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日韩语起源9000年前中国农村

  一支由来自亚洲、欧洲、新西兰、俄罗斯和美国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团队,在科学期刊《自然》发表一项研究,指出通过语言学、基因学和考古学证据分析,发现现代日语、韩语和突厥语等属泛欧亚语系的语言,起源可追溯至约9,000年前的中国东北部粟黍农民,指出使用这些语言的人有相同基因世系,相信他们的祖先是在新石器时代逐渐扩散至整个东北亚及其邻近地区。

  研究通过建立98个泛欧亚语系的语言词库,分析各国与农业有关的语言,研究起源民族的聚居和语言传播路线,发现当中有多个语言能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中国辽河一带的粟黍农民。部分农民后来向亚洲东北部迁徙,将语言带到现时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同时亦向东面流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

  中国东北地区的农民除了种植粟黍外,其后还开始种植稻米和小麦,这些农业文化亦在公元前约1,300年,由迁徙人口带至朝鲜半岛,并在公元前约1,000年传至日本。

  参与研究的考古学家赫德森表示,研究人员还评估了255个考古地点的数据,涵盖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等,比较这些地方历史文物的共通点,包括陶瓷、石器、植物和动物残骸。在基因层面,研究人员分析了23具人体遗骸,当中一名来自韩国欲知岛的女性,其95%祖先为日本的绳文人。

  比较语言学家罗贝兹指出,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国家经常被视为代表一种语言、文化和基因特征,但事实上很多亚洲国家都已“混合”,要民众承认自己的语言源于其他地方,犹如让他们“放弃身份”,对很多人而言都并不容易。

  (来源:香港文汇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