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营销”是提振图书市场的解药吗?
其实,图书“花式营销”在中外出版史上早有实践,其中一些做法的影响甚至持续至今。如之前上海出版界出现的“一折八扣”书(书的实际售价按定价打一折后再打八扣),企鹅出版公司印行小开本易携带的平装书来吸引购买的做法等等。不过,眼下层出不穷的图书“花式营销”,更多是中国出版业结构性痛点的一种反映,也映射了出版业总体发展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业快速发展。自20世纪末始,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阅览方式普及后,出版业出现增长放缓、产品价格上涨、库存和退货率上升、利润下滑、行业信用体系屡现危机等现象。
从出版业面临的大环境来看,一方面,社会大众的注意力正被各种网络视听内容产品争夺,大众内容消费偏好在改变,出版业发展也呈现一定的视听化趋势;另一方面,阅读大环境正发生改变,大众阅读的方式、渠道、平台日渐多元化,甚至“阅读”概念本身被重构。随着媒介形态更新迭代,阅读从书籍、报刊等印刷媒介延伸到各种电子屏幕上,阅读对象也从印刷文字扩大到多媒体信息。出版机构不仅要直面行业内部竞争,还要应对来自其他行业文化消费替代品的挑战。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花式营销”模式被引入出版业。相较于被动转型的说法,笔者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出版业应对消费环境更新的一种主动探索。就其正面影响而言,图书“花式营销”给消费者的购书体验注入了新的元素,拉近了书籍与大众的距离,对于出版业在市场分销方面脱困、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不过,图书这类文化产品存在购阅分离的特点,购物体验并不等于阅读体验。如果消费者参与“图书盲盒”的选购后,只购不读或买后发现不需要,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出版机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