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智库青年研究员与韩方对论变局

中韩青年研究员们“云”上讨论(中评社 梁帆摄)

  中评社香港12月30日电(记者 郭至君 梁帆)12月17日,在中韩建交即将30周年之际,中评智库基金会和韩国全球战略合作研究院共同在线上举办了主题为“中美战略竞争期的中韩关系与东北亚安全”的思想者论坛,中韩多位青年学者和研究员们参与了研讨,就不同的视角来探讨两国关系与东北亚安全现状。中评社国际部主任、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郭至君担任青年学者研讨环节的主持人。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主任束沐表示,近日韩国政府宣布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CPTPP)》。中国政府是今年9月16日正式申请加入的,而就在同一天,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宣布建立三方战略安全伙伴联盟(AUKUS)。这两个同时发生的重大事件,标志着中美围绕“多边主义”话语权的竞争正开启新一轮较量,无论对中美关系、亚太局势,还是对世界政治来说,均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他认为,当前中美围绕多边主义有三个阶段竞争,一是多边主义的“选择权”之争,二是多边主义的“定义权”之争,三是多边主义的“主导权”之争。因此,对于东北亚地区来说,应践行真正多边主义、促进共同发展。首先应该在更好推动RCEP生效的基础上,互相支持对方加入CPTPP,建立更紧密的经贸纽带。其次,中韩应以《终战宣言》为契机,率先让真正的多边主义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深化东北亚地区政治互信。同时,中韩智库学者应从东亚文化的共同背景中汲取资源,深入探讨多边主义的内涵。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舆情分析部主任金裕超表示,明年即将迎来中韩建交三十周年,这三十年来中韩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成果丰硕,并成功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相较于政治、经济领域的“热”,近几年来两国民间情感却显得较“冷”。原因有四,第一,“萨德”事件是中韩关系急转直下的催化剂,令韩国民众对华产生较大反感。第二,年轻一代韩国人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心存戒备,同时在诸多问题上批评中国的做法。第三,部分政治人物出于短期选举利益考虑,利用批判中国拉抬自身声势。第四,韩国媒体涉华报道带有不少偏见、歪曲和误解,对民间反华情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国民之间感情对维系和推动中韩关系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官方要积极规划未来两国关系发展蓝图,推动双边关系实现更大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二是两国国民尽量做到相互尊重及包容,避免掉入以偏概全的情绪陷阱。三是双方舆论要传递真实信息、发挥正面影响力,反对和抵制人为制造情感障碍,塑造中韩两国在对方民间的良好形象。

中韩青年研究员们“云”上讨论(中评社 梁帆摄)

  韩国全球战略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申宜粲就韩国的公共外交发表了其看法,他说,冷战结束前,韩国的公共外交因意识形态的矛盾而受到限制,其作用也仅限于提高韩国国际地位的体育或文化知识外交。此后,公共外交从2010年开始正式被国民所熟知,并于2016年实施了政府主导的公共外交战略,制定了《公共外交法》。此外,韩国在文在寅政府成立后的2018年设立了国家外交中心,为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公共外交项目不断增加。在这方面,韩国正在成为一个核心作用的公共外交在国际社会基于实现中等力量国家的状态,可以创造价值和规范在国际社会通过文化外交代表韩国流行音乐和韩剧和分享经济增长经验。但是,韩国的公共外交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韩国的公共外交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公共外交。第二,由于政权更迭,韩国的对外政策出现了混乱,很难获得国际社会的长期信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参考德国和挪威的事例。韩国应该积极利用韩国的外交资产,确立自己的独立地位的国际政治现实,在国际社会中构建韩国自己的中间价值和规范。另外,即使政府更迭后政策必然会发生变化,也要以国民的共识为基础,持续推进长期方向。

  韩国全球战略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高升华则分析了朝鲜金家三父子的个性以此来分析朝鲜对外的外交挑衅。她表示,这三位领导者都是自恋者。他们在“王国”中长大,整个国家都崇拜他们的血统。然而,根据他们成长的背景和特点,自恋表现出不同的形式。金日成是无所畏惧的自恋者,金正日是遮遮掩掩的自恋者,而金正恩是令人畏惧的自恋者,了解他们的性格可能会提高解读和预测朝鲜进一步挑衅的准确性。

