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子明答中评:港府应提升港漂归属感

全国政协委员龙子明(受访者供图)

  中评社香港5月19日电(记者 沈而忱)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港漂离开香港,港漂人才的去留问题也引发了社会关注。全国政协委员、粤港青年交流促进会主席龙子明对中评社记者指出,港漂受到本地社会的歧视及香港社会长期受到泛政治化的冲击是内地人才留港意欲下降的两大重要因素。目前,内地吸纳人才的政策越来越完善,特区政府需要提升港漂人才对香港的归属感,并且完善内地人才来港读书和工作的配套政策,才能争取在“抢人大战”中不落下风。

  龙子明提到,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学术、人才、文化等交流日益频繁,内地生赴港接受高等教育渐成趋势,毕业后也会选择留港工作,成为“港漂”一族。有人认为留港内地生大多具高学历、高技能,可填补本港劳动力下跌、人口老化的问题;亦有人认为他们的留下会加剧本港资源竞争。大多数“港漂”憧憬香港制度完善、文化多元,部分人更落地生根,积极融入本港社会;然而,亦有部分“港漂”面对“水土不服”的问题,难以适应本港节奏快、压力大的生活。“港漂”在香港面临居住环境欠佳、语言文化不同致社交圈子狭窄,以及部分港人对内地新移民的歧视等问题,逾70%“港漂”不愿长留香港发展。

  “新移民被歧视的现象,是影响“港漂”融入香港社会的主要问题和难题之一。”龙子明说,香港近年不断爆发反内地人士的冲突,如居港权争议、境内水货客问题、“双非”争议等。为瞭解香港新移民在港的生活情况、融合程度及与港人相处的问题,香港教育学院曾经进行“新移民被歧视及同化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有五成五的受访者曾感到因为自己的内地新移民身份而被歧视。另外,有五成五的受访者认为香港人仍未能接纳新移民和六成六的受访者认为香港人对新移民有很多偏见。

  相比过往的“留港热”,近两年内地人才来港的意愿明显下降。据入境事务处数据,“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人数较2019年减少近半,申请获批IANG的内地居民人数则急跌37%。龙子明指出,一方面,香港吸纳人才的政策改善不明显,特别是近年来香港经济、社会发展长时间受到泛政治化的冲击,香港的核心价值和竞争力正不断遭到侵蚀和下降,致使特区政府难以集中精力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各项社会事业受到严重阻滞,导致内地人才来港的意愿明显下降。此外,香港的楼价、租金居高不下,高昂的生活成本亦令港漂的留港意欲明显下降。

  另一方面,内地吸纳人才的政策越来越完善。人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资本和最核心的推动力,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对海内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需求,不少大湾区的城市,例如广州南沙和深圳前海分别提出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和建设“深港国际人才港”的计划,为高端和紧缺人才提供多方位的资金奖励和优惠政策。   香港如何才能在“抢人大战”中不落下风?龙子明认为,特区政府需要提升港漂人才对香港这座城市的归属感。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本地社会应改变歧视新移民和“港漂”的心态,从历史来看,香港其实是一个移民城市,而且是一个专门吸纳内地移民的城市,750万香港人中,新界原居民人数约为70万,余下的600万人,即人口总数的近八成半皆为内地移民或其后裔。近几年香港社会歧视新移民及内地居民的情况日益严重,部分人将政府政策失当的责任归咎在新移民身上,更有政治团体公开煽动仇视新移民及内地居民,有些新移民亦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受歧视,有些则因而恐惧在公众场合透露自己是新移民,妨碍社交及融入社会。这种情况令港漂及新移民感到不被尊重和接纳,降低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影响了他们融入香港社会的主动性。长远而言,新一代的新移民儿童,将会是香港社会的栋梁,若歧视情况不断加深,使他们缺乏对香港社会的认同和归属感,实在不利香港的长远发展。

  其次,应把内地新来港人士纳入法律保障范围。香港政府在2008年制定了《种族歧视条例》,目的是为了保障不同种族人士免被歧视、骚扰及中伤。但政府以大家同是汉族并同属中国籍为理由,不将新移民归纳为独立的族群及纳入受保障的范围。欠缺法律保障制度,变相助长了部分港人歧视新移民,新移民在遭受歧视时,亦缺乏合理的方法去保护自己的权益。结果两地矛盾日深,以责骂的方式来解决日常生活冲突的情况愈来愈多。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委员会在2005年就香港特区政府提交的报告作所出的审议结论中,强烈批评香港特区政府漠视内地新来港人士在法律上和事实上普遍受到歧视的问题,并敦促特区政府把内地新来港人士纳入法例的保障范围。

