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四明文库》首批文献出版之际

  中评社北京7月12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宁波自宋以来,“衣冠文物甲于东南”,大儒辈出,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献。可惜这些文献分散收藏,有的甚至已损毁,亟待抢救和整理。一直以来,宁波就缺少一部与城市地位相称的大型地方文献丛书。2020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决定着手编纂出版《四明文库》。可以说,这是宁波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地方文献出版工程,意义不言而喻。

  四明夙称文献邦

  自古以来,宁波被誉为“文献名邦”。谈起本邦文献之富,历代宁波学者莫不充满自豪感。明代黄润玉在《屡典文衡诗序》中说:“吾四明夙称文献渊薮。”他列举学行纯全、体用兼备而出色乡邦者,“皆表表当时,不可以什佰计”。周应宾在《重修儒学并置学田记》中亦云:“吾鄞为东南巨邑,文献甲天下。”清代全祖望《湖语》云:“四明累世之文献,莫与伦也。”宁波历代的府县志,多详载地方经籍书目。民国张寿镛编纂《四明经籍志》45卷,搜罗了近6000种文献,余姚、宁海文献还不计在内,其数量堪称浙东之冠。陈汉章在《编辑〈四明丛书〉商榷书》中感叹说:“四明遗书毓富伙够,非《台州丛书》《永嘉丛书》《绍兴先正丛书》之比。”

  宁波历代文献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高,大家名著层出不穷,承载了宁波的文化精神。比如,南宋“四明学派”学者以“心之精神”为核心理念,袁燮认为“心”体现为一切社会行为,凡“立身施设”,皆是“心之精神”,种种文明成果都是“心之精神”积极运作的产物。宁波学者还喜标举豪杰精神,明初学者方孝孺屡屡使用“豪杰”一词,他所呼唤的豪杰,具有在学术上挽回颓澜、开创新局的魄力。王阳明从地域上强调“吾越多豪杰之士”,呼吁豪杰之士改良政治,且“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黄宗羲倡导的“豪杰精神”突出文化创造之作用,凡属民族文化各个领域的伟大创造,包括优秀典籍文献在内,都是历代“豪杰精神之所寓”的结果。无论是四明学派的“心之精神”,还是浙东学派的“豪杰精神”,都是宁波文化精神的有力脉动与精彩呈现。

  整理会通集大成

  宁波历史上较大规模收集乡邦文献,大概可以从明初郑真编辑《四明文献集》算起。自此之后,宁波学者前赴后继,于是有了永乐间李孝谦辑《四明文献考》,成化间黄润玉编《四明文献录》,万历间戴鲸辑《四明文献录》,明末清初张鸣喈辑《四明文献考》。至清代,黄宗羲搜集《姚江逸诗》,李邺嗣编辑《甬上耆旧诗》,全祖望不仅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本邦志书、先贤著作,还广泛搜集诗歌文献,辑成《续甬上耆旧诗》。之后,袁钧、卢址、徐时栋、董沛、姚燮等莫不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搜集编刊。四明学者以其自觉的乡邦文献守护和建设意识,构建了前后相续的文献链,从而形成了令人称羡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