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今年5月份,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医保局会同8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的指导意见》。这两个文件把我们前期在集采工作中探索形成的一些规则、制度和做法系统化进行总结,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集采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我们还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比如药品使用、基金预付和结算、药品质量监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推动集采制度框架更加完善,规则更加成熟。

  “在具体工作方面,目前第一批、第二批药品集采的首年采购任务已经完成,实际采购量是约定采购量的2.4倍,中选产品采购量占同通用名药品的比例超过80%。第三批集采已经平稳运行了6个月,进度是105%。第四批集采于今年5月份落地实施。第五批集采已经于6月28日正式公布结果,我们预计今年10月份全国患者能够用上第五批集采药品。”

  王国栋重点介绍了第五批集采情况,“这次集采,我们继续坚持‘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的基本原则和‘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工作机制,有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更加重视产品的供应保障,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在供应方面的主体责任,引入了备选企业的条款。二是将企业遵守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情况纳入考虑,对履约情况记录比较好、供应保障比较稳定的企业给予一定倾斜。这次集采大家都知道,是历次规模最大的,涉及公立医院采购金额550亿元,61个品种中选,创下历次集采新高。既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消化道系统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也有肺癌、胰腺癌等重大疾病用药,患者的受益面和获得感明显增强。”

  王国栋说,这次集采还有几个比较显着的变化。一是注射剂成为这次集采的主力剂型,成功中选了31个注射剂品种,占到了所有中选品种的一半,金额占到了70%,也是以往我们四批集采注射剂品种总数的2倍以上,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而且注射剂价格降幅要高于这次集采56%的平均降幅,也标志着我们集采向药价虚高的核心地带迈进了重要一步。

  第二个显着的变化是医药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参与度非常高,涉及的51个原研药产品全部参与申报,报价有效率达到77%,也是比较高的。最重要的是中选的品种数也是最高的,10个外资企业的11个产品中选,也说明外资企业对这项改革的拥护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