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香港贫穷谁导致?有真相
中评社香港12月9日电/今年,香港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剧情片《浊水漂流》入围12项金马奖,引发了人们对香港社会长期存在的贫穷问题的探讨。过去香港社会舆论中的别有用心者将矛头对准内地新来港人士,指称他们是香港陷入贫穷的主因,但是,真相绝非如此。
香港贫富差距的鸿沟巨大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举例来讲,香港2020年的人均GDP达到46323美元,全球排名第十五位,但同年按照贫困线划分的贫穷人口却有约165.3万,也就是说,每4.24个港人里就有一个属于“贫穷”。众所周知,一个广泛用来衡量不平等和收入分配不平均的统计方法便是基尼系数(注:系数值由0至1,数字越高,收入不均的现象就越严重),而如图1我们可以看到,香港的基尼系数在近20年内一直都处于“高”的范围内,并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020年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香港经济严重衰退,劳工市场急剧恶化,失业率明显上升,家庭收入急挫。如图2显示,尽管以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为标准设定的贫穷线在去年有所下调,但从整体来看,香港社会面临的贫困问题实际上更加严重,贫富差距也仍在不断增大。
香港的贫困问题长期存在,成因复杂且涉及群体众多,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最近在清洗数据时发现,尽管香港政府近年来的扶贫力度在不断加大,但市民对扶贫纾困政策实感却不强,脱困情绪仍囿于悲观。总之,经济问题的困扰、人口的老化,才是香港贫穷问题积重难返的最大原因。
然而,根据香港“新移民互助大会反歧视关注组”2021年9月间发出的《2021年内地来港定居人士受歧视情况研究报告》指出:内地“新移民”与香港家人领取综援比率只有约5%,占公屋申请比率亦只有20%,因人口较年轻,使用医院服务亦估计较低,但长久以来,“新移民”成了社会问题的代罪羔羊,社会弥漫着一股排斥“新移民”情绪,指控他们占用香港资源福利,对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掠夺本港资源,将政策措施失当宣泄于“新移民”身上,更甚有团体公然煸动仇视内地人及“新移民”。
如图3所示,然而真相却是:贫穷的状况发生在在职者、无家者、长者、青年儿童、内地新来港人士、少数族裔等多类群体身上,而每个群体都有其面临的特殊困难。其中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也确实发现,尽管内地新来港人士在香港社交媒体上的声量处于边缘化,但香港社会舆论对这类群体的负面情绪指数却非常突出,细看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则会发现对此类群体的讨论已经脱离了贫穷问题本身而更多为情绪宣泄。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一部分港人始终对内地新来港人士存在负面印象,加之前两年出现的社会运动事件,更令香港社会作泛政治化反应。
事实上,疫情期间,香港的在职贫穷问题和无家者问题也非常凸显。在疫情期间,关于在职贫穷的讨论声量在香港社交媒体上最多,而无家者的悲观情绪则是最高的(图3)。面对新冠疫情,香港不少家庭要面对工时减少甚至就业不足的问题,但港府却忽视了对在职劳工的支援,今年出台的贫穷报告内也没有公布非综援贫穷数字,对此,不少在职贫穷港人在社交媒体上表示非常失望。另外,本港无家者人数已超过1,500人,比疫情前增加近两成,其中很多人存在身心健康问题,其中的心酸苦楚、绝望困顿更是难以言表。
此外,长者贫困一直是香港长期存在的问题。如图4我们看到,按照住屋类型及户主年龄特征划分的话,65岁及以上的户主的贫穷率在去年已经超过四成,然而,我们知道,香港是全球最长寿的地区之一,60岁以上的人口百分比一直在增多,到2020年已超过四分之一(图5)。人口老龄化加快了贫困人口的增加。仅在2020年,香港65岁以上人口达130万,其中九成不再从事经济活动。当然也不乏见到每日仍要长时间工作以维持生计的长者。早在2016年,根据政府统计,长者贫穷率达44.8%。即使在计算恒常现金的政策介入后,长者贫穷率仍达31.6%。
未来,香港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会更加严峻,根据《香港人口推算2020-2069》预测,长者人口未来20年将增加接近一倍,也就是说及至2039年,每3个港人里将有一位是长者。有报告指出,随着香港长者人口的增长,可以预测长者贫穷人口至2039年将升至71万人。因此可知,如果香港长期不能调整与完善养老制度,会越来越多长者注定陷入贫困,老无所养,老年贫困问题令人心忧。
