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机会让人人尽展其才

  中评社北京11月4日电/广州日报评论道,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一份通知,事关人才就业。“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切实维护、保障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这份《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理念作了强调。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中可见伯乐的稀缺,同时也说明人尽其才不容易。如何选才?需要标准。高学历、名校背景往往成为才干的标志,因此常被作为选才标准。以名校、学历为标准招聘,虽是通用做法,过犹不及也容易走向极端,陷入唯名校、唯学历的泥沼。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从我国某款精密播种机的研制者陈学庚,只有中专学历,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到杭州快递小哥李庆恒获评高层次人才,充分说明毕业院校与学历并不是人才成长的唯一决定因素。反映在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上,就是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

  要辩证地看待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一方面,它是维护就业公平的应有之义。无论是名校毕业生,还是普通职校毕业生,只要是国家认可的学历,就理应被一视同仁。至于岗位最终花落谁手,同台竞技可见分晓。这在《通知》里有所体现,比如要求相关招聘应当以“完成岗位职责任务所需具备的管理能力、专业素质或者技能水平”为依据。引才的目的在于吸收人才,招聘条件是在“人”和“岗”之间搭桥铺路,只要符合岗位实际需求,英雄大可不必问出处。

  另一方面,破除唯名校唯学历,不等于降低标准。恰恰相反,它强调的是唯才是举。反映在招聘环节,就是对人才选出水平、选出实效。举例来说,在一些用人单位,人岗不匹配现象长期存在。这无关学历高低,常常是选人标准对接不上用人需求,招聘部门抱着“高学历名校毕业生再差也差不到哪去”的心态,对所有岗位“一刀切”,结果很可能是招到的人用不了、想招的人才招不到。这次在《通知》里出现的诸多举措,如对于技能操作为主的岗位,招聘中操作测试占比“原则上不低于50%”;高技能人才,按规定采取“直接考察”的方式招聘到相关岗位等,也都是“唯才”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