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深度:张东明谈中韩经贸合作
中评社香港5月24日电(记者 段晓鲁)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在以“相互尊重、平等互信、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指导下,两国关系友好发展,经贸关系迅速拉近且不断加强。随着RCEP协定对韩正式生效,中韩两国经贸发展有了更多机遇,而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政治来带严重冲击,那么,在疫情下中韩两国的经贸关系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RECP协定发展双边经济,强化中韩两国经济的深度合作?日前,辽宁大学教授、东北亚研究院院长张东明接受了中评社记者的专访,就疫情下中韩经贸关系的挑战和机遇及中韩经济模式的转型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总体来说,张东明认为,中韩两国经贸关系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卫生、防疫、生物等领域,虽然两国产业间竞争将会比以往增多,但两国一衣带水,需要处理好竞争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他期待“中韩合作+”的方式成为未来双方及爱好和平的友好国家共同发展繁荣的创新型合作模式,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张东明:辽宁大学教授、东北亚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朝鲜半岛经济(朝鲜-韩国经济)、东北亚经济、世界经济;朝鲜半岛问题、国际关系(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东北亚)。
中评社:2月1日,RCEP协议对韩国正式生效,双方应如何利用好这个协议发展自身经济并提振两国之间的经贸交流?
张东明:2022年2月1日,RCEP协议在韩正式生效,这无疑将对中韩双边经贸合作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从1992年建交当年的50多亿美元,到2021年的3641多亿美元,增长了70多倍,足以表明双方经贸合作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借助于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双方早已成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当前,中国不仅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大出口对象国、韩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也是第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而韩国则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第三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三大贸易伙伴国。
2015年12月,中韩FTA协议生效,使两国经贸关系进入了“中韩FTA时代”。尽管期间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干扰,但在中韩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经贸关系很快回到发展正轨,即便在2019新冠疫情的不利情况下,双边贸易仍然持续稳定增长,2021年更是创下3641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RCEP协议在韩正式生效无疑将进一步增强中韩两国的经贸合作,RCEP协议生效,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拥有的22亿人口占世界的30%、15个成员国GDP约占全球的30%、区域内贸易接近全球的30%,这不仅为中韩两国进行更为广泛和更高水平的经贸合作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双方共同进入第三方市场提供了便利。RCEP一个关键性突破之处是为整个区域制定了共同的原产地规则。因此,中韩两国应抓住有利时机,在进一步提升双方经贸合作的同时,积极携手开拓更广泛的地区市场,推动以“中韩+”方式在区域内进行经济合作的同时,不断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中评社:新冠疫情对全球化造成严重冲击,您认为,疫情下中韩经济合作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张东明:2019新冠疫情已经对全球化造成巨大冲击,而且这种冲击还在持续,其波及领域也出现日益扩大的趋势,世界各国都以不同的方式采取了抗疫措施。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中韩两国,在抗疫过程中用实际行动很好地诠释了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中韩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其中,中韩商务“快捷通道”的设立,作为双方合作的创新性举措,为两国经贸关系在新冠疫情这样特殊困难背景下继续保持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在当前新冠疫情仍在持续的情况下,中韩经济合作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其一,中韩两国经贸关系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可以从新冠背景下2020、2021年中韩两国贸易额持续增长这一事实中得到很好的说明。其二,在守望相助、共克疫情的成功合作,充分表明中韩双方在卫生、防疫、生物等领域的合作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其三,中韩FTA协定、以及新生效的RCEP框架等都为中韩两国进一步提升经贸领域的广泛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机制基础。其四,中韩两国经贸合作面临着因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区域经济秩序重组所形成的日益严峻的挑战。其五,经过30年的发展,中韩合作已从垂直分工格局不断转向水平分工格局,目前两国经贸合作无疑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即更多地表现为水平分工合作与竞争并存的阶段。两国产业间竞争将会比以往增多,在经贸领域中竞争也将增多。因此,如何处理好竞争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将是两国在经贸领域进行合作时面临的主要挑战。
中评社:最近几年韩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度降低,您认为原因是什么?中韩经济合作模式是否要从制造业合作转型为高科技合作?怎么看中韩两国未来关于数码经济、碳中和以及最新制造业等方面的合作?
