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双向交流三十年 俞雨霖论初心

1990年9月24日杨尚昆接受中国时报采访团专访。从左至右,中国时报大陆新闻中心主任俞雨霖、副总编辑黄辉珍、总编辑黄肇松、杨尚昆主席、国台办常务副主任孙晓郁。(中评社资料照片)

  中评社台北10月12日电(作者俞雨霖)三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很短,在个人生命的历程中很长。我从1982年6月进入《中国时报》后,就投入了两岸新闻工作,当时两岸处于隔绝阶段,蒋经国对大陆的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像紧箍咒一样,紧紧的限制了两岸之间的各种交流与互动。两岸地理位置很近,但心理的距离,却是无比的遥远,远在天边。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我却开始了在当时算是禁忌的两岸新闻生涯。说到生涯,一点都不为过。一直到2021年9月的现在,近40年的时间,我始终不曾离开两岸新闻的一线岗位,继续为两岸新闻交流打拼。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的两岸新闻生涯不是30年,而是迄今已40年,目前仍在继续中。40年的个人经历,亲历了两岸新闻交流的前世与今生,还要进一步的面向未来。

  戒严时期,我在台北接触到了马列主义和中共党史 

  之所以踏入两岸新闻的领域,刚开始的时候是偶然,接下来似乎是必然。我1978年6月从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当时同学们都规划考研,多数同学都报名考同系的外交研究所,几乎超过了录取名额,在几番盘算后,我决定考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这个研究所班上同学报考的很少,我也有幸以第一名的成绩录取。进入东亚所后,第一次接触了在台湾被视为禁忌的大陆讯息。马列主义、中共党史等等是我们的主要课程。当下的感觉是这个课程与自己相当的疏远,马列主义是哲学思辩的问题,中共党史更是一种政治禁忌。在当时的台湾,一般人若拥有大陆的相关书籍,都是违法的,轻则警告,重则判刑,因为当时尚未解严,警总就在你身边。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开始了我的了解大陆、了解两岸关系的生涯,两年硕士毕业后,因缘际会进入了《中国时报》的大陆研究室,正式投入我的两岸新闻工作,当时是1982年6月,主要的工作是编辑有关大陆新闻的稿件,提供给《中国时报》在美国创办的美洲《中国时报》大陆新闻版面。而当时的大陆研究室订阅了相当多的大陆报章杂志,开始让我能够掌握海内外有关大陆的讯息,也就不用再透过大陆广播了解情况了。

1990年9月25日中国时报头版刊出专访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新闻。(中评社资料照)

  开始编辑大陆新闻,约有5年的时间是透过大陆的报章杂志与外电,虽然对大陆有部分的了解,但终究隔了一层,有点像瞎子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尤其是国际媒体报道下的大陆,跟当时国民党政府宣传的大陆如出一辙,用我们现代的语言,就是抹黑的厉害,简直报道的一无是处。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大陆民不聊生。当然,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只能如此报道了。否则岂不“为匪张目”?那就要小心被约谈了。

  5年的编稿工作其实是很轻松的,每天坐办公桌编不了几条稿就没事了。时间太多,就想到可以进修一下,趁机去考了个博士班,考了两年顺利进入了东亚研究所博士班,博士班读了4年,这个4年对我个人而言,产生了一生的影响,因为我遇到了一位让我尊敬的老师。他教我们中共史论,他的名字叫郭华伦(应该是化名,曾担任上世纪40年代初的中共华南局副书记、江苏省委书记),着有“中共史论”四册。对中共党史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好像真实经历过一样。后来跟老师比较孰悉后,他才透露了他的经历,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他是真正的长征干部,率领当时的少先队,后来的中共总书记胡耀邦还是他的队员。他跟着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最后到了延安。当时我就很好奇的问他,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不畏艰苦、无惧生死走了下去,是因为恐惧吗?他的回答强烈的触动了我,他说,没有一股“精神”是不可能走得下去的。“精神”或者就是某种的信仰、信念,让一批人坚持了下来,至死不渝。至于后来国共的发展在此就不用赘述了。

  郭华伦老师的箴言,让我在处理大陆与两岸新闻时有不同的思考方式,虽然在国民党的戒严时期,强调的是“对匪斗争”,在新闻报道上也不得不遵行此一政策。但作为一位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新闻与政治斗争之间总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界线,就是及时、真实、权威。尤其是两岸新闻报道,在台湾现实政治的干扰下,从过去到现在,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压力,但是在新闻专业面前,作为媒体工作者也要坚持一种精神与信念,可以因为一时软弱不作为,但不能屈服于强权之下,成为强权的帮凶,甚至扭曲新闻的真相。

