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治港思维变 港人满意吗
香港中评社10月11日电/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0月6日发表任内第五份施政报告,重点放在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基本法第23条本地立法及重组政府架构等,在香港社会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随着香港政治对立氛围趋缓,加上疫情平稳受控,港人对此次施政报告的整体满意率呈U型恢复态势,满意度是2018年以来最高的。其中,施政报告擘画北部都会区蓝图,以根本性解决住房土地问题、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最受香港社会关注和肯定,但不少港人也希望兼顾“远虑”与“近忧”,迫切要求政府在通关、福利等短期民生问题上拿出更多实际举措。
如图1所示,对比林郑上任后5份施政报告的社交媒体平均关注度和满意率,可见在香港社会“去政治化”大趋势下,少了“为反而反”的民粹煽动,今年港人对施政报告的平均关注度已恢复至3年前水平。更值得肯定的是,国安法生效一年来香港社会重回安定,再加上疫情逐步受控、民生经济逐渐复苏,港人因政治纷争与疫情等因素对政府产生的怨气明显舒缓,故本年度施政报告在社交媒体的满意率不但仅次于2017年,而且满意率增幅创下2018年以来新高,整体声望呈现出U型回升的逐步向好趋势。
今次施政报告提及的多项政策措施中,最受瞩目的莫过于北部都会区的发展规划(如图2)。这项港府重点推出的长远发展规划,涉及数十万住宅单位增加,以及5个新铁路项目的建设,更是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北部都会区的构想出炉后,许多港人都肯定特区政府的高瞻远瞩,一方面能切实解决数十年来积压的深层次矛盾,大幅改善房屋供应短缺、产业结构单一等老大难问题,另一方面能充分利用与内地融合的机遇,透过构建“双城三圈”实现深港优势互补,一举改变长期以来香港“重南轻北”、“中环中心”的思维窠臼。因此,不少观点称赞,林郑本份施政报告的高度,远超出历届、历次施政报告的眼界与视野。
与北部都会区规划高度相关的土地房屋供应、推动创科中心、兴建五条铁路并与深圳联通等政策,分别为关注度最高的第2至4位,展现出施政报告以大篇幅、大手笔制定的长远规划,紧紧抓住了香港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注意力。至于具有一定敏感性的国家安全和23条立法等议题,关注度并未超过涉及北部都会区概念的各项基建、规划政策,除了说明近一年来国安法已经深得人心、对抗氛围消退之外,也反映出随着“泛政治化”退潮,港人更加聚焦事关香港长远发展利益的重大议题,而不是纠结、拘泥于过去的政治斗争。
在施政报告各项政策的满意度方面,香港特区政府今次积极提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一系列举措,最获港人肯定。经历过去两年多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尤其是黑暴冲击、外部施压以及疫情阻碍两地交往,香港的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吸纳大量基层就业人口的零售、旅游、酒店业皆遭受重创。因此,大多数港人深刻意识到,香港的发展离不开内地,国家才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唯一坚强后盾,因而也对港府加强与内地融合的做法普遍乐观其成。
而在国家安全领域,正如上文所述,香港社会的疑虑、对抗情绪已经大幅降低,故此次林郑提出特区政府会“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地为23条立法”得到港人高度肯定,也让香港市民吃下一颗定心丸,故满意度排名第二。有舆论认为,对香港的长治久安更具信心,认为在国安法与23条的双管齐下下,乱港势力死灰复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北部都会区令香港社会眼前一亮,也成为全港热议的焦点,但不少民众的观望、疑虑取态也相对拉低了该项政策的总体满意度。例如,有不少港人联想到林郑任内在“起动九龙东”、“启德发展区”以及“明日大屿”等进展不尽如人意,呼吁政府不要再重蹈“画大饼”后沦为“烂摊子”的覆辙;也有港人回顾了往届政府的公营房屋建设屡屡“走数”,质疑此次政府提出增加住宅供应的规划“远水解不了近渴”;还有港人揶揄,近年来香港基建异常缓慢,“前期研究”既耗时又耗钱,感叹不知何时才能看到蓝图实现。由此可见,上述并非否定、排斥北部都会区及相关配套建设规划,反而折射出对北部都会区充满期待,更多是对港府能否高效、务实完成规划,以及对能否破釜沉舟解决住房问题的信心不足。
