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放弃议会 泛民政党必亡

图1 近3年来六个不同阶段香港社交媒体涉及泛民的舆情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12月28日电/新一届香港立法会议员已经产生,非建制派候选人几乎“全军覆没”,这是传统泛民政党及政客自我设限、杯葛选举的结果。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经历过去3年的政治变局后,香港主流民意,包括曾经认同反对派的港人,都已经与暴力、极端的行为切割,泛民政党自动放弃转型的契机,甚至采取不民主的态度压制、排挤党内的理性派,最终致使其自我存在价值走向覆灭。

  如图1所示,对比社交媒体近3年来六个不同阶段涉泛民讨论的声量与关注度占比可知,泛民舆政党情热度最高的时段,主要集中在泛民台面政治人物积极参与选举及议会政治的时期,包括前年区选后至去年反对派初选前、以及去年反对派初选后至泛民“总辞”前。而自泛民于去年11月“总辞”后,社交媒体的相关声量与关注度占比皆迅速下降,今年民主党、公民党等传统泛民政党全数缺席选委和立法会选举,仅有10余位过去具泛民背景的非建制人士参选,而以个人名义支持非建制派候选人的泛民政治人物寥寥可数,原本属于泛民“选举热季”却沦为无人问津的“政治寒冬”。

  由此可见,在“暴力揽炒”已经被依法规管、禁止,示威等激进方法已毫无出路的政治现实下,泛民政党选择放弃议会路线,将令其不断淡出社会大众的视线,其在香港政治中的角色亦将持续弱化。

图2 本届选举前后社交媒体涉传统泛民的主要议题热度分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由图2可知,本届选举前后,社交媒体涉传统泛民政党的主要讨论,围绕在主流政党弃选立法会、以及前民主党党员鼓吹投白票两大议题之上。这反映港人对传统泛民的观感,朝着消极与被动的方向发展。尽管有不少被视为热门参选人的传统泛民政治人物,于早前顺利通过区议员宣誓的要求,但最终却选择躺平不参与立法会选举,这对包括支持者在内的港人都相当诧异,结果是自我边缘化。事实上,港人主流舆论并不认同泛民的弃选路线,从甚少黄丝响应许智峯的“如水计划”(呼吁港人投白票)就可窥一二,以这种消极方式回应新选制的倡议不得民心。

图3 近3年来黄营网民的光谱板块及博弈手段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据图3可知,尽管受2019年修例风波影响,黄营网民的政治光谱及倾向一度朝激进、暴力的方向发展;但经历2019年的区选后,黄营网民的政治立场开始逐渐朝较温和的区间回归,国安法的落实加快推进了这一趋势。不过传统泛民政党仍然未走出被激进派骑劫的陷阱,以致对新选制下的选举持杯葛抵制的态度。因此,即使黄营网民认同传统泛民的政治光谱,也无法在选举中对其投下支持一票。

图4 近3年来香港社交媒体对泛民的嘲讽情绪指数(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如图4所示,修例风波结束后,香港社交媒体对泛民政党的嘲讽情绪指数明显提升,近月以来更升至历史高位,反映无论黄蓝,港人都难以合理化泛民政党对选举的政治抉择。新选制下地区直选改为双议席单票制,以过去长期保持的黄蓝六四比选民分布来看,传统泛民政党人物若肯披甲上阵,依照过去的选举动员模式,有较大机率能在每个选区取得一席。此外,部分功能组别议席仍保留较多个人票,而泛民政党在这些界别中亦传统占优,若参选同样亦有较大胜算,如以第三路线出战的狄志远,就成功取得社福界一席。不过,泛民政党却抱持破罐破摔的态度,认为只要难以取得过半数议席,就再也没有参与议会政治的必要,这无疑等于一场慢性的政治自杀,只会被越来越多支持者质疑、离弃。

图5 本届选举前后最受社交媒体关注的10位没有参选的泛民政治人物(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5显示了本届选举前后社交媒体关注度最高的10位并无参选的泛民政治人物,除了以鼓吹投白票来搏眼球的许智峯、以及强硬杯葛选举的罗健熙外,其他人士都以一种特殊形式参与到选举中来,透过表态支持非建制派候选人在社交媒体刷出了一些存在感与曝光度。这反映了在当前议会选举才是香港政治主轴的现实下,泛民政党若要继续保持政治影响力,根本无法彻底放弃议会路线,若一意孤行不选择尽快回归,只会逐渐被边缘化,最终迎来政治生涯的完结。   中评智库认为,泛民政党在香港仍然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其政治光谱始终代表了一部分香港市民,具有参政的一定实力。然而,泛民政党弃选缺席立法会,已经对其政治生命造成严重的伤害。泛民政党今后如果不能悬崖勒马迷途知返,不能放弃无意义的消极对抗,不能积极参与香港政治秩序的重建,必然得到这样的结果:求亡则亡!逆潮流而动的政党,最终下场就是完全解体,被与时俱进的社会遗弃。

  (记者:陈日嘉,分析师:杨力聪,工程师:吴悦柠,研究员:林东阳)

图1 近3年来六个不同阶段香港社交媒体涉及泛民的舆情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12月28日电/新一届香港立法会议员已经产生,非建制派候选人几乎“全军覆没”,这是传统泛民政党及政客自我设限、杯葛选举的结果。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经历过去3年的政治变局后,香港主流民意,包括曾经认同反对派的港人,都已经与暴力、极端的行为切割,泛民政党自动放弃转型的契机,甚至采取不民主的态度压制、排挤党内的理性派,最终致使其自我存在价值走向覆灭。

  如图1所示,对比社交媒体近3年来六个不同阶段涉泛民讨论的声量与关注度占比可知,泛民舆政党情热度最高的时段,主要集中在泛民台面政治人物积极参与选举及议会政治的时期,包括前年区选后至去年反对派初选前、以及去年反对派初选后至泛民“总辞”前。而自泛民于去年11月“总辞”后,社交媒体的相关声量与关注度占比皆迅速下降,今年民主党、公民党等传统泛民政党全数缺席选委和立法会选举,仅有10余位过去具泛民背景的非建制人士参选,而以个人名义支持非建制派候选人的泛民政治人物寥寥可数,原本属于泛民“选举热季”却沦为无人问津的“政治寒冬”。

  由此可见,在“暴力揽炒”已经被依法规管、禁止,示威等激进方法已毫无出路的政治现实下,泛民政党选择放弃议会路线,将令其不断淡出社会大众的视线,其在香港政治中的角色亦将持续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