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上海公报五十周年与中美
中评社香港5月31日电/中评智库基金会、孙文学校不久前在中评社台北会议室召开座谈会,邀请台湾前驻新西兰代表介文汲、辅大日文系特聘教授兼日本暨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兼任副教授柯玉枝、远景基金会前副执行长暨国民党智库前副执行长孙扬明、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张竞、与会。座谈会由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教授主持,与会者围绕五十年前在上海签订的《上海公报》对中美关系、两岸关系的影响,实践的成果与面临的挑战,各自给出了独到的见解。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4月号以《上海公报五十周年前瞻中美关系》为题,详细刊登了与会者的发言。文章内容如下:
张亚中:开场白
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大家参加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和孙文学校举办的思想者论坛,主题是“上海公报50周年前瞻中美关系”。
有两个228对台湾的影响非常深远:一个是75年前(1947年)的228,到现在民进党还在不断操作228;另一个就是50年前的228,1972年2月28日上海公报的签署,对中美台三边关系影响巨大。
今天讨论的提纲有四个:一是上海公报对中美关系的时代意义;二是上海公报50年实践的成果与挑战;三是美国印太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冲击;四是中美双边关系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我们分两轮进行,第一轮讨论上海公报对中美关系的时代意义,以及上海公报50年实践的成果,以及现在面临的挑战,简单来讲就是上海公报所形成的对美国来讲“一个中国”的政策,会不会随着现在美中关系的变化而开始有了一些调整。下面请前驻新西兰代表介文汲先谈。
介文汲:上海公报的定锚作用明显 但面临美国弱化一中内涵的挑战
今天讨论的题目很重要,很具有时效性,因为上海公报决定了美国跟中国大陆发展关系的基本架构。1971年以前,就是公报之前,华府跟北京是激烈对抗的关系,公报事实上结束了这种敌对关系,为未来的美中关系奠定了几个基本原则。
50年过得很快,我们现在来看,虽然美方还在重申遵守上海公报,但中国大陆质疑,美方在实践上背离了上海公报的很多原则,或者说正在一步一步undermine,就是慢慢腐蚀上海公报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我们回过来看这份公报,其实里面谈了非常多,这份公报可以说是北京跟华盛顿关系破冰的结果。这个公报签在上海,而不是签在美国某个城市,也就是说美国那时候有求于中国,基本情势如此。那时候的国际形势,第一是冷战,美国跟当时的苏联进行激烈的斗争,还不晓得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也就是当时美国的主要敌人是苏联。
第二个是当时在东亚地区,中南半岛还是一个战乱基地,尤其美国被拖在越战里面,就跟前两年美国拖在阿富汗一样。可能情况比阿富汗更糟,因为越战在当时美国国内有非常大的争议,是美国总统或者美国政治选举上决定胜负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所以美国当时是有意结束这场战争。
另外一点是,美国当时认为,中国大陆是可以合作的,不像当时的苏联无法坐下来合作。因为在中国抗战时期,美国跟中国有非常密切的合作经验,当时很多研究中国大陆问题的美国专家都认为,北京跟莫斯科之间有很大不同,莫斯科是美国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真正挑战者,而中国大陆在意识形态上有弹性空间。我认为这几个因素造成美国移樽就教,主动对大陆抛出橄榄枝,成就了上海公报。
这里我比较想谈的是上海公报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其实上海公报对台海两岸的关系,提出了在当时来讲非常突破性的看法,就是美国怎么看中国大陆。
美国应该撤出在台湾的驻军,这在上海公报里面是很明确的,现在我们看美国跟大陆关系的文字用语,都反映在上海公报里,这好像法律条文一样定在那里。今天美国说“认知”,用英文叫acknowledge,即认知台湾和中国不可分割,世界上祇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当然大陆的版本一直都用“承认”。中国大陆的解释不能说错,可是在国际法上要用到“承认”,大概会用recognize。另外,美国一直提的就是两岸之间的纷争要透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
我认为,这几点,如果当时大陆没有得到美国方面白纸黑字的同意,就没有后来的建交。上海公报同意双方设立联络办事处,所以后来老布什就到了北京,大陆的外交官到了华盛顿,尽管双方经过相当长谈判过程,但在台湾问题上的表述,包括后来的美中建交公报,基本上没有变,连用语都没变。也就是说,对于美国,台湾问题在当时已经不是它的核心利益,因为它的核心利益,基本上是联中制苏;第二是结束越战;第三是和平转化中国大陆。美国当时认为中国大陆在意识形态上跟苏联不一样,后来证明没有错,大陆走上改革开放之路了,现在走到一个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美国在韩战爆发后建立的所谓东亚国际秩序,到1972后2月,不过20年时间,就做了剧烈的改变,就是在台湾问题上改变。很清楚的,美国不再认为台湾问题是它的核心利益,并理解台湾问题仍然是中国大陆的核心利益。今天我们来看上海公报的时代意义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很多原则,在上海公报中就确定了。
回到现在,如果北京认为美国违反了上海公报的基本精神,我想大陆会毫不犹豫地对美国和台海做出比较决断性的做法,美国会怎么回应?
