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第287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中国评论》第287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11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87期《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11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国民党党主席选举、两岸关系、日本首相选举、中美关系等议题的独到分析。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值得关注的现象与可能的影响》和《朱立伦再任党主席能否开创国民党新的未来?》两篇文章。

  《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值得关注的现象与可能的影响》一文作者唐永红(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表示,2021年9月25日结束的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是在台湾社会生态结构性变化、美国对华战略与政策重大改变、两岸公权力交流及国共交流平台停摆、台海风起云涌且和平可能生变、新冠疫情冲击民生经济及生命安全、岛内民进党威权统治而国民党作为不力等时空背景下进行的。这些时空背景必然投射到这场国民党主席选举之上。相应地,在这场国民党主席的选举过程中、选举结果中、选后国共两党互动中以及民进党的反应中,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并可能影响到选后国民党及台湾社会的发展走向、国共关系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走向,以及岛内2022年的县市选举与2024年的大选。

  《朱立伦再任党主席能否开创国民党新的未来?》一文作者严安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肖扬(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表示,朱立伦当选后在两岸政策上主动表态强化两岸政策的论述,且从朱立伦在党主席选举中主打“这场选举是捍卫中华民国,保卫国民党之战”说法来看,未来朱立伦带领国民党的两岸政策,虽依然凸显与民进党政策的区隔,但应该不会改变“中华民国台湾化”的趋势,甚至可能更侧重“偏安性”的“维持现状”。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发了《美国国家统一观及其帝国法理逻辑的批判性思考》和《美国干预台湾:“制中强台”与军事威慑》两篇文章。

  在《美国国家统一观及其帝国法理逻辑的批判性思考》一文中,作者田飞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驻站研究员,法学博士)表示,美国的“阿富汗撤军”带来地区与世界秩序的重大冲击,“美国治下的和平”再受重创。新冠疫情暴露出美国国内治理能力的低效和全球治理能力的短缺,美国在共和国/帝国两个层次均暴露出无可遮掩的颓势。美英澳同盟的新创及其排他性,尤其是对欧洲盟友(如法国)的差等化排斥,造成大西洋联盟主义的严重裂痕。美国建国的神话与民主帝国的神话,在其民主民粹化、逆全球化与新冠政治失败的交叠冲击下,已无法凝聚国内团结和世界信任。那么,这一系列的“政治衰败”趋势及其后果会引发美国民主秩序与帝国秩序的崩解吗?特朗普主义与拜登主义如何理解和守护这个庞大的“民主帝国”体系及其遗产?欲知未来,必据历史。无论是评断美国的衰败性,还是理解美国的坚韧性,都需要对美国的国家统一观及其帝国法理逻辑进行客观理性的考察和辨析,从中透彻理解美国秩序的力量和局限。

《中国评论》第287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美国干预台湾:“制中强台”与军事威慑》一文的作者王昆义(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理事长、教授)、张明睿(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秘书长、博士)表示,美国对于中俄的大国竞争,以不同的战略语言区别,乃是基于影响“美治和平(America Pax)”的整体比较结果,将俄罗斯视为军事威胁者,视中国为全面性的竞争者,间接承认中国国力是美国权力与安全的“威胁者”,超越了俄罗斯军事威胁的分项战略能力,中国崛起所产生的“权力竞逐”与“权力移转”,这项思考已经深植于美国战略制定者的意识。为了平衡中国的崛起,美国实施前进战略,将战略行动推进到西太平洋第一岛链内水,台湾被美国视为战略支点,透过“政军”措施,美国争取“一中政策”的自由裁量权,这就与中国引发了主权“干预与融合”的对抗,此举具有高度战略性质。任何一国示弱将成为一种难以想像的后果。

  本期“智库论衡”栏目刊发了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的《中评社的新闻情感因素与善意原则》一文。文章表示,在新闻理论学说中,情感因素或许不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但是在中国评论通讯社的新闻实践中,情感因素至为重要。中评社新闻情感因素公式组成是:同情心+同理心+同道心=成功同心圆。中评社新闻情感因素最重要的内涵其实祇有一个字:“和”!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发了《岸田新政权及其政策前瞻》和《岸田首相的外交会如何做?》两篇文章。

