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强积金改革触动港人神经
中评社香港11月22日电/香港特区政府在今年施政报告中提及多项强积金改革措施,包括逐步取消强积金对冲、研究强积金转年金以及推出一站式强积金平台“积金易”等。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香港市民高度关注强积金改革,除了对强积金转年金的建议出现不小反弹情绪外,总体各项措施反响都较为正面。回顾近5年相关讨论,强积金管理费较高、收益不稳定且收益率较低一直都是港人不满情绪来源,而港府无法理顺强积金与退休、养老保障之间的关系,亦引起不少港人批评。
如图1所示,香港社交媒体有关强积金的讨论相当热烈,自施政报告发布前一周就已经开始并持续至今,这是因为强积金制度作为香港最基础、最普及的一项退休保障与职工福利保障计划,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收入分配,是香港重点民生议题之一。故无论是此次施政报告发布前对强积金改革的提前“放风”,还是报告发布后相关部门主管的多次回应与解释,都掀起数波关注和讨论高峰。
进一步分析发现(如图2),近期涉及强积金议题讨论中,“强积金转年金”与“取消强积金对冲”两项合计占据九成热度,成为强积金的焦点话题。其中,“强积金转年金”不仅最受关注,同时亦是引发反弹最大的一项改革提议,负面情绪占比接近五成,甚至超过了受到政治炒作的“不得以BNO 为凭证提前提取强积金”的议题。而关注度排名第二的是早在2012年特首选举时就已提出、终于在今年定下方案的“取消强积金对冲”改革措施,对此港人反应总体趋向正面,负面情绪并不占多数,至于推出“积金易”一站式平台,关注度和负面反弹情绪并不显着。由此可见,“强积金转年金”成为本轮涉强积金舆情的主要矛盾点。
9月28日,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接受采访透露,政府正计划研究是否自动甚至强制将强积金转入公共年金,以更好为老年人提供稳定现金流,刺激老年人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公共年金是港府在2018年推出的一项养老计划,个人可购买一定额度年金,退休后每月固定取回本金约0.5%的收入直至离世。如果将强积金转入年金,则意味着提取强积金的模式将从以往的退休后“一笔过”,变更为年金的每月固定额度模式,大约需要17年左右才能完全拿回此前累计的强积金。消息一出引发轩然大波,民间反对声音之大迫使政府多次回应,直至10月27日罗致光确认“强制转年金”不会成为选项,民怨才逐渐平息。
如图3所示,政府计划研究自动或强制将强积金转入年金,其中“强制”一点引起最多港人反弹。较多港人认为,强积金由雇员、雇主供款,本质是个人财产,退休后个人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领取,进而选择投资、养老或置业等。政府未曾出资,根本无权处置民众私产,强制转年金无异于“明抢”。而罗致光在访问中举例“400万强积金可月入2万”更令港人大呼“离地”,有观点指出,强积金实行20年来,450万供款用户中,结余200万以上账户仅2万个,人均结余更是不到30万港币,年增幅不到2万港币。若以此估计,普通人工作40年退休时强积金总额亦不过86万左右,转入年金后每月仅可取回约4320元,在百物腾贵的香港根本无法维持日常生活。对于许多本就缺乏资产的底层打工人而言,转年金即意味着退休后立刻无钱生活。更有小部分港人认为此举旨在将政府应当解决的长者现金流问题推卸回个人身上。
许多市民反对退休后强积金强制转年金,很大程度上来自个人强积金收益带来的“不良体验”。如图4所示,强积金表现多年来不稳定,甚至一度跑输通胀率。因此,对于政府宣称强积金转年金后可以达到5%年度收益,不少市民显然并不认同。有观点认为,香港金融市场波动大,很难稳定实现5%的收益,更何况年金需要20年左右时间才能回本,一旦因疾病或意外去世,更随时变成“赔本买卖”,倒不如一笔到手后再做投资。此外,强积金一直存在的管理费较高的问题,也导致部分市民对于年金产品产生本能抗拒,不想继续被金融机构“盘剥”。
除了强积金转年金之外,近期另一个涉及强积金的热点话题,是下届立法会将就“取消强积金对冲”的修订条例草案进行审议。强积金对冲是指员工被裁员时,雇主可以用为雇员缴纳的强积金抵扣可能产生的长服金与遣散费。政府此次取消强积金对冲的方案中,将会在取消对冲后的前25年内由政府承担一定比例的长服金与遣散费,这一比例将逐年下降,首9年企业承担部分会“封顶”,超额部分由政府承担。同时,条例生效前累计的雇主部分强积金仍可用于对冲。根据政府此前表态,取消强积金对冲将主要在“积金易”平台上,平台将于2023年启动,取消强积金对冲则最快在2025年才开始推动。
此次港府宣布将取消强积金对冲,民意反应较为稳定,主要是因为该方案在多年来已经被反复讨论、且细节并未有太多变化。尽管多数港人对于最终改革方案表示肯定,但不少网民表示,取消强积金对冲从2012年特首选举时就开始讨论,时至今日仍处待审阶段,更要等到2025年才能完全落实,感慨效率实在低下,受苦的则是这期间仍在“贴钱炒自己”的打工仔们。还有观点对于取消对冲前期政府为企业兜底感到不满,认为一方面用纳税人的钱为企业“炒人”填补实际上在偏袒企业,于公义不合,另一方面担心政府兜底反而变成企业集中炒人的“补贴”,刺激企业藉机大幅裁撤工龄较长的员工,还有港人担心商界出手干涉,要求继续扩大补贴规模甚至阻挠法案通过。
如图6所示,近年来强积金之所以一直饱受争议,除了上文提及的对冲、管理费高昂以及收益率不佳等问题之外,还在于港人对政府退休保障等养老政策不作为的不满情绪,经常转移或投射到强积金制度上。例如,港府此次推动强积金转年金,意在为长者制造稳定现金流,却忽略了原本应该成为基础现金流的全民退休保障长期缺位的现实。再如,由于强积金还具有失业救济的功能,去年疫情爆发导致“裁员潮”,有部分议员提出允许失业人士提前提取自供强积金应急、要求设立临时失业救济等建议,港府回应上述措施若实行就要以暂缓取消强积金对冲为前提,引发网民哗然和愤怒,批评港府竟以早先承诺的政策为“人质”,胁迫社会放弃争取完全正当的失业保障。此外,强积金账户还因被港府用作“保就业”计划的申请依据,导致许多被排除在政策之外的自雇人士、中小法团不满。
(记者:何诚;分析师:舒晓叶;工程师:连港东;研究员:冯璀骅)
中评社香港11月22日电/香港特区政府在今年施政报告中提及多项强积金改革措施,包括逐步取消强积金对冲、研究强积金转年金以及推出一站式强积金平台“积金易”等。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香港市民高度关注强积金改革,除了对强积金转年金的建议出现不小反弹情绪外,总体各项措施反响都较为正面。回顾近5年相关讨论,强积金管理费较高、收益不稳定且收益率较低一直都是港人不满情绪来源,而港府无法理顺强积金与退休、养老保障之间的关系,亦引起不少港人批评。
如图1所示,香港社交媒体有关强积金的讨论相当热烈,自施政报告发布前一周就已经开始并持续至今,这是因为强积金制度作为香港最基础、最普及的一项退休保障与职工福利保障计划,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收入分配,是香港重点民生议题之一。故无论是此次施政报告发布前对强积金改革的提前“放风”,还是报告发布后相关部门主管的多次回应与解释,都掀起数波关注和讨论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