1991年8月12日首度来台采访的大陆记者范丽青、郭伟峰,在俞雨霖(左)陪同下,于台北福华饭店举行记者会,踏出了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第一步。(中评社资料照)

  我自觉有强烈的中国情怀更有矢志不移的民族认同 

  1987年7月15日蒋经国宣布台湾地区解严,随之而来的老兵返乡运动和蒋经国决定在同年11月2日正式开放返乡探亲,使两岸关系进入空前巨变的时代,两岸新闻也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台湾民众对于隔绝达四十年之久的大陆,充满了好奇心。面临新的两岸关系时代,我所在的《中国时报》大陆研究室亦开始进行作业上的调整,从过去资料搜集与编稿的领域,逐步进入新闻采访实务阶段,而国民党政府对于大陆新闻报道内容的松绑,也使大陆新闻报道的空间加大。在此一阶段中,《中国时报》除了要提供更多大陆讯息满足读者知的权力外,更由于两岸隔离太久,两岸间亲情与骨肉分离的现象太多,因此《中国时报》大陆研究室在当时总编辑黄肇松的主导下,率先投入两岸寻亲作业,提供两岸分隔四十年失散亲人间的寻亲服务,作业一开始,成千上万的信件立即由两岸各地涌入,远远超过作业之初的估计,随后整版整版的两岸寻亲版面出现在《中国时报》上,询问寻亲资料的电话亦如潮似涌,《中国时报》在两岸开放之初的寻亲潮中,不仅没有缺席,而且成为主导者,也充分展现出《中国时报》关心两岸不计付出的胸怀,以及媒体扮演两岸交流角色可以发挥的正能量。

  与此同时,两岸新闻交流也暗潮汹涌,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好奇与对新闻的渴望,促成了1987年9月台湾自立晚报记者徐璐与李永得的首次赴大陆采访。开启了两岸新闻交流新的一页。只是当时的采访在台湾仍属于非法,但台湾媒体已有了突破禁忌的勇气。台湾民众需要了解大陆,媒体可以扮演这样的角色。虽然后来李永得成了蔡英文政府的高官,但这是后话了。

  随着两岸交流的扩大,台湾媒体也进行相应的组织调整,过去以编稿为主的大陆研究室转型为以大陆新闻采访为主的“大陆新闻中心”。自1989年起开始陆续派记者赴大陆实地采访。而我也在1989年底,首度赴大陆,但不是采访而是参访,历时31天,由北京进入由上海离境,走过了北京、成都、重庆、武汉、上海。实际感受大陆各地的现况。虽然是第一次落地大陆,但在感情上却有一种特殊的联系感。这不是因为我是所谓的外省第二代,而是我自觉有强烈的中国情怀,有剪不断的文化联系,更有矢志不移的民族认同。

1992年10月5日中国时报推出探索大陆系列报道,第一篇是福建篇,共刊出六个版。(中评社资料照片)

  两岸新闻交流的新页在1989年正式展开,但还不是很正规的,当时并没有采访证的规定,大家拿着台胞证就到北京去了,一直到1990年亚运,正式的采访规定才逐步成型,但还没有很完善。不过,基于对大陆的好奇,台湾媒体记者赴大陆可说络绎于途,其中《中国时报》更是不落人后,在当年完成了一个迄今为止仍然值得津津乐道的不可能任务,就是专访大陆国家主席杨尚昆。

  1990年9月24日,《中国时报》基于对两岸关系前景的关怀,特别透过大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安排,专访大陆国家主席杨尚昆。由《中国时报》总编辑黄肇松等一行四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约一个半小时的专访,专访主题为两岸关系和大陆的对台政策。杨尚昆在访谈时,直接表达出大陆领导人对两岸关系的期许,并强调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主张,杨尚昆也同时强调,两岸已经隔绝四十年,大陆基于民族大义与两岸共同利益坚持统一政策,不能无限期拖延下去,但是这事情急也急不得,慢也慢不得。他指着自己说,在我这一代看不到两岸统一是可能的。但是他同时指着在场的四人采访团说,在你们这一代还看不到两岸统一,那就不好了。此一专访于二十五日刊出后,举世瞩目,也提供了台湾民众全面了解大陆对台政策的机会。据了解,这也是杨尚昆一生中唯一一次接受媒体采访。尔后的大陆对台政策,就依循此一格局制定,万变不离其宗。作为采访团的一员,在现场聆听杨尚昆的讲话,内心有很大的触动。杨尚昆谈到了民族认同与两岸统一的议题,即使在30年后,仍然萦绕在我的心头。

