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防务自主有戏吗?
中评社北京11月7日电/据澎湃新闻评论,本文是上海欧洲学会与澎湃新闻“外交学人”合作推出的“欧洲观察室”专栏的第23篇。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称,明年欧洲防务或将迎来一个转折点,但现实是“战略指南”的实施以及防务联盟的推进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欧盟近期在防务领域动作频频、消息不断。10月21日,在欧盟防长会议上,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与成员国防长们强调,目前紧锣密鼓推进中的“战略指南”(Strategic Compass for Security and Defence)具有重要意义,提出“如果有足够的政治意愿,对于欧洲防务来说,明年将是一个转折点(turning point)”。
这是对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9月15日发表的她上任以来第二份“盟情咨文”(State of the Union)的回应。与其第一份几乎完全没有触及防务问题的“盟情咨文”相比,冯德莱恩在题为“让我们联盟的精神更加强大”的第二份“盟情咨文”中花了显着篇幅详细论述了防务事宜。这对一位欧盟委员会主席及其“盟情咨文”来说,并不多见。尽管在欧委会前主席容克时代,比如2016年和2017年的“盟情咨文”里,也比较明确地谈到过欧洲防务基金、永久结构性合作机制、欧洲防务联盟等重要问题,但大多是寥寥数语。
我们知道,欧盟计划在法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的2022年3月举办防务峰会并正式通过“战略指南”。那么,欧盟防务在过去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发展之路,何以将在2022年迎来转折点,又会否在2025年建立一个成熟的欧洲防务联盟?
欧盟防务发展的三级跳
1991年12月的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建立了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并在欧洲一体化历史上首次提到可能形成一个共同的防务政策,进而在将来可能实现共同防务。自此之后,从1999年科隆首脑会议确定的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ESDP)到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CSDP),欧盟在防务领域的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2009年生效的《里斯本条约》成为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一方面将已有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和科隆峰会以来的所有发展都纳入到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中,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许多重要的新条款,创建了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及欧盟对外行动署。
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包含永久结构性合作、相互援助和团结三项条款,其中永久结构性合作是唯一的实质性军事合作条款,它同时也构成了另外两项条款的基础。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在负责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同时还是欧盟委员会副主席、欧盟外长理事会主席等,其多重身份使其有可能掌握更多必要的资源,推动欧盟防务的发展。
2016年的《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全球战略》以及其后如《欧洲防务行动计划》等具体防务政策推出后,欧盟防务领域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较为显眼的发展成果有,第一,欧盟设立每年50多亿欧元的欧洲防务基金,促进防务领域的研发及产业发展。欧洲防务基金用于协调、补充和扩大成员国的防务研发投资以及国防设备与技术的采购,帮助成员国减少防务领域的重复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