因为美国50年前就把台海问题从它的核心利益剔除出来,美国就祇有搞模糊,采取拖的办法,到了关键时刻一定是软处理:就是讲硬话,可是基本上置身事外,跟今天处理乌克兰问题的方式基本上完全雷同,而不是相似。
至于上海公报的实践成果与挑战,我认为,成果方面,上海公报基本上对美中双方都极为有利,是一个有助于东亚以至整个国际社会稳定的重要协议。我们可以看到,美中上海公报签订以后,美国的经济、内政、国际地位都获得了极大的改善;而大陆后来的改革开放,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及整个对外关系,都获益极大。所以,我觉得上海公报的实践成果非常丰硕,不仅美中两国获得极大利益,相关的国家或和地区,甚至整个国际社会都获益极大。也可以说,上海公报里面的原则,是1970年代以后稳定国际社会很重要的几个原则。
对台湾来讲,上海公报事实上也稳定了两岸的关系。因为台湾内部虽然不大,可是对于台湾的定位跟两岸的关系争议极大;以前是暗潮起伏,后来变成公开的叫骂,声音越来越大,要颠覆上海公报里面的几个原则;如果当时没有经由台海问题上两个最有实力的主体作出这样决定(签署上海公报),台湾内内外外都会招致很多的冲击,有些是自我造成的,有些是外部引进的。
所以我觉得,上海公报起了定锚的作用,包括对台湾内部的情势也有定锚的作用。受益最大的,就是台湾的人民、大陆人民和美国人民,因为它稳定了一个不稳定的情势,让相关地方的人民得到了一个非常有保障、可预测的稳定的发展环境。
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美国基本的国家发展策略已经有很大的变化,美国在上海公报中承若的几项原则似乎有松动迹象,甚至刻意弱化,但是美国的挑战也受到国际政治现实的制约,上海公报看起来还维持基本完整的状态。如果美国方面作出更改,首当其冲的是台湾,因为台湾内部情势复杂,外部力量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这种制约跟上海公报绝对是极为关联的。
何思慎:美国对待盟友很现实 不会力挺“台独”
在跟美国的关系里面,我们经常会思考美国的承诺是不是有做到。换言之,作为美国安全上的一个盟友,台湾要有危机意识,就是美国会不会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考量牺牲“中华民国”的权益?答案很清楚,美国在整个战后外交上所遂行的,基本上都是现实主义,他们的believe基本上就是极大化自己的国家利益。
上海公报也是美国背叛盟友的一个事例。日本跟在美国后面,美国曾一再向日本保证,如果调整对中政策,一定会跟日本协调。但事实上,在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总统在加州向全美发表电视演说宣称不久后将访问中国前几分钟,美国才知会日本外务省。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如期访问中国,28日与周恩来发表上海公报。现在“台独”分子还一直讲所谓的台湾地位未定论,但是我认为上海公报已经把台湾的地位说得很清楚。虽然美国的用词很谨慎,因为当时美国跟“‘中华民国’政府”还有正式的“外交”关系,换言之美国还承认“中华民国”是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当时“中华民国”已经退出联合国),不过美国表示认识到(acknowledge),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祇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很清楚,不存在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的问题,我觉得现在在国际政治里面讲台湾地位未定论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虽然美国政府当时表示,与大陆签署上海公报并不构成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承认,但美国很清楚“中华民国”跟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是什么关系。
