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从思路理念对接“动态清零”
来源:大公报 作者:卓铭
国家卫健委新冠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日前接受传媒访问,谈到Omicron变种病毒株的危险性,并且再次解释坚持“动态清零”的重要性。正值香港单日新增确诊不断创新高,梁万年今次专访对香港坚定“动态清零”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梁万年强调,虽然Omicron引起的重症率和致死率均较Delta病毒株低,但仍比普通流感高,加上现时全球疫情仍处于大流行期,病毒也在不断变异,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持“动态清零”方针。
这番说话反驳的正是“与疫共存”的抗疫思维,尽管大多数Omicron患者只是感染轻症,但看看这几日香港的新增确诊数字,连初步确诊都动辄几百,长此下去,恐怕单日破千也不是危言耸听。届时即便只是轻症,但面对成千上万的病患者,本港医疗系统可以支撑多久?检测中心的数量和围封行动的人力物力又是否足够应付?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将陷入极端低谷,最终衍生更多民生问题。
将人民生命放在第一位
再者,如梁万年所说,病毒至今还在不断变种,对于抵抗力差的群体来说,他们有能力长期“与病毒共存”吗?假若未来出现数以十万计的病死者,如此巨大的代价,香港社会是否支付得起?“动态清零”和“与疫共存”之间,不只是单纯的选择问题,后者反映的是面对疫情袖手旁观的“躺平”心态,前者则是在危机中始终将人民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的责任担当。
香港最缺的并不是技术或资源,而是对接内地“动态清零”的思路与决心。第五波疫情已经呈失控迹象,而且多名专家均指还未达最高峰期。假如仍然死守过去一套,哪里出现社区传播就到哪里封区、依赖市民“自律”作自愿检测、“安心出行”自愿安装、不必带追踪功能,一旦疫情遍及全港,封区、自愿检测、“安心出行”等措施还剩下多少意义?
第五波疫情虽然严峻,但亡羊补牢还来得及。现时最关键处,在于不明源头个案遍地开花,而溯源机制完全追不上病毒蔓延速度,没有追踪功能的“安心出行”完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局部的封区行动充其量亦只能遏制该地区的疫情,无从还原出完整的传播链,而随着疫情持续恶化,封锁区域不断增加,医护和检测人员也只会更疲于奔命。
尽快完善“流调溯源”机制
要真正解决不明源头问题,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全民检测,即使做不到全港规划,也必须扩大检测能力,至少要做到快速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和有效救治。在全民检测方面,有很多人抱疑的是实际执行问题,例如人手、场地等等。如果香港可以自力处理自然最好,即便不能,特区政府亦应该主动寻求中央协助。香港本身也是全国抗疫一盘棋的一部分,当香港遇上困难,中央一定不会坐视不管。更何况香港疫情也不光是香港的事,从跨境司机怀疑确诊导致两地货运一度受阻,足以反映第五波疫情影响的深远程度。
除了加快检测、扩大检测范围,还必须完善流调溯源机制,真正善用大数据和科技,当有新本地个案出现时,能快速找到源头,尽快切断传播链,阻止疫情蔓延。“安心出行”需要有追踪功能,在考虑私隐问题前,最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市民的生命健康,连生命都无法保障,谈私隐还有何用?这不光是为每名市民自身,也是为了保护那些免疫力较低的群体。
来源:大公报 作者:卓铭
国家卫健委新冠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日前接受传媒访问,谈到Omicron变种病毒株的危险性,并且再次解释坚持“动态清零”的重要性。正值香港单日新增确诊不断创新高,梁万年今次专访对香港坚定“动态清零”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梁万年强调,虽然Omicron引起的重症率和致死率均较Delta病毒株低,但仍比普通流感高,加上现时全球疫情仍处于大流行期,病毒也在不断变异,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持“动态清零”方针。
这番说话反驳的正是“与疫共存”的抗疫思维,尽管大多数Omicron患者只是感染轻症,但看看这几日香港的新增确诊数字,连初步确诊都动辄几百,长此下去,恐怕单日破千也不是危言耸听。届时即便只是轻症,但面对成千上万的病患者,本港医疗系统可以支撑多久?检测中心的数量和围封行动的人力物力又是否足够应付?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将陷入极端低谷,最终衍生更多民生问题。
将人民生命放在第一位
再者,如梁万年所说,病毒至今还在不断变种,对于抵抗力差的群体来说,他们有能力长期“与病毒共存”吗?假若未来出现数以十万计的病死者,如此巨大的代价,香港社会是否支付得起?“动态清零”和“与疫共存”之间,不只是单纯的选择问题,后者反映的是面对疫情袖手旁观的“躺平”心态,前者则是在危机中始终将人民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