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发布5项考古成果

(施岙遗址地理位置 资料图片)

  中评社北京12月2日电/据光明日报报道,国家文物局1日线上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本次工作会聚焦新石器时代的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五个考古项目分别展现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黄河流域不同阶段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发展进程。

  通过介绍可以看出,在距今8000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各地的文化虽各具特色,却已出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蛛丝马迹;而考古学正在通过多学科合作,用一项项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正如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所说:“最初的中国在这个时期已经形成了一个雏形。”

  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拥有三个世界之最的稻田

■项目简介:施岙遗址古稻田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大规模稻田。

  初步勘探遗址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此次发掘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大规模稻田遗存,年代距今约6700年至450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王永磊介绍,他们在良渚文化的古稻田中发现了由凸起田埂组成“井”字形结构的路网,以及河道、水渠和灌排水口组成的灌溉系统,还确认了面积分别为750、700、1900、1300平方米左右的4个田块。

  ■专家点评:

  施岙古稻田可以说是世界级的发现。古农田在世界上发现的不是很多,而在我国的江苏、浙江都发现过稻田,尤其是良渚时期的。但是,像施岙这样,包括了河姆渡早期、河姆渡晚期、良渚三个时期的稻田,且这么多地块,另外还有包括水渠、出水口、小路、田埂、稻田本身、稻田里面的包含物等完整的系统,这样的发现还是罕见的。它为我们了解整个东南地区特别是长江下游地区稻作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怎么强调它的重要性都不过分。施岙以无可辩驳的证据,展示了水稻农业在长江下游的发展态势。

  ——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