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新变体不该陷入影视改编的旧套路
以这两年网络言情的影视改编为例,许多影视剧的问题并不出在是否尊重原着,而出在改编过程中的“去精存伪”“以旧换新”。把职业女性转化为“傻白甜”,把“爱情”诠释成“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样的处理与其说是在迎合观众,不如说是对观众欣赏水平的低估。
人设:
披着职业新马甲的“傻白甜”
2020-2021年,各大视频平台都推出了许多网文改编的言情剧。比如《小风暴之时间的玫瑰》(改编自《小风暴1.0》)、《心跳源计划》(改编自《掮客》)、《十年三月三十日》(改编自同名小说)、《风起霓裳》(改编自《大唐明月》)、《三千鸦杀》(改编自同名小说)、《今夕何夕》(改编自《玉昭词》)、《与君歌》(改编自《剑器行》)……它们虽然类型不同,剧情各异,但都是在打言情牌。这些剧或是有诸多流量明星参演,或是有着原着IP加持,在开拍之初、杀青之际、开播之前,无一不让人有所期待。但是,它们开播之后收视却不尽如人意。问题其实不在于是否尊重原着,而是在性别认知和叙事处理上,改编剧处理人设和矛盾的观念相对滞后,过于依赖既定“套路”。
笔者注意到,近些年的言情剧女主已经向职业女性口味靠拢,在选择改编文本时也倾向于职场类型。但似乎受到一种性别认知定势的影响,这些言情剧对爱情中女主的塑造或多或少地偏向于弱化其智商、窄化其视野、任性化其情感,仍然是一种“傻白甜”的设定。这些处理特别表现在对原着情节有意的选择和处理上。它们虽然选择了许多职业型女主,却在影视化改编过程中有意以固化的性别认识来选择、处理女主的“事业线”。虽然是表现病毒研究所的科研进程,影视叙事却凸显实验室聊八卦,说同事坏话,打小报告,排挤新人,似乎是为了适应女主群像把科研所写成了清后宫;不是呈现商战正规逻辑,而是要凸显女主“小机灵”,比如偷偷穿服务员的衣服去洗手间堵客户谈合作;古装剧中倾向于表现女主对规则的破坏,而不能呈现女主的家国报复和运筹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