张东明:建交以来,中韩两国关系取得长足发展,经贸合作领域尤为突出。随着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的稳定增长,双方贸易额不断创下新高,对各自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中国很快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对象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也是第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
一方面,随着韩国对华贸易投资的迅速发展,中国这一巨大市场对韩国经济发展越发重要,韩国与中国的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一直以来过度偏重美、日两国的经贸结构有了很大改善。另一方面,为避免重蹈过去因过度偏重美、日市场的覆辙,韩国也一直在采取一些措施,以降低对中国经济贸易依赖程度,推进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多元化目标的实现。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这些措施和实施进程呈现加速态势,比如韩国在华投资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已逐步转向了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东南亚地区。
中韩建交30年来,双方经贸合作领域早已从最初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升级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2019新冠疫情使各国对产业链、供应链的认识有了巨大变化,全球性、地区性产业链、供应链调整趋势下,韩国也积极采取多元化措施,以确保其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从2021年的贸易统计数据来看,机械、电子、电气、化学、精密仪器、塑料及其制品、运输、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等为十大类商品,与建交之后相当一段时期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占主要地位的贸易商品结构情况相比,商品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表明双方的经贸合作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科技含量的经贸合作无疑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高科技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中韩经济合作当然要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由制造业合作向高科技合作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领域内的合作应该成为中韩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
数码经济、人工智能、碳中和、新能源开发等以高科技为核心的产业将是未来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经济体最为关注和全力推进的领域。因此,今后中韩两国在数码经济、人工智能、碳中和、新能源开发、海洋开发等诸多高科技产业、制造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发展空间。两国的合作机制、科技技术水平、产业制造能力、密切的人员交流与合作等,都为这一合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评社:如果未来中韩一起正式加入CPTPP,那么对区域经济合作会来带什么正面影响?
张东明:人们注意到,中国已于2021年9月正式提交了加入CPTPP的申请,目前韩国政府虽然并未正式提交加入申请,但是这应该只是时间问题,估计2022年5月10日开始执政的韩国新一届政府,尹锡悦政府很快将尽快提出加入CPTPP的申请。
作为比RCEP标准更高的自贸协定,CPTPP无疑是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最为重要的自贸协定。由于CPTPP的深度和广度要高于RCEP,例如:RCEP规定其零关税覆盖达到90%以上,并保持一定的农产品配额,低于CPTPP协议99%零关税、零补贴、零壁垒的“三零”标准。因此,如果作为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中的第二大和第十大经济体的中国、韩国加入CPTPP,其规模无疑将超过RCEP而成为世界最大的自贸区。这不仅对整个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不排除有可能将重构亚太经济秩序,并进而对世界经济秩序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中韩两国都加入CPTPP,那么中韩FTA、RCEP、CPTPP等三大自贸区框架将为中韩进行经贸合作提供有力的制度性支撑。两国将在更为广阔的区域和范围内进行深度合作。此外,众所周知,作为世界经济十大经济体的中、日、韩三国,在东亚及亚太的经济合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中日之间、韩日之间至今仍未能签署FTA,中日韩三国FTA也停滞不前,RCEP的生效使中日韩形成了事实上的自贸区协议——RCEP框架下的自贸协定。因此,中韩两国加入CPTPP,可以推动中日韩FTA的谈判进程,一旦签署,将成为亚太地区最高水平的自贸区协定,并由此推动整个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中评社:对未来中韩在深化经济合作方面,您有什么样的期待?