满意度排名倒数一、二的政策措施分别是规划建设5个铁路项目与推动创科发展。前者引来较大反弹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牵涉的建造资金庞大,忧虑会对香港的财政稳定造成冲击。后者之所以反响不佳,则因为主流舆论认为特区政府在推动创科发展上的措施仍然是老调重弹,拨款兴建科研大楼及设施的做法根本没有对症下药,无法解决香港在科研与产业化环节上脱节的本质问题。
图4反映了此次施政报告舆论反应中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那就是特区政府虽在土地、住房等长远问题上回应了港人关切,但不少事关基层民生民利的短期政策,与港人的期望还是存在一定的落差。比较明显的是福利与纾困措施、两地通关这两大议题,在港人心目中的关注度虽然分别排名第2、4位,但仅排在施政报告聚焦的第7、8顺位。以通关议题为例,虽然林郑强调与内地通关是“头等大事”,但由于未涉及具体时间表及操作方案、施政报告也未有过多着墨,故不少港人看到施政报告中北部都会区、深港融合、铁路对接、新口岸等规划时,感慨还是恢复两地通关最为实在。
同样,疫情与封关令香港不少行业尤其是依赖内地的旅游、餐饮、零售业等饱受打击,在倒闭潮与失业潮的影响下很多普通市民的生计百上加斤,迫切需要政府提出一些纾困措施以解燃眉之急。但本次施政报告仅提出了合并普通及高额长者津贴、以及取消强积金对冲等举措,都只涉及一些长期的固定性福利支出,不属于短期性、应急性的纾困惠民措施,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基层港人难言满意。
中评智库认为,香港社会利益复杂多元、众口难调,治港事务千头万绪,施政报告亦不易面面俱到,但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勇于开题、敢于破题,就是一个好的开始!这篇施政报告正是抓住了香港深层次矛盾的“牛鼻子”,以北部都会区规划完美衔接起“土地住房”与“融入国家”两大治理主轴,是回归以来治港思维的重大积极转变,值得肯定和期待!需知,香港社会拨乱反正、复苏振兴仍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特区政府务必要贯彻“一张蓝图绘到底、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以700万香港市民共同利益为中心,远近结合,恢复和提振香港社会的信心!
(记者:陈日嘉,分析师:杨力聪,工程师:吴悦柠,研究员:林东阳)
香港中评社10月11日电/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0月6日发表任内第五份施政报告,重点放在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基本法第23条本地立法及重组政府架构等,在香港社会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随着香港政治对立氛围趋缓,加上疫情平稳受控,港人对此次施政报告的整体满意率呈U型恢复态势,满意度是2018年以来最高的。其中,施政报告擘画北部都会区蓝图,以根本性解决住房土地问题、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最受香港社会关注和肯定,但不少港人也希望兼顾“远虑”与“近忧”,迫切要求政府在通关、福利等短期民生问题上拿出更多实际举措。
如图1所示,对比林郑上任后5份施政报告的社交媒体平均关注度和满意率,可见在香港社会“去政治化”大趋势下,少了“为反而反”的民粹煽动,今年港人对施政报告的平均关注度已恢复至3年前水平。更值得肯定的是,国安法生效一年来香港社会重回安定,再加上疫情逐步受控、民生经济逐渐复苏,港人因政治纷争与疫情等因素对政府产生的怨气明显舒缓,故本年度施政报告在社交媒体的满意率不但仅次于2017年,而且满意率增幅创下2018年以来新高,整体声望呈现出U型回升的逐步向好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