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维持健康的中美关系需巨大智慧
中评社北京12月11日电(实习记者 汪璇)在即将过去的2021年中,中美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经历了不少剑拔弩张的时刻。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未知与担忧以及复杂的世界经济局势,中美关系将如何发展,它又将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全球化智库邀请到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董事长斯蒂芬·罗奇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进行了线上对话,两位学者就中美关系近期动态的启示、中美两国未来经济的展望及其对中美双边关系的影响、中美合作共赢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沟通,展望了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同时提出了极具启发性的建议。
中美关系失衡的原因
罗奇教授从2020年开始便开始关注、反思中美关系及全球化的关系。如今,在全球疫情的新常态下,中美关系依然处于失衡状态,中美在贸易、经济、技术等很多战线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冲突,冷战的信号不断出现。罗奇教授指出,美国内部存在通胀压力、货币政策紧缩等一系列问题,例如收入不平等、贫富差距过大、中产阶级在疫情中遭受重创,而美国政府将美国社会内部的一系列问题怪罪到中国头上,这是不合理的。中美在经济上最大的冲突来源于中美贸易逆差,然而数据显示美国在2018年与100多个国家的贸易都是赤字,可以发现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并非个案,美国却仅仅指责他国而不审视自身的财政政策,美国政府片面的态度是中美关系失衡的重要原因。
王辉耀博士指出,中美之间存在误解和偏见,美国现有的叙事方式对中国非常负面。罗奇教授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并指出美国在30年前对日本做了同样的事情,面对当时经济迅速崛起的日本,美国进行了指责和制裁。当时的日本采取了错误的应对措施,最终美国的制裁对日本的经济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然而今天的中国不是八九十年代的日本,美国显然不能像当时对待日本那样来对待中国,中美之间如果进行贸易战争,双方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拜登政府的中国政策
罗奇教授认为,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是有衔接性的,而且特朗普的一些做法并没有完全结束,虽然特朗普离开了,但特朗普主义依然存在。拜登政府上台之后,中美关系中根深蒂固的角色没有发生变化,反华情绪依然存在。2021年,拜登颁布了一系列行政命令,这些命令给外界释放出一些信号,拜登政府对于中美关系的立场仍然延续之前,中美双方在人权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关键性问题上难以进行良好的协调。
目前,拜登总统正在经历中期选举,数据显示拜登的民意支持率有很大问题,大部分美国人对他上任之后的表现非常失望。因此为了顺应民意、争取民心,拜登在短期内依然会持有和特朗普一样的对华态度。美国社会内部存在种种问题,政客们的关注点在于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争取更多的民心从而赢得选举,因此他们会对中国采取一些不一定正确的强硬措施来赢得支持率,在这样的逻辑之下,拜登的一系列做法便可以解释得通。因此拜登的政策究竟是怎样的形象,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水落石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美之间的冲突何时结束仍不明朗。
中美合作的展望与路径
美国和中国是互相依靠的关系,不能割裂。罗奇教授认为,中美两国之间应当建立一个共识,同时可以对当前的情况共同拿出一些解决方法,本着避免冲突升级的心理达成两国之间的合作,而不是无休止的对抗。王辉耀博士也认为,中美两国在抗疫、气候变化等问题上有许多可以合作的契机,不应当听任当前的冲突形势继续发展。罗奇教授继续指出,在一些产生全球影响且对双方都有利的领域,中美之间合作的动力是非常强大的,例如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健康医疗体系以及网络安全等。在刚刚过去的cop26气候大会上,中美两国达成的共同协定就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中美两国需要定期的、常态化的对话,甚至可以考虑在一个中立国家设立全天候秘书处以解决中美之间出现的问题,出现问题随时沟通、随时处理、随时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两国之间不必要的误解,保证中美关系平稳向好发展。
罗奇表示,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两国之间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而维持健康的中美关系需要双方都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智慧,中美双方解决目前的冲突达到互利共赢的状态还需时日,但又迫在眉睫。
中评社北京12月11日电(实习记者 汪璇)在即将过去的2021年中,中美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经历了不少剑拔弩张的时刻。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未知与担忧以及复杂的世界经济局势,中美关系将如何发展,它又将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全球化智库邀请到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董事长斯蒂芬·罗奇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进行了线上对话,两位学者就中美关系近期动态的启示、中美两国未来经济的展望及其对中美双边关系的影响、中美合作共赢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沟通,展望了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同时提出了极具启发性的建议。
中美关系失衡的原因
罗奇教授从2020年开始便开始关注、反思中美关系及全球化的关系。如今,在全球疫情的新常态下,中美关系依然处于失衡状态,中美在贸易、经济、技术等很多战线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冲突,冷战的信号不断出现。罗奇教授指出,美国内部存在通胀压力、货币政策紧缩等一系列问题,例如收入不平等、贫富差距过大、中产阶级在疫情中遭受重创,而美国政府将美国社会内部的一系列问题怪罪到中国头上,这是不合理的。中美在经济上最大的冲突来源于中美贸易逆差,然而数据显示美国在2018年与100多个国家的贸易都是赤字,可以发现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并非个案,美国却仅仅指责他国而不审视自身的财政政策,美国政府片面的态度是中美关系失衡的重要原因。
王辉耀博士指出,中美之间存在误解和偏见,美国现有的叙事方式对中国非常负面。罗奇教授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并指出美国在30年前对日本做了同样的事情,面对当时经济迅速崛起的日本,美国进行了指责和制裁。当时的日本采取了错误的应对措施,最终美国的制裁对日本的经济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然而今天的中国不是八九十年代的日本,美国显然不能像当时对待日本那样来对待中国,中美之间如果进行贸易战争,双方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