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为唐诗谱曲的交响乐大师

(马克斯·奥本海默的画作《乐团》,图中马勒在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资料图片)

  中评社北京12月2日电/据光明日报报道,《大地之歌》与唐诗

  马勒于1908年夏开始创作《大地之歌》,同年9月1日前全部完成。马勒为这部作品确定的副标题是“为男高音、女中音(或男中音)与乐队而作的交响曲”。虽然从构成与形式上看,这部由六个乐章组成的作品实际上是一部歌曲套曲,马勒将自己从创作生涯之初就开始运用的两种音乐体裁——交响曲和艺术歌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但在马勒心目中,它仍是交响曲,只是出于一种“作曲家迷信”,马勒才未将它按照创作顺序在第八交响曲(《千人交响曲》)之后编号为第九交响曲。贝多芬、舒伯特以及与马勒有师生之谊的布鲁克纳都是在完成第九交响曲后辞世的,这不免给“第九”蒙上一层不祥的色彩。在完成《大地之歌》后,马勒以为超越和摆脱了“第九”的魔咒,于是在1909—1910年创作了第九交响曲,之后又开始动笔创作第十交响曲,但只留下第一乐章以及其他乐章的草稿即离开人世。同第九交响曲一样,《大地之歌》在马勒生前并未有机会演出,直到马勒去世六个月后的1911年11月20日,瓦尔特才在慕尼黑指挥了这部作品的首演。

  这位出生于当时奥匈帝国广大疆域内波希米亚小镇伊格劳、在维也纳接受音乐教育和度过一生主要岁月的音乐家,因何被遥远国度的诗篇吸引?马勒并不通晓汉语,他在1907年夏天读到了当时刚出版不久的一本翻译为德语的中国古代诗歌集《中国之笛》。而这本《中国之笛》的“译者”汉斯·贝特格也不掌握汉语,他的《中国之笛》是参照法语、英语和德语译本加工编纂而成,其中约80首中国古诗以唐诗为主。仅从《大地之歌》中的七首诗来看,贝特格对中国古诗进行了浪漫化的重写,虽然不少篇章基本保留了原诗的内涵,但也有很多在转译过程中变得面目全非,有的甚至乾脆就是贝特格的创作。因而,《大地之歌》中的李白、钱起、孟浩然和王维的诗与原作相比经常大相径庭,尤其是第二和第三乐章唱词究竟翻译自哪两首诗,成为引起国内诗词专家与文化界人士关注的“破解《大地之歌》工程”,诗词研究学者周笃文甚至称之为“诗词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正如罗曼·罗兰所认为的,当我们继承过去的杰作时,“从来不是过去在我们内心再生,而是我们把自己的影子投在过去的杰作上”。马勒在《大地之歌》中从中国古诗而不是他更熟悉的欧洲文学中找到了与自己心境契合的因素——对自然的体悟和热爱、人生的苦难以及尘世生命的短暂——并产生了精神共鸣。中国古代诗人在情感抒发上那种既热情充沛又细致入微的风格,艺术上的高度完美,诗歌所表现的精神世界的宽广与深厚,作品中纵情歌颂的交友、宴饮之乐,这一切都吸引着马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