现在蔡英文经常把“中华民国”称为是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另外一个国家,这犯了国际法错误。事实上“中华民国”跟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这个国家的两个各自在国际间对外宣称代表中国的“中央政府”,所以像民进党想用“‘中华民国’台湾”来满足所谓的“台湾‘主权独立’”的想像,在国际法上是做不到的。
这个问题事实上也翻转了日本的中国政策,让佐藤知道日华和平条约的基础已经解决。所以日本很务实,不要以为台日友好,但日本转弯的速度比谁都快、执行力比谁都强。日本当然意识到国际政治里面已经出现了一个美苏中新的战略三角,而这样的全球性的改变,日本必须走到一个新拐点,重新考虑中国政策。所以当时美国的中国政策的转向,当然也造成了后来日本在两岸关系上新的选择。不过当时美国希望改善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及签署上海公报,还有想从越战脱身的考虑。
柯玉枝:中美关系如今缺乏共同利益的压舱石
一言以蔽之,我觉得不管是上海公报或者是其他,对于现在的中美关系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找不到双边的压舱石,也就是共同利益。我们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或是大陆学者经常说的国际政治的大小气候——大气候是国际体系的结构,小气候是双边关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面,它们是否存在结构性的矛盾,或者在双方最重视的议题上是否存在共同立场。
50年前的中美关系,因为国际形势的变迁,从乒乓外交的一个试探到基辛格的密访、尼克松的走访,还有卡特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上面的一些越过国务院的作为,使得中美关系在1970年代从试探到大步走的发展,甚至是在1972年上海公报的共同发表的过程,引发了日本政府对中美越顶外交的担忧,甚至让日本急于在1972年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今年也是中日关系正常化50周年,所以上海公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时的华府因为共同抗苏的国际政治安全利益,以及随后经济利益的互补,双重的政策认知成就了从1970年代开始到苏联瓦解、在全球战略政治大气候里面,中美合作自然成为必然的选择。
可是50年过去了,中美合作的国际政治环境是不是已经改变了?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已经有一些改变。近年来的中美关系摩擦,不管是经贸摩擦,还是在国际政治议题上立场的不一致,导致双边关系中出现一些层出不穷的阴晴圆缺的议题。但症结是双方现在对国际形势的解读、对于G2这两个国家究竟是合作竞争还是对抗,目前还在寻找对各自最有利的立场。在这样的过程里面,中美关系的起伏震荡是很难避免的。
对于上海公报的挑战,我觉得最重要的切入观察点是双方是不是有意再尊重上海公报里面共同关切的利益。重新检视50年前的上海公报文字内容的上下文结构可以发现,中美双方当时急于“交往”的氛围,而且是在理解“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与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助于促进亚洲与世界和平等共同或相近的政策认知下推动关系正常化。
就既有的矛盾言之,当然我们大家普遍会认为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从1949年以来的症结,尤其是北京近几年来对于美国友台措施的不满,使得中美关系的小气候经常阴晴难料。北京认为美国未遵守上海公报的“一中政策”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祇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而美国侧重的却常是“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
