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中国》:香港须构建一个崭新的叙事

书籍封面(来源:网上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11月2日电(记者 海涵)2021年7月1日,《香港在中国:重新思考内地与香港关系》一书由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认为,殖民地时期的香港叙事曾为香港带来成功,这一叙事可以影响但不应限制新的香港叙事形成,香港必须自己创造一个置身中国之内的崭新叙事。

  该书作者之一陆恭蕙系香港科技大学环境研究所首席发展顾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商学院客座教授。她1992年开启从政生涯,获末代港督彭定康委任为立法局议员;1997年创立“民权党”(2008年清盘结束运作),被视为泛民主派阵营一员;2000年退出政坛,成立智库“思汇政策研究所”;2012年受时任特首梁振英邀请,出任环境局副局长,着有《地下阵线:中共在香港的历史》。另一作者高礼文( Richard Cullen)为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客座教授,在港工作超过25年,对香港问题看法独到,有代表作品《香港宪政:英国的遗产与中国的未来》。两人曾合着《不做旁观者:再谱香港新章》。

  该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别从中英双方的角度,对香港过去两个世纪的历史背景进行粗略勾勒;第二部分探讨了香港与内地关系所面临的地缘政治压力;第三部分则为香港摆脱“困局”提出建议,并主张构建新的香港叙事。

  作者指出,目前香港追求普选的努力面临无法逾越的境况,即中国的成功、西方民主存在的问题和中国崛起面临的挑战相互交织。一方面,西方民主存在的问题不断暴露:作为西方民主国家的代表,美欧未能处理好种族、移民、贫富悬殊等棘手的内部问题,也未能有效应对恐怖主义、地区冲突等外部威胁;以普选方式选举不一定能有效制衡政治家及其政策,也不一定能消除社会分歧;较为公平、和平的领导人替换方式,并不能确保选出能为社会最大利益着想、愿意进行管理或采取行动的领导人。另一方面,中国在稳步崛起,被西方视为体制上的威胁。

  谈及转变中的地缘政治与香港,作者表示,香港需要调整。在相互竞争的地缘政治新时代,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香港对于中国的忠诚度应是毋庸置疑的。实现普选并不一定是衡量整体健康的关键指标,香港可通过多种途径来确保进步。   作者认为,香港与台湾是中国关心的国家安全问题。少数香港激进分子鼓吹“自决”和“独立”,但中国政府关注的首要问题是,确保外国列强不能利用香港为基地煽动激进情绪,尤其是以各种方式影响或支持分离主义党派或团体。中国政府还认为,在地缘政治变化的敏感时刻,香港激进分子与主张“台独”的政客和团体合作,是最严重的违反行为。台湾问题则更为重要,国家领导人最关心的是美国是否会考验中国收复台湾的决心。有鉴于此,香港将继续受到来自外界强烈而伪善的施压,后者企图促使香港反对中央政府对其自治的“不尊重”。在香港,以言论自由作为利剑或盾牌支持“独立”或“自决”的言论是错误的,也不被中央政府允许。香港主动卷入中美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成为美国的一个潜在盟友,绝非明智之举。

  作者指出,香港要想摆脱困局,就应该做到:成为中国一分子;尊重国家;从实际出发追求民主;善用对外事务特权;加强同内地交流;促进社会公平;保持谦卑态度。

  作者还认为,香港应该构建崭新叙事。港英时代的香港叙事已经过时,香港必须首先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的状况,并为国家的进步而努力。香港不需要挑战中央政府的权威这是谱写新篇章的起点。这个新叙事的叙事基础在于,要明确香港已从殖民地发展成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受基本法规管,它是中国的一部分,要忠于国家。

  如何使香港再次令人瞩目?作者认为,香港(和澳门)是包括广东在内的华南地区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该区域历史和文化根源的一部分。除中国传统外,香港还受到来自南亚、东南亚及西方等非中国文化的熏陶。香港的崭新叙事应巧妙地将自身置于华南地区的历史文化中,呈现这一背景下的色彩和情感。香港要善用自身优势,所有能够帮助香港在新知识新观念和新工作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机构和个人,如特区政府、建制派、反对派及私营企业等,都应该行动起来,以建立在现在和未来建设性远见基础之上的崭新视角谱写香港新叙事。在这一过程中,香港面临的最大风险是被旧有港英时代的理念束缚了对现在和未来的憧憬,或因内地在迈向发展和现代化道路上面临的诸多挑战,而低估了香港自身蕴含的机遇。

书籍封面(来源:网上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11月2日电(记者 海涵)2021年7月1日,《香港在中国:重新思考内地与香港关系》一书由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认为,殖民地时期的香港叙事曾为香港带来成功,这一叙事可以影响但不应限制新的香港叙事形成,香港必须自己创造一个置身中国之内的崭新叙事。

  该书作者之一陆恭蕙系香港科技大学环境研究所首席发展顾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商学院客座教授。她1992年开启从政生涯,获末代港督彭定康委任为立法局议员;1997年创立“民权党”(2008年清盘结束运作),被视为泛民主派阵营一员;2000年退出政坛,成立智库“思汇政策研究所”;2012年受时任特首梁振英邀请,出任环境局副局长,着有《地下阵线:中共在香港的历史》。另一作者高礼文( Richard Cullen)为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客座教授,在港工作超过25年,对香港问题看法独到,有代表作品《香港宪政:英国的遗产与中国的未来》。两人曾合着《不做旁观者:再谱香港新章》。

  该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别从中英双方的角度,对香港过去两个世纪的历史背景进行粗略勾勒;第二部分探讨了香港与内地关系所面临的地缘政治压力;第三部分则为香港摆脱“困局”提出建议,并主张构建新的香港叙事。

  作者指出,目前香港追求普选的努力面临无法逾越的境况,即中国的成功、西方民主存在的问题和中国崛起面临的挑战相互交织。一方面,西方民主存在的问题不断暴露:作为西方民主国家的代表,美欧未能处理好种族、移民、贫富悬殊等棘手的内部问题,也未能有效应对恐怖主义、地区冲突等外部威胁;以普选方式选举不一定能有效制衡政治家及其政策,也不一定能消除社会分歧;较为公平、和平的领导人替换方式,并不能确保选出能为社会最大利益着想、愿意进行管理或采取行动的领导人。另一方面,中国在稳步崛起,被西方视为体制上的威胁。

  谈及转变中的地缘政治与香港,作者表示,香港需要调整。在相互竞争的地缘政治新时代,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香港对于中国的忠诚度应是毋庸置疑的。实现普选并不一定是衡量整体健康的关键指标,香港可通过多种途径来确保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