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镜头:横跨美国之山姆大叔藐视新冠疫情
中评社华盛顿9月7日电(记者 余东晖)横跨美国大陆,体验风土人情。中评社记者最近在横跨美国大陆期间,感受到“山姆大叔”普遍藐视依然高涨的新冠疫情,而亚裔和华人自我保护则周全得多。
德尔塔病毒变种肆虐,美国新冠疫情再起高潮,近期每天新增感染重上10多万例,每天死亡1500人左右。不少人问我:这么严重的疫情,怎么还敢“冒死”出行?
首先,实现长久念想。横贯美国大陆是我的执念,以前一直没有机会实现。居家一年多,闷死了,烦透了。正值暑期,采访淡季,趁自己已经打过疫苗,还测了抗体,冒一次险吧。计划出行时,美国的每天感染人数降到一两万,死亡降到两三百,觉得风险小了些。没想到出行后又突然飙高,但人已在路上,不能半途而废。
其次,做好自我保护。万里迢迢来回开车,机动性强,也利于防疫。每到一个新旅馆,我总要先花半小时,将房间消杀一遍;自己带床单被褥,酒精、漂白液、干洗手液、消毒纸巾,一应俱全;一路上基本上基本只参加户外活动,看风景,不进餐馆,不逛商店;尽量少进公共厕所,不得不去就戴好口罩;只点外卖,自己带了小饭锅,煮点超市买的食品,连给汽车加油都戴手套。在户外走路,与别人擦肩而过时,也尽量保持两米距离。
一路上发现,美国游客在户外很少有戴口罩的,如果没有强行规定,连进访客中心和礼品店,只有大约一半的人会戴口罩。但在几个国家公园,因为属于联邦政府的地盘,它们的访客中心基本上都会要求游客戴口罩,则美国人基本上会遵守。走在景区的小路上,美国人三五成羣,嘻嘻哈哈,基本上无所顾忌,最多迎面而来时,会稍微有所避让,但很难做到间隔两米。
一路上开车,听电台节目说这儿又疫情严重了,那儿又医院爆满了,防疫专家呼吁大家打疫苗,但如何防疫依然是政治话题。许多地方为学校是否应当强制要求师生戴口罩争论不休,在阿伯奎克还遇见反对学生戴口罩的集会抗议活动。
美国人对于新冠的概念,与中国人完全不同。很多美国人就是将新冠当大号流感,尤其注射过新冠疫苗后,更多的美国人觉得该干嘛就干嘛。在辛辛那提红人棒球赛体育场外,在丹佛红石剧场音乐会前,在纳什维尔热闹的街头,美国人成群结队,摩肩接踵,基本没有戴口罩的。以致于我戴着口罩穿行在他们中间,显得有些另类,甚至还担心遭人白眼。
唯一的例外是在印第安人部落纳瓦霍领地的旅游景点,不管是在纪念碑谷还是在羚羊谷,经营这些旅游景点的纳瓦霍人明确要求所有旅客在公共场所室内和车里都必须戴口罩,否则不提供服务。纳瓦霍的导游告诉我:纳瓦霍的政府非常重视防疫,因为他们属于弱势的少数族群,受新冠疫情冲击更大。纳瓦霍人的疫苗注射率高达90%。
前几天在一个大学校园,看到重返校园的学生们兴高采烈,扎堆聚会,又唱又跳,仿佛疫情不存在似的。这两天,看到网上流传的视频,显示美国大学生橄榄球赛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体育场开赛时,6万多观众欢呼雀跃,如排山倒海,引发小型地震,现场却没人戴口罩的惊人场景。有了一路上的体验,我反倒不觉得惊讶了。
此次出行,一路上见到的华人游客不多,一者因为中国游客来不了,二者因为华人都比较谨慎,像我这么“胆大包天”的不多。偶尔看见几位华人和中国留学生,深感他们自我保护意识很强,连在户外行走都戴着口罩,到景点前拍照留念时,才把口罩摘下,拍完了马上又戴上。
在拱门国家公园,曾碰见一男一女,说普通话,大热天穿得严严实实,戴口罩眼镜帽子,男孩拿相机的手还戴手套。那天太阳暴晒,地面温度在40度以上。我在公园里7个小时,喝了5瓶水,愣是没上厕所。而他们两人能将自己捂得这么厚实,真难为那两位华人游客了。
我结束横跨美国大陆的行程已经两周,至今没有感染新冠的任何迹象,不由地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