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山:世界大变局中香港要续“食四方饭”
中评社香港6月2日电(记者卢哲)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团结香港基金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黄元山日前在“全球新形势香港再出发”为主题的研讨会上表示,香港要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展开新篇章、再出发、把握机遇,香港应有“变”和“不变”。
黄元山认为,国家各方面增长势头不变,香港的优势,就是在一国两制下的自由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经贸城市,这是“不变”——香港要继续“食四方饭”:保持人流、物流、资金流、和讯息流等经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保持国际性和开放性;但世界大局大变,香港要继续“食四方饭”,就要改变。按照十四五规划中,八大中心和大湾区的建设,积极谋划和落实,就能用好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为香港广大市民带来最大的福祉。
黄元山表示,香港作为一个体量小而高度开放的经济体,要保持的高收入、保持经济继续增长,香港就需保持高度开放、“食四方饭”。也正因如此,最近疫情的关系,对香港带来的经济打击是明显的。不过,黄元山认为这个短期因素,不会改变香港整体经济的结构性机遇。
黄元山还提醒,在世界大变局中,“食四方饭”要吃得小心,要有底线思维和应变方案,防范国家安全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砍脚趾避沙虫,而要有智慧地按部就班推进。
以下是黄元山议员在“香港再出发大联盟成立两周年—全球新形势香港再出发”研讨会上的致辞全文:
《香港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变”与“不变”》
香港要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展开新篇章、再出发、把握机遇,关键是一个“变”字。
变,是在于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包括了大国搏弈、全球化变成逆全球化甚至是区域化;国家的政策规划,包括之前的十四五规划,都已经充分反映了国家面对着这个大变局的部署和策略。
在这个大变局中,香港有什么要变,有什么不要变,要怎样变?
我们先谈国家什么不变,我认为国家以下的增长势头不变:总体消费量、对外贸易量、资本输出和流入、产业链和外地结合、服务业比例、科技自主研发和创新等。国家这些增长势头不变,就是香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重要靠山。
在这个前提下,我认为香港也有不变的地方。
简单来说,就是继续“食四方饭”。在大变局中,食什么和如何食可能有不同,但食四方饭的根本在于:
(一)保持人流、物流、资金流、和讯息流等经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二)保持国际性和开放性。
我相信,这种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外开放、面向国际、联系世界,也就是梁振英主席所一直所倡议的“超级联系人”角色。
香港作为一个体量小而高度开放的经济体,香港进出口贸易量约等于GDP的几倍,香港交易所的股票总市值是GDP的十几二十倍。要保持我们的高收入、保持经济继续增长,我们就需保持高度开放、“食四方饭”。也正因如此,最近疫情的关系,对香港带来的经济打击是明显的。不过,我认为这个短期因素,不会改变香港整体经济的结构性机遇。
香港要“食四方饭”,对香港经济发展有其必要性,同时对国家也有贡献,“发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就是这个意思。而也正因为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价值,香港的经济和社会民生也会因而进一步受惠于国家的发展。这使我想起董建华主席的名句: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好。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缔。
对于香港如何“食四方饭”去贡献国家,我有几点思考:
一)在大国搏弈的新形势下,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我们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包括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互惠共赢的理念。如果我们能够发挥好香港的角色,贡献国家所需,用我们细小而开放的经济体系,连接国际不同经济体,建立一个互惠共赢、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紧密衔接的国际经贸关系。这正正是香港在大国搏弈环境下能分挥的重要积极角色,这亦彰显经济本应互惠共赢的本质。
讲笑咁讲,“食饭”可以建立关系,“食四方饭”可以建立国际关系,也间接可以讲好中国故事。
二)自二战后,香港的工业、贸易、物流、金融和专业服务、科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发展,直到九十年代,“Made in Hong Kong”开始慢慢转成为“Made by Hong Kong”。“Made by Hong Kong”这个概念和方式,就是让香港企业把整体供应的产业链,分散到不同的地方;具体生产基地,甚至是贸易,并不一定在香港境内发生,但香港能发挥当中的协调、统筹、甚至是指挥的作用,同时提升了香港的服务业的就业比例。