  此外,特区政府应该完善内地人才来港读书和工作的政策,进一步扭转香港社会的泛政治化现象。

  高端人才方面,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中最国际化的城市,要充分利用香港的优势吸引和培育高端人才,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人才中心。中美摩擦之后,不少华裔甚至亚裔的科学家不愿意留在美国生活;而香港的国际化生活环境及低税率优势,对高端人才具一定吸引力。为吸引一些国际顶尖科学家来港,香港应推出更优惠的吸纳人才政策,吸引杰出科研人才在香港发展创新科技,相信这批优秀人才不单能够为香港的创科发展作贡献,也能为整个大湾区带来先进科学和研究力量。

  有感于港漂的去留问题,从事青年工作逾35年的龙子明发起筹建“粤港青年汇”青年交流平台。他指出,每年约有八千名广东青年来港求学。现时,香港已有很多不同机构专为在港内地生提供支援,如“港漂圈”和“高校联”等。但这些机构当中的共通点是往往只有内地学生参加,未能提供与香港青年交流的机会。有见及此,粤港青年交流促进会现正研究打造一个有别于上述组织,专为粤籍留学生而设的交流平台,除了提供一般咨询服务外,最重要是提供广东与香港青年交流的机会,让两地青年通过互相认识了解、深入交流沟通建立友谊,从而有助广东青年融入社会,共同建设香港。

全国政协委员龙子明(受访者供图)

  中评社香港5月19日电(记者 沈而忱)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港漂离开香港,港漂人才的去留问题也引发了社会关注。全国政协委员、粤港青年交流促进会主席龙子明对中评社记者指出,港漂受到本地社会的歧视及香港社会长期受到泛政治化的冲击是内地人才留港意欲下降的两大重要因素。目前,内地吸纳人才的政策越来越完善,特区政府需要提升港漂人才对香港的归属感,并且完善内地人才来港读书和工作的配套政策,才能争取在“抢人大战”中不落下风。

  龙子明提到,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学术、人才、文化等交流日益频繁,内地生赴港接受高等教育渐成趋势,毕业后也会选择留港工作,成为“港漂”一族。有人认为留港内地生大多具高学历、高技能,可填补本港劳动力下跌、人口老化的问题;亦有人认为他们的留下会加剧本港资源竞争。大多数“港漂”憧憬香港制度完善、文化多元,部分人更落地生根,积极融入本港社会;然而,亦有部分“港漂”面对“水土不服”的问题,难以适应本港节奏快、压力大的生活。“港漂”在香港面临居住环境欠佳、语言文化不同致社交圈子狭窄,以及部分港人对内地新移民的歧视等问题,逾70%“港漂”不愿长留香港发展。

  “新移民被歧视的现象,是影响“港漂”融入香港社会的主要问题和难题之一。”龙子明说,香港近年不断爆发反内地人士的冲突,如居港权争议、境内水货客问题、“双非”争议等。为瞭解香港新移民在港的生活情况、融合程度及与港人相处的问题,香港教育学院曾经进行“新移民被歧视及同化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有五成五的受访者曾感到因为自己的内地新移民身份而被歧视。另外,有五成五的受访者认为香港人仍未能接纳新移民和六成六的受访者认为香港人对新移民有很多偏见。

  相比过往的“留港热”,近两年内地人才来港的意愿明显下降。据入境事务处数据,“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人数较2019年减少近半,申请获批IANG的内地居民人数则急跌37%。龙子明指出,一方面,香港吸纳人才的政策改善不明显,特别是近年来香港经济、社会发展长时间受到泛政治化的冲击,香港的核心价值和竞争力正不断遭到侵蚀和下降,致使特区政府难以集中精力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各项社会事业受到严重阻滞,导致内地人才来港的意愿明显下降。此外,香港的楼价、租金居高不下,高昂的生活成本亦令港漂的留港意欲明显下降。

  另一方面,内地吸纳人才的政策越来越完善。人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资本和最核心的推动力,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对海内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需求,不少大湾区的城市,例如广州南沙和深圳前海分别提出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和建设“深港国际人才港”的计划,为高端和紧缺人才提供多方位的资金奖励和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