  韩国全球战略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闵锐表示,冷战结束后的东亚盟友关系可以用威胁均衡论来进行解释。韩国和日本是美国在东亚平衡地区力量的重要盟友。随着美国加大对中国崛起的牵制,美国在不断强化和韩国与日本的关系。今年3月美国分别与日本和韩国进行2+2对话。比较会谈后‘美日联合声明’和韩国外长的回应可以发现,日本积极应对美国的对华政策,而韩国‘不选边’的政策摇摆于中美之间。韩国和日本对华认知的差异存在于两个变量:对华贸易依存度上韩国高于日本,对华区域战略竞争上日本高于韩国。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中韩在经济上的合作不断深化,而中日在区域领导力上的战略竞争持续加剧。这使得‘威胁认知’在中韩之间相对减缓,在中日之间逐步加大。尤其在新冠疫情历经两年后,出于中国在疫情防控上取得的成果,使得经济得以快速恢复。其后,韩国将更加依赖中国稳定的市场来恢复经济,而日本则将面临中国持续增速的国力而带来的战略压力。

中评社国际部主任、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郭至君担任青年学者研讨环节的主持人。(中评社 梁帆摄)

  主持人郭至君最后发言表示,在目前中美竞合的大背景、大变局之下,两岸关系紧张加剧,导致东亚地区弥漫着一种紧张不安的气氛。有三大问题是维护东亚安全需高度关注的,首先是“台独”势力对中国大陆存在严重误判,若其主动挑起战争则将万劫不复。其次,两岸事务是中国内政,外部势力插手台海,必是当风秉烛,十分危险。再者,各国必须竭尽全力防止失控状态,避免台海有战,否则,东亚乃至世界人民将自食苦果。对于如何在以上情况下维护好中韩关系,她认为,首先中韩两国都深知且饱受国家分裂的苦楚,因此在国家领土统一问题上,我们两个国家更加应该互相帮助,支持彼此。同时,韩国对于“台独”的危害,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被美国的对台政策所误导。最后,中韩是永远的邻居,有着无限广阔的合作前景。双方都不应伤害彼此两国人民求和平、求统一的感情。她强调,明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在此百年未见之大变局下,两国间更应在维护东亚安全乃至世界和平上做更多的努力,以实际行动展示国家间合作以共护和平的可贵性与可行性。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翻译学院口译专业教授孙志凤为本场论坛做了全程交传翻译。

  本次论坛的更多精彩内容将陆续在中评网和中评月刊上刊发。

中韩青年研究员们“云”上讨论(中评社 梁帆摄)

  中评社香港12月30日电(记者 郭至君 梁帆)12月17日,在中韩建交即将30周年之际,中评智库基金会和韩国全球战略合作研究院共同在线上举办了主题为“中美战略竞争期的中韩关系与东北亚安全”的思想者论坛,中韩多位青年学者和研究员们参与了研讨,就不同的视角来探讨两国关系与东北亚安全现状。中评社国际部主任、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郭至君担任青年学者研讨环节的主持人。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主任束沐表示,近日韩国政府宣布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CPTPP)》。中国政府是今年9月16日正式申请加入的,而就在同一天,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宣布建立三方战略安全伙伴联盟(AUKUS)。这两个同时发生的重大事件,标志着中美围绕“多边主义”话语权的竞争正开启新一轮较量,无论对中美关系、亚太局势,还是对世界政治来说,均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他认为,当前中美围绕多边主义有三个阶段竞争,一是多边主义的“选择权”之争,二是多边主义的“定义权”之争,三是多边主义的“主导权”之争。因此,对于东北亚地区来说,应践行真正多边主义、促进共同发展。首先应该在更好推动RCEP生效的基础上,互相支持对方加入CPTPP,建立更紧密的经贸纽带。其次,中韩应以《终战宣言》为契机,率先让真正的多边主义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深化东北亚地区政治互信。同时,中韩智库学者应从东亚文化的共同背景中汲取资源,深入探讨多边主义的内涵。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舆情分析部主任金裕超表示,明年即将迎来中韩建交三十周年,这三十年来中韩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成果丰硕,并成功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相较于政治、经济领域的“热”,近几年来两国民间情感却显得较“冷”。原因有四,第一,“萨德”事件是中韩关系急转直下的催化剂,令韩国民众对华产生较大反感。第二,年轻一代韩国人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心存戒备,同时在诸多问题上批评中国的做法。第三,部分政治人物出于短期选举利益考虑,利用批判中国拉抬自身声势。第四,韩国媒体涉华报道带有不少偏见、歪曲和误解,对民间反华情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国民之间感情对维系和推动中韩关系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官方要积极规划未来两国关系发展蓝图,推动双边关系实现更大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二是两国国民尽量做到相互尊重及包容,避免掉入以偏概全的情绪陷阱。三是双方舆论要传递真实信息、发挥正面影响力,反对和抵制人为制造情感障碍,塑造中韩两国在对方民间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