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增强农业发展韧性
气候变化给我国作物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物种植方式和传统产区边界变化,导致农作物种植界限北移和优势产区转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面临深刻调整。二是农业气象灾害加剧,病虫害风险加剧,尤其威胁气候敏感生态脆弱地区的粮食安全,对农作物和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不利影响。三是国内农产品供需市场改变和国际贸易格局深度调整。
我国一贯坚持减缓和适应幷重,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因地制宜采取适应措施。
2007年,我国就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了适应与减缓幷重的原则。2013年,我国在农业领域提出了加强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措施、提高种植业适应能力、引导畜禽和水产养殖业合理发展、加强农业发展保障力度等重点任务。2021年,我国将农业作为推进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十四五”规划要求,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中长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再次明确了农业在适应气候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全球气候日趋复杂的大背景下,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要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最大程度降低气候变化风险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威胁,同时加强研究,充分开发利用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农业机遇。
适应气候变化、增强农业的气候韧性,既是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要求,也是提高农户生计和福利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明确增强农业适应性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地位。对外,增强农业适应性是兑现《巴黎协定》承诺的应有之义。中国作为《巴黎协定》缔约国,一直把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幷积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传递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对内,要认识到农业在整个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与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农业绿色发展等农业现代化建设重要议题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