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测评”如何赢得消费者信赖?
所谓“第三方测评”,就是以买卖双方之外的第三方身份,对商品的功效、安全、价格、服务等方面进行检测和评价。可以说,“第三方测评”确实切中了一些消费者“选择困难”的痛点,让他们在购买商品时有了相对公正和独立的参考依据。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企业形成了监督作用,倒逼他们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商品。
可是,好经怎么就被念歪了呢?一方面,这个行业“准入门槛低”,给了一些人“上下其手”的机会。一个人只要能够连线上网,就能发布测评。另一方面,这项工作目前也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机构给商品做评级或推荐,得出的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此外,一些“第三方测评”在测评的同时还忙着“带货”,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商业模式很难保证公正性。
其实,“第三方测评”贵在保持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身份,重在做好测评服务。如果是为了赚得流量,隐瞒或曲解测评数据,甚至搞虚假测评,那就完全背离了“第三方测评”平台创立的初衷。比如,广东省公布的2020年查处的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中,有一个就是某测评平台通过设置不合理的比较条件,得出不利检测结果,进而丑化相关公司形象。如果任由这样的状况发展下去,既不利于消费者选择商品,又影响测评机构自身的正常发展,整个“第三方测评”行业也会自毁前程。
显然,测评乱象,既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也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为此,行业需自律,监管要跟上。从行业来讲,在不断提升“准入门槛”的基础上,还应着重拔高“惩戒门槛”,也就是测评机构为其测评结果承担直接责任——测评的商品越多,责任越大,违法违规的成本也就越高。就监管来说,网络直播、短视频等相关平台要做好引导,不能充当测评行业的“保护伞”,如发现推广营销、贬损对手等行为后,应立即屏蔽违规违法信息,以保障消费者不被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