张东明:中韩建交30年,“而立之年”的中韩关系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经济合作的深化将成为两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当前,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信息网络的高度普及和应用、物流网络和供应链呈现加速重组的趋势。世界各国都在高度关注全球供应链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中韩两国完全可以在FTA和RCEP框架下,不断推进和深化经济合作,特别是在通信、电子、芯片、人工智能、绿色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氢能汽车、卫生、防疫、生物等领域,中韩两国有着广泛的的合作空间和巨大发展潜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中国5G技术与韩国的芯片技术可能成为推动双方高科技产业合作的重要领域。
对此,我本人有着高度期待。
中评社:新一届韩国总统尹锡悦倾向于“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这是否影响韩国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关系?应如何避免政治交恶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5月10日开始执政的新一届韩国总统尹锡悦在其竞选攻略中,比较明确地突出强调了韩美同盟的重要性,并将“强化韩美军事同盟,扩大国防技术合作”列入其110项国政课题之一。显然,巩固和强化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将是这届韩国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基础。
客观上,在相当时期内,韩国在总体上很难摆脱安全上严重依赖美国、经济上则更多地需要中国的这种“安美经中”或“经中安美”的选择困境。对韩国而言,能够与中美两个大国都保持稳定的关系最符合其国家利益,至于哪个更重要,则更多地取决于具体环境下,韩国如何在评估和认知基础上,采取更符合其国家利益的政策措施。归根结底,安全问题无疑是一个国家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韩国更倾向于采取平衡政策,以最大程度地维护其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而不会倾向于采取那些影响与中国经贸合作关系的政策策略,这不符合其国家利益。值得关注的是,当前随着美国全面对华遏制政策的实施,在美国的重重压力下,韩国可能会逐步减少在高科技领域的对华投资。人们注意到,近期,包括三星、SK、LG等韩国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同时增加在美国的高科技产业投资、特别是芯片产业投资,就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动态。
在首尔认为朝鲜半岛局势恶化威胁到其国家安全利益的情况下,或者美国为全面遏制中国而利用安全问题迫使其选边站的情况下,倾向于华盛顿可能是首尔的优先选择。2022年5月5日韩国正式加入北约合作网络防御卓越中心(CCDCOE),并由此成为首个加入该机构的亚洲国家;此外,韩国对美日印澳四方会谈机制(QUAD)的态度值得关注。
健康稳定的中韩关系对于保持朝鲜半岛和东亚的和平稳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为了使中韩关系能够健康稳定发展,需要两国加强高层往来,加强政府各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合作机制,增加互信;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国民相互深入了解,在文化传统等更多地凝聚共识,将有利于中韩关系的发展。
张东明:尹锡悦已于2022年5月10日正式就任韩国第20届总统,并将其总统办公地点从之前的“青瓦台”迁移至首尔龙山区。按韩国国内的普遍说法,韩国进入了“龙山时代”。从尹锡悦总统提名的政府各部部长不少是第17届总统李明博时期担任各部门副职或要职的人员组成这一情况来看,尹锡悦政府“龙山时代”内外政策至少在初期可能更多地沿袭十多年前李明博时期的政策;另外,从尹锡悦总统在竞选期间发表的对朝政策观点来看,基本主张采取强硬的政策,因此,不太可能沿袭文在寅政府“新北方政策”。
在5月10日当天上午的就职演说中,尹锡悦总统表示:韩国将敞开对话大门,力求和平解决朝鲜核武开发问题。若朝鲜停止核武开发,实现真正的无核化,韩国将与国际社会一起制定宏大的计划,帮助朝鲜实现改善经济状况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划时代变化。这与当年李明博政府时期提出的“无核、开放、3000美元”的对朝政策似曾相识。
鉴于朝鲜历来奉行“强对强”的政策,尹锡悦政府如果沿袭李明博政府时期比较强硬的对朝政策,而不是更为弹性的对朝政策,则很难排除朝鲜半岛局势再次面临危机的可能性,甚至可能更为严重。按韩国方面的报道进行统计的话,2022年初以来截止到5月7日,朝鲜已经进行包括洲际导弹在内的各类导弹试射16次,显然,朝鲜的战略对抗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如果尹锡悦政府能够对文在寅政府时期的“新北方政策”、以及之前金大中-卢武铉时期执行了十年的“阳光政策”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加以灵活有效运用,则朝鲜半岛双方关系继续保持缓和的可能性比较大。
国际社会普遍关注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发展,真诚希望朝鲜半岛双方共同努力实现和解、共同繁荣。