  隔日,1990年9月25日《中国时报》在头版刊出了专访,引起海内外的重视,杨尚昆主席的对台讲话,透过《中国时报》传递讯息到整个台湾与全世界,媒体在这个时刻真正扮演了沟通两岸的角色。同一天,台湾领导人李登辉也发表了回应讲话,强调中国有两个政治实体但终将统一(这个说法在当时是很正面的,但李登辉的话却经不起时间的淬炼,最后暴露出台独的原形)。媒体扮演两岸沟通的角色可说发挥了重大作用。当然,这也是一种新闻交流的形态,偏重于高层与政治,但媒体扮演两岸沟通的角色,还不只于如此。当时的《中国时报》更进一步,推动了两岸媒体交流与民间相互瞭解的角色。而我有幸是这个政策的执行者,后来《中国时报》推动两岸新闻交流与民间各领域交流的活动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这都要感谢当时的董事长余纪忠、总编辑黄肇松的全力支持。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相信两岸新闻交流就不会有尔后遍地开花的盛况。

2008年10月31日,台湾中评社举行成立周年酒会。俞雨霖社长在致辞中表示,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台湾中评社在台北成立,开始了全球化华文网路媒体的一种新的尝试,要搭建新型态的媒体平台。当时,我曾提出了一个梦想,到那一天,我们这个网路平台不仅横跨两岸,更要扩及全世界,成为全球华文新闻网路平台的一个领头者。如今,一年过去了,台湾中评社在台湾社会各界的热烈支持与鼓舞下,已进顺利踏出了第一步,也是稳健的一步,这让我们内心充满了很多、很多的感谢。可以这么说,这次的酒会真实的目的是一场台湾中评社对所有支持者的感恩酒会。

  推动两岸新闻交流实现特殊人生使命的“精神”

  此时,我进入媒体已将近10年,由静态的编稿到执行新闻交流工作,始终秉持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也带着一种要实现特殊人生使命的“精神”,要努力推动两岸新闻交流,一定要增进两岸人民之间的了解,更要强化台湾民众的中国历史文化情怀。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内在动力,在推动两岸新闻交流的路途上,就觉得有了信心与力量。

  1991年8月12日,具有真正意义的两岸双向新闻交流开始了。缘由是当年“闽狮渔事件”发生,台湾扣留了大陆船员,此事引发两岸争议,两岸当局均希望厘清真相,避免误解,因此开始了两岸红十字会的商谈,同时也同意大陆记者来台专案采访。在《中国时报》邀请安排下,大陆记者范丽青与郭伟峰来台采访12天,这也是大陆记者首度来台采访,实现了两岸新闻交流的双向化。大陆记者首度来台,对于台湾民众而言,也是一次见证。两岸相隔已四十二年,台湾一般民众从未见过大陆人士,媒体大幅度的报道,电视台不间断的视频,让范丽青与郭伟峰几乎成了大陆的代表人,得到台湾民众的关注与欢迎。走在路上,随时会被眼尖的民众认出,并要求合照。不夸张的说,范丽青与郭伟峰两位大陆记者在台湾的出现,让台湾民众对大陆有了更多的关注。这是两岸新闻交流之外,意外的收获。

  在两岸相互认识起步阶段,如何让台湾民众更深一层的了解大陆各个面向的社会经济发展,媒体在这方面可以扮演的角色是多面向的。自1989年6月2日由凌峰制作及主持的 “八千里路云和月”,开始在电视上介绍大陆的风土民情。这种风土民情的介绍一定程度扩大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了解,但主要限于观光旅游的部分,仍然是不足的。为了扩大台湾民众对大陆更深度的了解,1992年10月5日《中国时报》投入大幅资金与人力,正式推出大陆省市专刊,全面介绍大陆各省社会经济现况,并访问各省市领导人。在此采访过程中,除了两岸新闻媒体负责人交流外,如何提供台湾民众了解一个更真实的大陆,也是《中国时报》大陆新闻作业的重心之一,在1992年至1994年,横跨3年的时间,《中国时报》大陆新闻中心开始制作“大陆各省探访专刊”,此一专刊投入经费与人力之多,制作时间持续之久,均是台湾媒体所仅见。当时推出专刊的主题则是以“探索大陆前景,审视两岸关系”为主轴。在1992年10月5日刊出专刊第一辑“福建”篇,以6个版的版面,全面介绍该省的现况。《中国时报》先后采访了9个省份,包括福建、上海、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四川、海南、天津等,并分别专访了各省、市的书记与省长,包括当时的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海南省委书记阮崇武、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等人,开启了《中国时报》与大陆主要省、市领导人交流的一页。不过,省专刊制作到第9个省之后,1994年3月31日的浙江“千岛湖事件”发生,两岸关系急转直下,省专刊也就不得不暂停制作下去。