不过,我觉得有一个可能可以关注的新议题是香港问题,也是影响中美关系、中英关系的一个新挑战,甚至会产生交互的作用。香港“国安法”的议题,甚至使得英美两国在对中政策上面逐渐一致化,这对北京来说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从前述上海公报的内容可见“经贸互利”曾是中美关系压舱石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苏联崩溃后。但是,从2017年迄今的中美贸易摩擦却使这个压舱石的功效不再,争端议题从贸易失衡到高端技术,针锋相对的程度让双方很难成就一个具体的“平等互利”之经济关系。
在国际形势部分,中美在1972年主要的关切议题在东亚与南亚,议题少容易“相互理解各自立场的差异”,但是自进入21世纪以来,从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北京与美国针对国际形势的立场已经越来越难产生利益交集,无论是东北亚与朝鲜半岛、东南亚与南海、中东西亚、东欧、拉美、非洲,甚至是目前正陷于军事冲突情境的乌克兰等传统区域议题,这些都会使上海公报中所陈述的中美“互利合作”基础逐渐流失。
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性,个人认为唯有真诚地重回上海公报签署时的“初心”,才有可能为中美关系找出一条和平的道路,因为“和平”是中美两国从1972年上海公报签署后迄今最持久的“共益”。虽然国际形势变迁,美国国际影响力衰退且中国崛起,然而倘中美能够秉持中美上海公报的精神,真诚且坦率地针对各种议题交换意见,理解彼此立场,不急于用“红线思维”来指责或要求对方“当为或不当为”或是“趁机创造既定形势”的外交“打劫”,或许中美关系仍有机会拨云见日,重回正常的轨道。
孙扬明:上海公报实质改变了冷战结构
大陆与美国当时签署上海公报最大的时代意义,是实质上改变了冷战结构。最早的冷战结构是1950年韩战后开始,围堵的结构则是从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到韩国、日本、台湾,再到东南亚公约组织(现在的东盟),这叫所谓的第一岛链。整个冷战的围堵,从东南亚公约组织以后,再到中部公约组织(总部在伊拉克巴格达),然后再弯上去就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样环型结构的围堵,是当时最典型的原始的冷战结构。
后来美国在甘乃迪总统时代,曾经有人希望改变,但都被压下来了。这个结构真正出现有意义的变化,是在尼克松和基辛格两个人时代,就是上海公报改变的结构,改变结构最大的意义在于把第一岛链的韩国日本留下,把台湾去掉,然后把台湾原来这个点补到了大概2500英里前方的北京,把这条线拉到北京去了。然后美方利用跟北京的关系压迫苏联,达到了美国的目的,最后把越战结束了。
所以冷战的结构在这里出现了非常重大的变化。尼克松、基辛格两个人到大陆去的这几趟,所签订的上海公报,到最后的结果就是改变了整个冷战的结构。虽然没有结束冷战,但改变了冷战的结构。在我们那个年代跑新闻是非常辛苦的,我还记得1984年开始跑这个新闻的时候,美国为了拉拢大陆,对于台湾的压迫到了极点。现在说来,这个结构其实很简单,因为美国当时是被苏联压着转,完全喘不过气来,美国为了要停止越战,就要拉拢北京。
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美国一个国家的GDP超过全球的40%(一说甚至超过50%),而整个中国大陆(1945年之后几年)大概祇占全球的1~1.5%(不到2%),可以看出当时的美国是何等强大。但大概二十几年后,美国就被苏联压得喘不过气来。
当年法国一位有名的学者写过一本书,美国把它翻成英文,书名叫做《极权主义的诱惑》,就是The temptation of totalitarian。这本书的的论点是,苏联式的发展模式是不是已经完全压倒了美国、压倒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而这本书变成一本非常畅销的书,在美国影响非常大。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当时受到巨大压力;美国是觉得被迫要改变这个已不利于己方的世界,所以才找了大陆,联合对抗苏联。最后的直接结果是,苏联在1990年代的初期瓦解。所以,美国是成功的,上海公报50年的实践成果绝对是成功的,苏联的瓦解、冷战架构的正式结束,都与上海公报有关。