2022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总体而言,尽管也出现过一些贸易摩擦和意见分歧,但30年来两国关系得到长足发展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经贸合作领域,仅双方贸易总额从50亿美元增长到3641亿美元、增长70多倍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中韩两国有着许多相似的文化传统、历史渊源、历史经历。有着悠久历史的两国文化交流、曾经并肩抗击日本侵略的共同历史成为中韩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的历史性基础。
三十而立,进入成熟发展时期的中韩两国关系未来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此,我们给予很高的期待。无论是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中韩两国都有着近乎天然的渊源,两国有太多的理由维护好双方的关系,而没有理由破坏这种建立在相似的文化、历史、习俗等基础上的特殊关系。
2022年是中韩文化交流年,两国将通过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相互间的深入了解和更多的合作,促进形成共同发展繁荣的共识。期待“中韩合作+”的方式成为未来双方及爱好和平的友好国家共同发展繁荣的创新型合作模式,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本专访为中韩建交三十周年系列深度专访之一,更多内容敬请期待!
中评社香港5月24日电(记者 段晓鲁)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在以“相互尊重、平等互信、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指导下,两国关系友好发展,经贸关系迅速拉近且不断加强。随着RCEP协定对韩正式生效,中韩两国经贸发展有了更多机遇,而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政治来带严重冲击,那么,在疫情下中韩两国的经贸关系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RECP协定发展双边经济,强化中韩两国经济的深度合作?日前,辽宁大学教授、东北亚研究院院长张东明接受了中评社记者的专访,就疫情下中韩经贸关系的挑战和机遇及中韩经济模式的转型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总体来说,张东明认为,中韩两国经贸关系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卫生、防疫、生物等领域,虽然两国产业间竞争将会比以往增多,但两国一衣带水,需要处理好竞争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他期待“中韩合作+”的方式成为未来双方及爱好和平的友好国家共同发展繁荣的创新型合作模式,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张东明:辽宁大学教授、东北亚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朝鲜半岛经济(朝鲜-韩国经济)、东北亚经济、世界经济;朝鲜半岛问题、国际关系(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东北亚)。
中评社:2月1日,RCEP协议对韩国正式生效,双方应如何利用好这个协议发展自身经济并提振两国之间的经贸交流?
张东明:2022年2月1日,RCEP协议在韩正式生效,这无疑将对中韩双边经贸合作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从1992年建交当年的50多亿美元,到2021年的3641多亿美元,增长了70多倍,足以表明双方经贸合作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借助于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双方早已成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当前,中国不仅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大出口对象国、韩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也是第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而韩国则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第三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三大贸易伙伴国。
2015年12月,中韩FTA协议生效,使两国经贸关系进入了“中韩FTA时代”。尽管期间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干扰,但在中韩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经贸关系很快回到发展正轨,即便在2019新冠疫情的不利情况下,双边贸易仍然持续稳定增长,2021年更是创下3641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RCEP协议在韩正式生效无疑将进一步增强中韩两国的经贸合作,RCEP协议生效,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拥有的22亿人口占世界的30%、15个成员国GDP约占全球的30%、区域内贸易接近全球的30%,这不仅为中韩两国进行更为广泛和更高水平的经贸合作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双方共同进入第三方市场提供了便利。RCEP一个关键性突破之处是为整个区域制定了共同的原产地规则。因此,中韩两国应抓住有利时机,在进一步提升双方经贸合作的同时,积极携手开拓更广泛的地区市场,推动以“中韩+”方式在区域内进行经济合作的同时,不断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