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先锋作家的红色叙事
革命的英雄浪漫主义,蒋光慈那种革命加爱情,都被内化为一种“风格的抒情”。它以现代性观照历史叙事,以大写意行小工笔,以心理分析探寻人性底层逻辑,可谓艺术性对主题性的精神消化。
1
《千里江山图》原是北宋名画,天才王希孟画出心中江山,叠嶂全景。它与小说相互指涉,形成精神楔引。故事描绘一群心怀江山,千里转移组织的革命图景。1933年上海地下党组织撤离的行动计划——名为“千里江山图”。其间经历了组织暴露,叛变告密,特务伪装,清查内奸与不幸牺牲。作家用双峰并峙,时间竞逐的结构,实现故事推进。一边是我方要清查潜伏特务“西施”,一边是敌方猜测我方特派员“老开”,诱引上级,妄图摧毁整个地下情报网。
某种角度看,《千里江山图》是地下革命者的“成长前史”。作家补缀出他们投身革命的青涩,面对审讯的恐惧,斗争经验的不足。这也是白色恐怖时期,大革命转入低谷的精神映射。小说选取危急存亡之秋,迷茫不知前路的历史时刻。
故事开篇是悬疑小说的经典倒置,菜场临时会议泄露,小组成员或被捕,或逃脱。牢房里,被捕者相互复盘,彼此怀疑。既有扰乱视听,也有套取信息,都指向猜测“谁是内奸”。这个过程就是叙事艺术:众人不断补述与回返起点,相互对证并检视故事。每个人都是局部,或保留,或伪饰。罗生门式释放迷雾,真相被不断搁浅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