小布什上台后,重新复制克林顿上台时的情况。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美国里根总统时期留下的“新保守主义”Neocom的这批人上台,开始推翻克林顿时代的政策,重新要想试一下美国的全球权力达距可以到何种程度,于是不断挑战中国大陆的一个中国原则;再加上小布什本人完全不懂两岸关系,甚至还说出“要尽其所能防卫台湾”!结果引发轩然大波,美国上上下下花了很大力气把这个话收回来;再加上当年的EP3事件,小布什政府又宣称要对台军售,其中还包括6艘潜艇这种攻击性武器;另外,当时美国的New York Times甚至在国防部拿到一份攻击中国的战略计划!可是后来发生911,北京回应得宜;小布什政府重新评估其全球安全威胁,把针对美国的全球恐攻列为头号敌人;于是在大陆对美国的潜在威胁,至少是阶段性抹除。
所以一个中国原则早在1992年就受到挑战,到了2000年的时候又受过一次挑战,但小布什因为国际反恐对中国有需求,全球大概80%的恐怖组织都在中国大陆周边,美国的全球反恐需要大陆协助;于是一个中国原则慢慢又稳定下来。
到了奥巴马执政后期,又开始有点松动,那就是所谓的亚太再平衡政策;就是美国对中国大陆的战略需求减小的时候,有些东西又慢慢浮现出来了。特朗普上台以后,就开始制订从阿富汗撤军的计划,这意味着美国在全球反恐中对中国大陆的需求下降,所以可以有空间在其他问题上挑战中国。
到现在,拜登和他政府的那批人应该知道台湾问题是会打仗的,这是因为从拜登本人到他下面的那些人大概都见证过1996年3月的台海危机,这和特朗普那批大老粗不同;美国当年的独立号航空母舰战斗群都到台湾的东部外海了,后来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就撤了。美国不希望与大陆真正的发生战争,尤其是核战争是没有国家打得起的。
所以,上海公报面临什么挑战?其实从90年代以后,每一个美国总统上来后都有挑战,祇是挑战成功不成功的问题,以及有没有压舱石(美国人叫护栏)的问题。刚才玉枝讲得对,安全利益才是最大的需求,如果安全战略需求没有了,也就没有了压舱石了。所以双方能不能找到一个压舱石?会不会搞到威胁彼此相互保证毁灭的地步?没有人知道,但我们不希望走到这一步;我们祇能说,到现在为止,上海公报在过去的50年曾经发挥作用,但是在后面的十几、二十年开始逐步受到一些挑战。下一步会怎么走,有待继续观察。
张竞:美国弃台有前缘 台湾处境不妙
我秉持邱吉尔讲的,公开发言像迷你裙越短越好,提出下列几点:第一,我呼应介大使有关当时上海公报就是冷战格局、中苏对峙、美国想从越南脱身三大因素。我补充一点:它有一个前缘,即肚子痛的基辛格从巴基斯坦到了大陆,在当时联合国是我们席位的攻防战,老布什在联大想办法游说,就是说2/3的重大决议案的时候,后来投都没投,事情就突然爆出来说基辛格在北京,所以我们一败涂地。而且后面再补上一脚,即尼克松在投票前夕接受访问时宣布,希望在某一天能够到中国大陆访问,那是因为毛泽东透过斯诺把话带到了。这是上海公报的前缘,也即当时双方已经打算要签公报了,祇是后面的文字还需要梳理。
从1972年2月28日上海公报签署到1988年1月13日经国先生过世,两岸其实维持了相当长久一段稳定的局面。换言之,跟现在的情形不同的是,那个时候政府比较稳健处理事情,而现在的政府处理事情,我已经感觉到不太对劲了,美国嘴巴上讲绝对不会抛弃台湾,但很多时候说台湾要靠自己打仗。
现在民进党“国安”团队不断提升军队的战备,根本跟俄乌之间的事没有关系,我觉得他们心里有谱,认为情形真的不太妙。
但是我认为这里的几个基本文件,无论是台湾关系法、三个公报或者后面再冒出来六项保证,要注意的是,哪一个是单方面政治意志的表达,哪一个是双方协议签署的。哪一个是在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时间点所设的,哪一个是在有外交关系时建立的。在有外交关系时及双方签署的祇有817建交公报,在没有外交关系时签订的祇有上海公报。在没有外交关系,而单方面政治意志的表达的是台湾关系法跟六项保证,所以应该把它分类出来,因为它有不同程度的意识表现。
至于最后一个,上海公报里头最重要一个词,美国acknowledge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世界上祇有一个中国,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不会去挑战。“台独”的论述非常强调Taiwanese,阿米塔奇曾经狠狠批过这个事情。我等会再讲有关印太战略的时候还要说,美国到今天为止还是再继续用Taiwan's people,不是用Taiwanese,所以美国绝对不会接受用Taiwanese这些小动作。我的报告就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