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综述:“抵制”冬奥闹剧如何收场?
中评社香港1月12日电(记者 乐国平)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但由于中国和部分西方国家关系紧张,以美国为首的一批西方国家及其从属国,连同部分国际组织宣称会“抵制”北京冬奥会。2021年12月6日,白宫宣布不会派出任何代表团前往中国出席冬奥,主要理由是所谓“新疆人权问题”。继而英、澳、加等“五眼联盟”国家(包括以疫情为理由不派官员出席的新西兰)跟进,立陶宛等与中国关系出现波折的中东欧国家亦摆出“抵制”姿态给自己加戏。在亚太地区,深受美国压力的日本在12月24日宣布不派官员出席冬奥。
与此相对应的是,法国、意大利、韩国等美国盟友表示不会追随美国的抵制行动,而更多的西方国家目前仍没有明确表态。
但就在“五眼联盟”及美国仆从国摆出一副集体抵制行动的姿态之际,媒体爆出,美国政府却在近期以“支援安全行动”为名义,向中国提出18位美国官员的签证申请。国际社会对于美国的“言行不一”进行了嘲讽,而美国则竭力辩解称这些人并非官方代表。
国际上“抵制”北京冬奥会的杂音引起了舆论广泛关注,舆情主要观点如下:
一、明确表态“抵制”的国家与中国关系本就紧张
舆论普遍认为,部分西方国家政客炮制的“抵制”北京冬奥行动不会引起多大影响,特别是那些参与抵制的国家本就是与中国关系紧张者。美国因为“印太战略”、贸易战,以及在新疆、香港、台湾等问题上对中国频频作出的挑衅行为,和中国的关系本就闹僵,如今美国官方“抵制”冬奥会完全是给中美双方政治紧张找个冠冕堂皇的藉口而已。英国因为干涉香港问题,加拿大因为扣押孟晚舟事件,也和中国陷入长时间的紧张状态,跟在美国后面“抵制”冬奥不足为奇。澳大利亚和中国关系在五眼国家中最为糟糕,该国紧随美国参与抵制更是意料之中。至于东欧国家立陶宛,早因为和台湾当局勾结,而遭到中方反制,目前立陶宛与中国仅仅是代办关系,立陶宛外交使节也离开了中国。还有一个明确表示“外交抵制”冬奥会的科索沃,该政治体的独立地位根本没有得到中国方面承认,中国依然认为该地属于塞尔维亚,因此科索沃这次乾脆扛起了“反中”大旗。
当然,上述国家和地区无论采取何种藉口不派官员出席北京冬奥,其实他们都明白,以他们和中国目前的关系,即使他们愿意派出官员参加,中国方面是否同意都成问题,因此这些国家以“抵制”为藉口,显得有面子,免得被中方拒绝而颜面扫地。
二、不愿抵制冬奥的国家有充分考量
西方舆论重点分析了美国许多重要的同盟国家此次为何没有追随美国、抵制北京冬奥的原因,特别是法国和韩国。舆论认为,法国作为重要的西方大国,其独立自主意识很强,不愿意在对外关系上唯美国马首是瞻。并且法国作为欧盟核心国之一,也和欧盟对华政策保持一致。美国自特朗普时代后,在打压中国的同时也损害了美欧关系,特别是美欧经贸关系受到了特朗普贸易战的破坏,因此欧盟希望增进对中国的经贸关系,以维护其经济安全。2020年底《中欧全面投资协议》取得突破,眼看就要落实,欧盟却受到美国挑唆,冻结了该协议的程序,但美国并没有因此给予欧盟任何好处,欧盟反倒单方面蒙受中欧关系恶化的损失。故而,欧盟国家还要不要继续在对华问题上追随美国的强硬政策?成为欧盟各国需要三思的问题。
韩国和中国的经贸关系更是紧密,之前韩国因为部署美国提供的萨德反导系统,而遭遇中国的全面反制,其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当前的韩国政府吸取教训,在对华关系上慎之又慎,不愿继续追随美国采取挑衅行为。
无论是法国总统马克龙,还是韩国总统文在寅,都秉持自主态度处理外交事务,这两个人平时的形象就是在美国面前保持尊严,因此他们明确发表不抵制北京冬奥的言论,也在情理之中。
三、宣称“抵制”的国家却言行不一,徒增笑耳
就在美国宣布政治“抵制”北京冬奥会不久,媒体就爆出美国向中国提交18名美国官员来华签证申请的消息,这一爆料充分显示了美国言行不一的可笑行径。美国官方急忙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宣称这些官员只是为美方参赛运动员提供服务的,不是美国正式的官方代表,但美国越是辩解,越显示出其“抵制”行动的荒诞。