  《岸田新政权及其政策前瞻》一文作者霍建岗(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表示,10 月4 日,岸田文雄当选日本首相。岸田新政权受麻生、甘利明等大佬及派系推举而产生,独立性受到限制。岸田的政权布局也基本上以照顾大佬和派系利益为主,对政权的掌控能力恐难以与其前任菅义伟相比。外交基本格局,岸田将延续安倍末期、菅政权时的基本方向,在涉台问题上继续积极介入态度,在印太战略问题上也将加强与美国的对接。岸田的对华政策目前尚未完全定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岸田首相的外交会如何做?》一文作者赵宏伟(日本法政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表示,日本外交的内容,过去现在将来不变其宗,不外乎下述各项关键词,“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印度太平洋”,“反对变更(钓鱼岛日本单方实际统治及台湾不被统一的)现状”,“普世价值”,以及新话题的“经济安全保障”。岸田言行之中,这些关键词亦已尽出,需观察的是他能做多少。

  本期“智库分析”栏目刊发了《疫情治理中的美国危机》一文。该文作者寿慧生(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研究员)表示,在内政外交不断失败的冲击下,美国似乎已经让世人习惯了这个帝国的种种笨拙和荒唐之举。美国的疫情治理经过一年半以后为何还是如此失败?相较于全球大部分发达国家,美国的疫情治理成绩都难以让人满意。既然如此,美国的问题显然不仅仅是拜登政府的能力问题,而是应该有更深刻的原因值得反思。换言之,疫情治理危机不过是剧变中的美国社会面临的一系列危机中较为明显的一个,也很有可能会成为更多变动的一个催化剂。美国的政治极化现象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还情有可原,但事实上最严重的后果是对疫情治理的破坏。当遍布各个角落的失望感正在让美国社会走向自我否定时,任何政府和党派更替都难以阻挡美国的衰落趋势。   本期“智库研究”栏目刊发了《透视拜登政权下美欧关系的前景》一文。该文作者李海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副研究员,博士)表示,美欧之间在国际事务、制度框架乃至于规范准则等各方面看法与立场上的分歧都越来越大,美欧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的基础出现了裂痕,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裂痕甚至可能会继续增大。如今欧洲主要国家里的多数民众都倾向于认为美国政治体制出现了重大问题,欧洲不能独独倚赖美国去保证其利益,欧洲各国主流民意倾向于将欧盟体制及其自身所处国体制看得比美国体制要运转更趋有效,美国不能指望欧洲会自然而然地与美合作而与中对抗;欧盟区民众的主流看法是在未来十年内中国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他们倾向于希望自己的国家在中、美两强对抗的战略大势中尽量保持某种形式的中立。

  本期“智库论丛”栏目刊发了《台湾“基进党”的政治理念、特征及发展趋势》一文。该文作者张文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徐崇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硕士研
究生)表示,在2020 年的台湾地区“立法委员”的选举中,台湾“基进党”代表陈柏惟战胜国民党候选人颜宽恒一举拿下台中市第二选区的“立委”席位,台湾“基进党”由此挺进了台湾立法机构。同时,台湾“基进党”在台湾的影响力也稍有上扬,作为一个岛内的深绿“台独”小党,其理念可以概括为坚定地反国民党、推动所谓的“台湾正常国家化”,争取“民主、自由”等。就特征方面看,台湾“基进党”在意识形态方面非常极端,主张街头政治与暴力抗争;在党员队伍方面除了所谓“流量政治明星”陈柏惟,基本都是政治素人组成;进行政治活动所必须的一些主要政治与社会资源仍要依靠民进党。因此从长远来看,台湾“基进党”避免不了泡沫化的命运,并且对于台湾的政治生态影响不大。但是我们仍要警惕这种“台独”小党在岛内兴风作浪的小动作。

