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中美关系新框架 中美权威智库异中求同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提“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中美关系新框架

  中评社华盛顿11月6日电(记者余东晖)在中美关系急剧恶化的过去两年,两国权威智库通过五次“二轨对话”,探求两国关系的新框架。双方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有明显差异,但同样都希望避免走向冲突,寻求务实合作。中方提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美方则提出“校正合作相调和的持久竞争”。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过去两年邀请中美两国知名专家学者,以小规模闭门会谈的形式,举行了五轮“二轨对话”。第一轮对话新冠疫情前在新加坡举行,后四轮是疫情中在线上举行。这个对话本为纪念两国建交40周年而开展,力图在美国战略界和决策圈抛弃“对华接触”战略时,探索中美关系未来前行之路。过去两年经历了中美关系最艰难的时刻,也见证了中美关系由紧张对立到有所缓和的过程。
 
  这两个有相当大影响力的权威智库于5日同步发布对话后基于本方思考的研究报告。从两个报告可以看出,双方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有明显分歧。中方认为,不能以竞争来定位中美关系,否则容易走向冲突对抗的结局。美方则坚持以“持久竞争”来定义美中关系,虽然也提出竞争需与“校正合作”相调和。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提“校正合作相调和的持久竞争”美中关系新框架

  中方追求尊重平等希望和平共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报告题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在复杂性中探索中美关系新框架”。报告开篇就指出,复杂性是中美关系的最重大定性,不能仅用竞争来概括中美关系。复杂性是对中美关系基于现实的客观定性,还应有包含期许的主观定位。美方用竞争来定位中美关系,是对定性与定位的混淆。

  中方认为,以“竞争”定位中美关系容易导向一个冲突对抗的结局;会令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选边站队压力,世界将趋于阵营化;还掩盖了美方对华遏制打压的霸权本质。

  中方报告指出,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也体现在各种敏感议题集中凸显。美国动用对华政策工具箱中的各种工具,对中国进行遏制打压,导致涉台、涉港、涉疆、涉藏、涉海等敏感议题集中凸显。任何围绕上述敏感问题的局部冲突均有上升为全面冲突的风险。尤其在台海方向,中美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不容低估。

  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与中美关系当前所处的阶段有关。美国战略界人士认为中美较量是一场“长期博弈”和“持久竞争”,中方学者则认为中美关系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有攻有守,有进有退,中美关系因而也将呈现高度复杂的局面。

  中方认为,从两国对中美关系复杂性的共同认知出发,新时期定位中美关系的新框架可以界定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中,相互尊重是前提,平等互利是手段,和平共处是目的。

  美方坚持持久竞争愿务实合作调和

  布鲁金斯学会的报告,由该学会主席艾伦(John R.Allen)以及高级研究员何瑞恩(Ryan Hass)、琼斯(Bruce Jones)领衔撰写,题为“迎接挑战:引导竞争,避免危机,在对华关系中推进美国利益”。

  美方报告认为,战略对手已成为美国战略学界对华战略思考的基线。中国越来越多地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大国,以及在国际事务中争夺领导权的竞争者,并确信美国正在衰落。在美国,普遍的看法是,中国不再是偶然的竞争对手和潜在的合作伙伴,而是美国最强大的挑战者和潜在对手。

  美方报告指出,美国决策者和分析家在考虑美中关系的框架时基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全方位遏制和对抗中国;另一种是回到特朗普上台之前的接触、合作、竞争并存的状态。不过美方专家认为,第二种思路当前不太可能实现。

  基于这种战略背景的判断,美国智库提出“校正合作相调和的持久竞争”(persistent competition leavened with calibrated cooperation)概念的美中关系框架,认为这样既能保证盟友的参与,又能获得美国国内公众和政治选民的支持。

  中方提构建中美关系新框架“三个三”

  出发点不同,导致双方提出不同的中美关系新框架。从中美关系复杂性出发,中方的“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具体阐述如下:

  在相互尊重方面,在中美博弈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大背景下,中美彼此应该做“值得对方尊敬的对手”,而非为了遏制打压对方而丧失基本的国际道义和国家操守。在中美实力不断接近、具体分歧不断凸显的大背景下,相互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应是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而不应成为阻碍两国达成共识的羁绊。

  在平等互利方面,今天中国所讲的“平视外交”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更加平等的对外交往姿态,中国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反对“从实力地位出发”的胁迫外交。同时,平等也蕴含着对等的意味,中国会以对等的姿态来处理中美关系。互利既确认了中美利益深度攸关的一个客观事实,又确认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近50年来两国处理关系的一条基本经验:两国关系的发展始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