事实上,不少研究指出,香港境内的服务业,有一个重要的比例,是支援境外的香港企业的工业和制造业的生产;同样地,香港境内的服务业,也有重要的比例,是支援境外的香港企业在世界各地的贸易交易。这些香港境内的服务业,其实是支撑着香港企业的境外实体经济活动,也因着这些国际的实际经济活动,带动了香港本地的金融和专业服务业的需求,构建成一个国际金融和专业服务业的生态圈,也支援了和受惠于国家进入WTO后,对这些国际服务的更大需求。
我想指出的是,国家现在也正是从“Made in China”迈向“Made by China”,这个无论是经济或是地缘政治的观点来看,都是合情合理的事,这个方向,也会为国家在实体经济的国际性发展中,带动优质服务行业,让金融业建基于实体经济的需求,创造更多科技研发的应用场景。
香港的“Made in Hong Kong”转型到“Made by Hong Kong”已经走了几十年,当然有参考借鉴作用,包括做得好的,该可以参与和推动未来“Made by China”的趋势,做得不好的,例如对本地工业和制造业的忽视,就不要重蹈覆辙。
三)当然,之前都有讲过,除了“Made by China”重要外,“Bought by China”也同样重要。我甚至会这样看,十四五规划中对香港的定位,其实是在各个范畴(即是我们经常提及的八大中心,包括金融、贸易、物流(航运空运)、法律仲裁、知识产权、创科、文化艺术),发挥好。亦即是说;强化八大中心,就是强化“食四方饭”。加上透过大湾区的建设,尤其是几个重要的粤港澳合作平台(河套、前海、南海、横琴等),进一步强化香港“食四方饭”这个功能,以推动未来“Made by China”和“Bought by China”的趋势。
当然,基于香港的发展限制,“食四方饭”是有其必要性,也能贡献国家,而在过程中自然会进一步提升香港的经济民生发展。虽然“食四方饭”这个大方向不变,在世界大变局中,食什么和如何食可能有不同。
因此,在世界大变局中,香港是有需要变的;要更积极在“Made by China”和“Bought by China”在国内国际里找寻新的空间和新的机会,无论是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无论是RCEP这些重要区域性经济框架,都是香港未来“食四方饭”的大范围。
当然,在世界大变局中,“食四方饭”要吃得小心,要有底线思维和应变方案,防范国家安全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砍脚趾避沙虫,而要有智慧地按部就班推进。
总的来说,国家各方面增长势头不变,香港的优势,就是在一国两制下的自由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经贸城市,这也是不变;但世界大局大变,香港要继续“食四方饭”,就要改变,按照十四五规划中,八大中心和大湾区的建设,积极谋划和落实,就能用好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为香港广大市民带来最大的福祉。
中评社香港6月2日电(记者卢哲)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团结香港基金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黄元山日前在“全球新形势香港再出发”为主题的研讨会上表示,香港要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展开新篇章、再出发、把握机遇,香港应有“变”和“不变”。
黄元山认为,国家各方面增长势头不变,香港的优势,就是在一国两制下的自由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经贸城市,这是“不变”——香港要继续“食四方饭”:保持人流、物流、资金流、和讯息流等经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保持国际性和开放性;但世界大局大变,香港要继续“食四方饭”,就要改变。按照十四五规划中,八大中心和大湾区的建设,积极谋划和落实,就能用好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为香港广大市民带来最大的福祉。
黄元山表示,香港作为一个体量小而高度开放的经济体,要保持的高收入、保持经济继续增长,香港就需保持高度开放、“食四方饭”。也正因如此,最近疫情的关系,对香港带来的经济打击是明显的。不过,黄元山认为这个短期因素,不会改变香港整体经济的结构性机遇。
黄元山还提醒,在世界大变局中,“食四方饭”要吃得小心,要有底线思维和应变方案,防范国家安全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砍脚趾避沙虫,而要有智慧地按部就班推进。
以下是黄元山议员在“香港再出发大联盟成立两周年—全球新形势香港再出发”研讨会上的致辞全文:
《香港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变”与“不变”》
香港要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展开新篇章、再出发、把握机遇,关键是一个“变”字。
变,是在于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包括了大国搏弈、全球化变成逆全球化甚至是区域化;国家的政策规划,包括之前的十四五规划,都已经充分反映了国家面对着这个大变局的部署和策略。
在这个大变局中,香港有什么要变,有什么不要变,要怎样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