  本期“智库前瞻”栏目刊发了《回归以来香港与内地区域性合作机制:概况、成就与前瞻》一文。该文作者张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港澳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表示,回归以来,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香港与内地不同区域加强合作,建立了粤港、沪港、泛珠、京港、深港、闽港和川港等合作会议机制。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特点和优势,香港与内地的区域性合作方式和重点有所不同,以达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香港与内地的区域性合作机制深化了香港与内地的合作范畴、促进了内地和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内地的城市治理水平、增强了两地青少年交流交往交融的规模和品质以及推动了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从未来发展前景来看,香港与内地的区域性合作机制仍会扩展和深化。中央仍大力支持香港与内地开展更广泛的合作,香港加强与内地合作才能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容否认的是,香港与内地的合作还面临香港社会的民粹情绪、两地矛盾以及竞争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发了《身份利益视角下的民进党“反中抗中”行为探析》一文。该文作者夏昂(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表示,民进党再度执政以来,在台湾社会不断操弄“反中抗中仇中”民粹,给两岸关系带来严重威胁。民进党刻意强调台湾社会不同群体的身份利益差别,以配合其“反中抗中”行为,从而获得政治利益。因此从身份利益视角对民进党“反中抗中”行为进行剖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民进党的行为逻辑,同时也为大陆有针对性地反制民进党“反中抗中”行为提供新的思路。   本期“智库思考”栏目刊发了《全球治理变局中两岸融合发展的时代意涵》一文。该文作者李应博(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表示,当前,国际局势依旧错综复杂,全球地缘政治和国际治理格局在不断演变中。两岸融合发展面临外部环境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即使在严峻形势下,中央政府仍没有改变为台湾同胞来大陆投资置业提供各种便利化措施的政策初衷。两岸融合发展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的必要阶段。

  本期“智库视野”栏目刊发了《中国视角下的多边主义》一文。该文作者虞卫东(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表示,多边主义主要包括体系层次上的全球多边主义、亚体系层次上的区域多边主义,以及单位层次上的国家多边主义,强调从个体到整体的合作性的互动实践方式,以及从全球到区域的多边制度结构。多边主义是关涉世界如何运转的一种信念,全球化时代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多边主义是全球治理的运行之基。维护与践行多边主义,是中国推进全球治理变革、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基本原则。

  本期“思想者论坛”栏目刊发了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思想者论坛:自民党总裁选举与中日关系”全文实录。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1年11月号,总第287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是目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学术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中国评论》第287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11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87期《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11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国民党党主席选举、两岸关系、日本首相选举、中美关系等议题的独到分析。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值得关注的现象与可能的影响》和《朱立伦再任党主席能否开创国民党新的未来?》两篇文章。

  《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值得关注的现象与可能的影响》一文作者唐永红(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表示,2021年9月25日结束的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是在台湾社会生态结构性变化、美国对华战略与政策重大改变、两岸公权力交流及国共交流平台停摆、台海风起云涌且和平可能生变、新冠疫情冲击民生经济及生命安全、岛内民进党威权统治而国民党作为不力等时空背景下进行的。这些时空背景必然投射到这场国民党主席选举之上。相应地,在这场国民党主席的选举过程中、选举结果中、选后国共两党互动中以及民进党的反应中,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并可能影响到选后国民党及台湾社会的发展走向、国共关系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走向,以及岛内2022年的县市选举与2024年的大选。

  《朱立伦再任党主席能否开创国民党新的未来?》一文作者严安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肖扬(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表示,朱立伦当选后在两岸政策上主动表态强化两岸政策的论述,且从朱立伦在党主席选举中主打“这场选举是捍卫中华民国,保卫国民党之战”说法来看,未来朱立伦带领国民党的两岸政策,虽依然凸显与民进党政策的区隔,但应该不会改变“中华民国台湾化”的趋势,甚至可能更侧重“偏安性”的“维持现状”。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发了《美国国家统一观及其帝国法理逻辑的批判性思考》和《美国干预台湾:“制中强台”与军事威慑》两篇文章。

  在《美国国家统一观及其帝国法理逻辑的批判性思考》一文中,作者田飞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驻站研究员,法学博士)表示,美国的“阿富汗撤军”带来地区与世界秩序的重大冲击,“美国治下的和平”再受重创。新冠疫情暴露出美国国内治理能力的低效和全球治理能力的短缺,美国在共和国/帝国两个层次均暴露出无可遮掩的颓势。美英澳同盟的新创及其排他性,尤其是对欧洲盟友(如法国)的差等化排斥,造成大西洋联盟主义的严重裂痕。美国建国的神话与民主帝国的神话,在其民主民粹化、逆全球化与新冠政治失败的交叠冲击下,已无法凝聚国内团结和世界信任。那么,这一系列的“政治衰败”趋势及其后果会引发美国民主秩序与帝国秩序的崩解吗?特朗普主义与拜登主义如何理解和守护这个庞大的“民主帝国”体系及其遗产?欲知未来,必据历史。无论是评断美国的衰败性,还是理解美国的坚韧性,都需要对美国的国家统一观及其帝国法理逻辑进行客观理性的考察和辨析,从中透彻理解美国秩序的力量和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