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促进社会的进一步融合
来源:大公报 作者:梁秉坚(注册社工、香港菁英会副主席)
近日本港发生多宗怀疑学童自杀事件,教育局上月底去信全港学校,提醒教师从不同渠道,包括观察学生日常表现、了解同学间于社交网络发放的信息等,及早识别学生的自杀警告信号,作出合适回应,及时转介予学校社工、心理学家或其他专业人士。
一项调查发现,超过四成八受访中学生称压力偏高,以及有过半受访者有抑郁表征。这项数据值得社会关注,同时需要政府带头做好青少年的身心灵健康教育,预防青少年出现自杀倾向。
青少年压力生成受到多方面影响,不能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心态去应对。自“修例风波”爆发后,社会严重撕裂,一些青少年被迫“归边”以换取激进朋辈的认同。此外,在新冠疫情下,由于“限聚令”及球场、运动场等处所一度关闭,亦影响青少年的社交活动,令部分青少年积压的负面情绪无法透过适当渠道宣泄,转而成为内在的压力。
除了个人心理因素外,社会“泛政治化”同样加大了青少年的压力。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后,执法部门严正执法,一度气焰嚣张的反中乱港分子坐牢的坐牢、潜逃的潜逃,令社会气氛和秩序回复正常,然而,这不代表青少年过去积压的负面情绪会一下子消散。
笔者近日与一些法律界和商界朋友讨论香港的未来发展,各人都对当今香港青少年的前景表示关注,特别是曾因“修例风波”入狱的青少年,他们出狱后如何能重投社会是社会各界不能忽视的课题。
笔者认为,社会需要认真思考这批青少年的未来,我们应片面地视之为社会的负担?还是接纳他们作为社会一分子,以继续为香港发展献力?香港是一个国际大都会,一直以来包容不同意见,无论从商、从事社会服务,以至是政党,都有广阔的政治光谱,香港要继续前行,就需要考虑如何让不同意见融合,令香港变回一个包容的社会、繁荣稳定的“东方之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