2009台湾莫拉克风灾发生后,中评社派记者进驻屏东灾区,得到第一手的灾情和照片,也报道佳冬乡焰温村和塭丰村的惨况,中评社同仁感同身受,纷纷慷慨解囊,一共募集新台币40万元,香港中评社社长郭伟峰、副总编辑罗祥喜与记者郭至君专程从香港搭机到台湾,在台湾中评社社长俞雨霖(左二)带领下,前往佳冬乡拜会慰问,乡长赖宪和(右二)代表乡民接受捐款。(记者 郭至君摄)

  
  与此同时,1992起,《中国时报》与大陆媒体开始合作在两岸举办学术研讨会。除了新闻报道与交流之外,《中国时报》对于推动两岸学术与文化交流,亦相当重视。1992年《中国时报》、时报文教基金会与大陆新闻媒体合作,先后主办了3次两岸经贸关系研讨论会,在学术讨论中提供两岸学者、专家沟通观念与交流意见的场合。首次研讨会,由《中国时报》与北京中国新闻社于11月中旬在台北举行,这也是《中国时报》突破当时两岸当局的各种出入境限制,举办的两岸首次由新闻界在台北主办的两岸经贸关系研讨会。随后,《中国时报》亦开始筹划在大陆举办研讨会的规划,希望能双向的增进两岸的学术交流。1993年12月14日,《中国时报》与北京中国新闻社在上海联合主办“两岸经贸合作与浦东、长江流域开发研讨会”。为两岸媒体关注上海开发的首次大型研讨会,对台商了解与进入长江三角洲提供了最完整的资讯。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黄菊与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一起出席了研讨会。
 
  此外,两岸新闻媒体间的交流也陆续展开,《中国时报》几乎每年均主动邀请大陆新闻媒体负责人来台参访,时报的目标其实很单纯,在两岸相隔四十年之后,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均相当有限,而媒体做为讯息的主要传播工具,是增进两岸政府与人民了解、化解误解、增进共识的唯一的途径,尤其是两岸政府在少有直接沟通管道的情况下,媒体可以扮演的角色也就不言可喻了。在此一指导思想下,《中国时报》不仅邀访了新华社组团来台参观访问,也先后邀请了人民日报,上海文汇报、新民晚报、解放日报等,至于大陆其他省市的新闻媒体,除了临近台湾的福建各媒体组成的新闻访问团外,浙江、湖北、四川、海南、江苏、天津、云南、贵州、江西及黑龙江、吉林等,也先后应邀来台参访。而推动两岸媒体交流,其实本于一种心意,增进与深化两岸关系理应媒体负责人先行,如此才可能带动媒体的采访活动。虽然大陆媒体来台的正式驻点一直要到2001年2月8日才落实。但在此之前,两岸媒体间各阶层的交流也是络绎不绝。两岸媒体人都心存着一种善念或信念,透过媒体的交流,能为两岸关系的改善,民众间的了解扮演桥梁的角色。

  2001年2月8日,大陆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与陈斌华正式来台驻点,翻开了两岸新闻交流新的一页,随后几年,中央一级的媒体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正式实现在台湾的驻点,离两岸第一次双向新闻记者交流,已相隔近10年。接下来再经过10年,2010年5月18日台湾方面同意厦门卫视等地方媒体来台驻点。驻点本身代表了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常态化、正规化,媒体可以采取固定轮换的方式进行驻点采访。虽然这样的发展向前进了一步,但像正常海外媒体设立新闻办事处或分社的做法,仍有相当大的距离。