在新冠疫情之下,香港青年贫穷人口在政府政策介入前亦创新高。如图6所示,18到29岁的青年人中有超过一成五被划为贫困人士,其中不乏拥有大学学历的人正在面临失业或者处在在职贫困。究其原因,除了疫情肆虐带来的重大负面影响,还有香港青年人长期面对的职位错配、学费高昂、未就业便负上学债、社会阶层固化等众多顽固难解的问题。而在贫穷家庭中成长的贫困儿童在小小年纪就不得不面对生计困难,过度参与家务而无法读书,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令他们长大后也难以脱贫。如图7,我们看到,每当年度贫穷报告出台的时候,香港社交媒体上对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注度都会有一个小高峰,分析观点数据,其中也不乏关于“穷忙”、“无父干如何上流”、“青年新贫”等问题的议论。
老话经常说,青年是一个社会的未来以及希望。所以,因经济大环境恶化的而增加的青少年贫穷问题非常值得重视。短期来讲,香港政府可以在青少年就业、就学方面投放更多资源以改善现状,而长期来讲,还是要思考如何有效打破香港社会阶层固化,让香港青年能够从“无论如何再怎么努力也没有前景,不如躺平”的怪圈中走出来。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就每年发布的贫穷报告来看,香港政府的扶贫纾困投入每年都在增加,脱贫率也在上升(图8)。然而,港人对扶贫纾困政策的悲观情绪指数却在近两年不降反升,甚至一部分港人将几乎所有负面情绪都迁怒于内地新来港人士。香港的贫穷问题长期存在且复杂多样,绝不能只让内地新来港人士“背锅”。而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香港政府在实施扶贫纾困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到长者、在职人士、青年、儿童、少数裔等多种情况,灵活制定对策来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应对新冠疫情,香港政府投入了大量的非恒常化福利,但这些投入并没有实质有助增加市民的长期收入,只能缓解疫情下的燃眉之急,乃“杯水车薪”也,这些短暂福利并不是可持续的扶贫措施,因此,港府不应只顾贫穷报告上写上漂亮数字,而是要精准投放政策,做好长期有效的扶贫工作。
(记者:梅岚竺 分析师:姜穆娅 工程师:晓天 研究员:朱拓平)
中评社香港12月9日电/今年,香港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剧情片《浊水漂流》入围12项金马奖,引发了人们对香港社会长期存在的贫穷问题的探讨。过去香港社会舆论中的别有用心者将矛头对准内地新来港人士,指称他们是香港陷入贫穷的主因,但是,真相绝非如此。
香港贫富差距的鸿沟巨大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举例来讲,香港2020年的人均GDP达到46323美元,全球排名第十五位,但同年按照贫困线划分的贫穷人口却有约165.3万,也就是说,每4.24个港人里就有一个属于“贫穷”。众所周知,一个广泛用来衡量不平等和收入分配不平均的统计方法便是基尼系数(注:系数值由0至1,数字越高,收入不均的现象就越严重),而如图1我们可以看到,香港的基尼系数在近20年内一直都处于“高”的范围内,并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020年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香港经济严重衰退,劳工市场急剧恶化,失业率明显上升,家庭收入急挫。如图2显示,尽管以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为标准设定的贫穷线在去年有所下调,但从整体来看,香港社会面临的贫困问题实际上更加严重,贫富差距也仍在不断增大。
香港的贫困问题长期存在,成因复杂且涉及群体众多,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最近在清洗数据时发现,尽管香港政府近年来的扶贫力度在不断加大,但市民对扶贫纾困政策实感却不强,脱困情绪仍囿于悲观。总之,经济问题的困扰、人口的老化,才是香港贫穷问题积重难返的最大原因。
然而,根据香港“新移民互助大会反歧视关注组”2021年9月间发出的《2021年内地来港定居人士受歧视情况研究报告》指出:内地“新移民”与香港家人领取综援比率只有约5%,占公屋申请比率亦只有20%,因人口较年轻,使用医院服务亦估计较低,但长久以来,“新移民”成了社会问题的代罪羔羊,社会弥漫着一股排斥“新移民”情绪,指控他们占用香港资源福利,对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掠夺本港资源,将政策措施失当宣泄于“新移民”身上,更甚有团体公然煸动仇视内地人及“新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