西方舆论普遍承认,让西方运动员主动抵制北京冬奥会基本上不可能,毕竟冬奥会作为重要国际运动赛事,是决定很多优秀运动员职业生涯命运的大事,绝大多数运动员都不愿意因为一些意识形态包袱而放弃自己职业生涯的机遇。亦有舆论指出,中国无论政府还是民间,对于敢于“反中”的运动员、商业实体和体育组织都做出了强有力的反制,比如2019年NBA支持“港独”事件,中国在国内停播NBA赛事,令NBA高层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国际知名运动员如厄齐尔因为支持“疆独”,其在中国国内被彻底封杀,有这些前车之鉴,今后更不会有多少运动员、商人和体育组织敢逾越中方“红线”。
总结:“抵制”冬奥终究是闹剧一场
冷战时期,美苏为了打击对方的声望,分别采取过抵制参加于对方国家举办的夏季奥运会,但那已经是冷战的历史故事。彼时世界并不像如今这般融为一体,美苏两国所处的阵营各自对立,经济和人员交往十分有限。如今各国紧密联系的程度前所未有,特别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上和西方融为一体,部分西方国家再抱着冷战思维,试图重温冷战时期互相抵制的陈年旧事,只会是脱离现实的迷梦。
以美国为首的几个国家以大声量宣称“抵制”北京冬奥,然而无论是经济联系,还是考虑到运动员的职业生涯,都无法真正同北京冬奥会切割。最终,美国还是得派出相关政客来华,为参赛的美国运动员“保驾护航”,“抵制”终究成为了空头支票,叫喊声越大,露馅的时候就越是洋相百出,贻笑大方。
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代表的国际体育赛事,本就是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意识形态的人群团结到一起,和平竞争的盛会,抵制奥运比赛,从人类的体育精神方面就没有正当性。西方国家终日以“人权”自居,却对团结全人类的体育盛会极尽污蔑,置广大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于不顾,置全人类和平竞争、突破自身极限的机遇于不顾,又有何资格继续大谈他们对人权的捍卫?
中评社香港1月12日电(记者 乐国平)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但由于中国和部分西方国家关系紧张,以美国为首的一批西方国家及其从属国,连同部分国际组织宣称会“抵制”北京冬奥会。2021年12月6日,白宫宣布不会派出任何代表团前往中国出席冬奥,主要理由是所谓“新疆人权问题”。继而英、澳、加等“五眼联盟”国家(包括以疫情为理由不派官员出席的新西兰)跟进,立陶宛等与中国关系出现波折的中东欧国家亦摆出“抵制”姿态给自己加戏。在亚太地区,深受美国压力的日本在12月24日宣布不派官员出席冬奥。
与此相对应的是,法国、意大利、韩国等美国盟友表示不会追随美国的抵制行动,而更多的西方国家目前仍没有明确表态。
但就在“五眼联盟”及美国仆从国摆出一副集体抵制行动的姿态之际,媒体爆出,美国政府却在近期以“支援安全行动”为名义,向中国提出18位美国官员的签证申请。国际社会对于美国的“言行不一”进行了嘲讽,而美国则竭力辩解称这些人并非官方代表。
国际上“抵制”北京冬奥会的杂音引起了舆论广泛关注,舆情主要观点如下:
一、明确表态“抵制”的国家与中国关系本就紧张
舆论普遍认为,部分西方国家政客炮制的“抵制”北京冬奥行动不会引起多大影响,特别是那些参与抵制的国家本就是与中国关系紧张者。美国因为“印太战略”、贸易战,以及在新疆、香港、台湾等问题上对中国频频作出的挑衅行为,和中国的关系本就闹僵,如今美国官方“抵制”冬奥会完全是给中美双方政治紧张找个冠冕堂皇的藉口而已。英国因为干涉香港问题,加拿大因为扣押孟晚舟事件,也和中国陷入长时间的紧张状态,跟在美国后面“抵制”冬奥不足为奇。澳大利亚和中国关系在五眼国家中最为糟糕,该国紧随美国参与抵制更是意料之中。至于东欧国家立陶宛,早因为和台湾当局勾结,而遭到中方反制,目前立陶宛与中国仅仅是代办关系,立陶宛外交使节也离开了中国。还有一个明确表示“外交抵制”冬奥会的科索沃,该政治体的独立地位根本没有得到中国方面承认,中国依然认为该地属于塞尔维亚,因此科索沃这次乾脆扛起了“反中”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