  在和平共处方面,和平共处就是中美关系当前可以实现的一个阶段性目标。特朗普政府时期及拜登执政以来中美互动的实践也表明,美国以改变中国为目标、以“全政府”手段对华遏制施压的做法,显然无法将中国打垮,也无力改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竞争性共存”、和平共处应该成为美国战略的基本框架。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在一个多极化的时代寻求两极对抗不仅不符合两国利益和福祉,也会加剧全球治理赤字和人类“公用地的悲剧”,很难像中美两个核大国走向冲突甚至战争给整个人类社会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为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提出了构建新框架的“三个三”建议:第一,明确“三条战略基线”:不热战、不冷战、不脱钩;第二,遵循“三大原则”:一个中国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聚同化异原则;第三,推动“三个层面”合作:双边层面重启人文交流,就基础设施、新能源、碳捕捉等合作,重建高层沟通机制;区域层面在朝核、伊核、阿富汗问题上合作与协调;全球层面在气候变化、疫情防控、全球规则等方面聚同化异、开展合作、缩小分歧。

  美方提处理美中关系十二建议

  从美中不可避免要进行长期竞争出发,美方指出,其“校正合作相调和的持久竞争”框架始于以下原则:

  战略与持久竞争是两国关系的基线,要避免制定一个不现实的友好与合作标准,但也要抵制对抗、敌意和彻底冲突在历史上是不可避免的“宿命论”假设。

  美国同时在威慑能力和外交解决分歧方面投资,双方应围绕军备控制、危机管理和避免战争进行新的努力。

  共同努力使关键的全球体系免受美中竞争的削弱,聚焦于在金融稳定、流行病控制和气候变化等关键全球公共产品上形成校准和受监督的协调。

  为此,布鲁金斯学会给美国决策者提出了12个建议:避免对美中关系过度期待,不管好坏;承认各自政治在双边关系中的作用;召回美国的竞争优势;加强双边危机管控能力;避免把中俄推得更近;加强与民主伙伴协调限制中国治理体系影响力;以全球视野看待美中关系;投资诸边和多边机制;稳定处理全球公共产品的框架;寻求保持地方政府对于两国关系的参与;投资于“一点五轨”努力以探索管控危机、应对挑战的机会;在关键决策者之间发展关系。

  管控竞争避免冲突是双方最大公约数

  中美双方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同,而且对中美关系恶化的根源有不同的认知,对消除两国摩擦也开出不同的药方。中方承认中美关系复杂性,但强调合作,追求平等和尊重,要求美方改变错误做法。美方强调美中关系的持久竞争性,相信美国对中国内外政策的关切是正当的,依然想约束和限制中国影响力的扩大,但也愿意以有限的“校正合作”来调和竞争。

  双方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要管控竞争,避免冲突,和平共处;都愿意开展务实合作,尤其是在追求全球公共利益和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方面,相信两个大国不得不携手合作。双方在疫情防控、经济恢复、气候变化、地方交流等方面提出了类似的建议。

  正如美方报告所言,双方都得出结论:美国和中国能否共存而不诉诸冲突是个开放的问题,其结果将由两国的战略选择决定,并受到第三方行为的影响。美中关系的未来将由两国之间的动态互动推动,这为两国领导人做出明智的决定可能促成竞争性共存提供了可能性。

  双方还一致认为,两国在防止彼此冲突方面具有共同利益,包括投资于降低风险和危机管理规程。双方都认为要重建高层对话,建立高层的良好关系。

  “管控竞争,避免冲突”,或许这就是两份貌似各说各话的报告异中求同的最大公约数。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提“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中美关系新框架

  中评社华盛顿11月6日电(记者余东晖)在中美关系急剧恶化的过去两年,两国权威智库通过五次“二轨对话”,探求两国关系的新框架。双方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有明显差异,但同样都希望避免走向冲突,寻求务实合作。中方提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美方则提出“校正合作相调和的持久竞争”。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过去两年邀请中美两国知名专家学者,以小规模闭门会谈的形式,举行了五轮“二轨对话”。第一轮对话新冠疫情前在新加坡举行,后四轮是疫情中在线上举行。这个对话本为纪念两国建交40周年而开展,力图在美国战略界和决策圈抛弃“对华接触”战略时,探索中美关系未来前行之路。过去两年经历了中美关系最艰难的时刻,也见证了中美关系由紧张对立到有所缓和的过程。
 
  这两个有相当大影响力的权威智库于5日同步发布对话后基于本方思考的研究报告。从两个报告可以看出,双方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有明显分歧。中方认为,不能以竞争来定位中美关系,否则容易走向冲突对抗的结局。美方则坚持以“持久竞争”来定义美中关系,虽然也提出竞争需与“校正合作”相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