台湾中评通讯社高雄分社于2010年3月10日正式揭牌,高雄市产官界代表都前来祝贺。

  这么多年来一则以喜一则以悲

  2007年11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离开了工作26年的《中国时报》,但这并没有让我离开两岸新闻领域,在相当奇妙的机遇下,我的老朋友、1991年8月首度赴台采访的大陆记者郭伟峰,已经在香港筹办了中评社与新闻网,需要一手的台湾新闻讯息,中评社的创社宗旨是:“沟通两岸,融汇中华”。这个宗旨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侧身两岸新闻与交流20多年,那种深藏内心的精神仍待努力与实现。因此当郭伟峰向我提起希望我能在台湾为中评社、中评网提供新闻时,我豪不犹豫地答应了。并且剑及履及的成立了在台北市商业注册的机构,成为中评社、中评网在台湾的独家供稿单位,主要以台湾政治新闻和两岸关系新闻为主。从此开始了我的第二个职业生涯,继续为推动两岸新闻双向交流尽力。
 
  三十年的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第一代的媒体人已陆续退出现职,少数人仍坚持在岗位上,但是他们的绝大多数仍心系于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前景,这么多年来一则以喜、一则以悲。喜的是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经过三十年还在继续,大家都在这个实现的过程中努力过;悲的是两岸新闻双向交流受到各种政治因素的干扰,近10年来仍处于记者驻点的初级阶段,经过多少有识之士艰苦的努力,仍然无法突破政治的障碍,确实让两岸媒体人沮丧不已。

  更为可叹的是,2016年5月20日之后,民进党重新执政,两岸政策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国民党执政时期的“九二共识”遭到否定,两岸交流的基础随之出现动摇。与此同时,两岸新闻双向交流也开始收紧,一般性的媒体参访遭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时间限制、行动限制、参访单位限制等等不一而足。

  更严重的是,2020年1月新冠肺炎爆发,两岸新闻双向交流再次遭到重大打击,民进党政府以防范新冠肺炎的理由,不同意大陆驻点媒体进行正常性的记者轮替,其结果是有些驻点记者人呆在台北长达一年以上。台湾当局毫无人道主义精神。在此之前多数记者因家庭等因素被迫返回大陆,而又无法替补人选,使多数驻点媒体被迫放空。只剩下几家中央级媒体个别记者苦撑待变,至此,两岸新闻双向交流进入了放空阶段,至于何时能够恢复正常,仍在未定之天。

2010年4月29日,台湾中评社社长俞雨霖应邀出席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与国台办主任王毅愉快交谈。

  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有三点体会供两岸新闻同行参考:

  一、两岸新闻双向交流,自1991年8月12日起算,迄今已经三十年,根据我个人的经历,两岸媒体人均相当努力的推动两岸新闻交流,透过媒体的力量促进两岸官方与民间的相互了解。可以很客观的说,两岸媒体人都未曾动摇过自己的信念,以媒体的力量,促交流、促发展、促共荣、促和平。两岸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相当程度的抵销了媒体人的努力。起起伏伏的两岸新闻交流,虽然让媒体人气馁,但并没有失志,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扮演着正能量的角色。

  二、自2016年5月20日民进党重新执政后,虽然两岸新闻交流受政治因素的干扰制约更大,但在两岸媒体人过去的努力下,两岸民间交流并未停止。有交流就有希望,两岸媒体人就有继续发挥影响力的空间。媒体人在两岸的政治僵局下,如何持续发挥可以扮演的沟通角色,值得两岸媒体人省思。加强两岸新闻网路的建立,扩大两岸网路媒体的线上沟通,无疑是突破当前政治藩篱的一项重要举措,唯有如此,才可能在变动的政治环境中,持续发挥两岸媒体的角色。

  三、两岸新闻双向交流面对三十年来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两岸媒体人应该不忘初心,想方设法突破当前的困境。多数人都秉持着一种信念,每一次两岸关系向下沉沦,就是在积累另一次两岸关系向上跃进的动能。

  我最后想引用一句金庸《倚天屠龙记》《九阳真经》中的心法口诀作为结语,一方面自勉,一方面鼓励长期以来有心推动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媒体人。“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本文作者俞雨霖:台湾政治大学博士,曾任《《中国时报》》副总编辑兼大陆部主任,现任台湾中评社社长)

2010年7月27日,中评社主办的“台湾走亲─大型系列采访活动”在台南县走马濑农场正式启动,台湾中评社社长俞雨霖(站立者)揭橥中评社的“台湾走亲”大型探访计划,是要让海外华人社会与大陆民众了解当下最真实的台湾。是项“台湾走亲”活动进行了3年多。

2012年10月3日下午,14家大陆网路媒体工作者参访台湾中评社,由台湾中评社社长俞雨霖、总编辑林淑玲接待来访的大陆同业一行。

2013年5月12日,俞雨霖率台湾中评社采访团队,抵达山东,进行为期7天的采访。

生命起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