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载铸一“锅” 中国天眼凝望苍穹

  中评社北京4月22日电/据经济日报报道,2017年10月10日,北四环外,国家天文台。当距离地球1.6万光年外和4100光年外的脉冲信号在现场响起,在座的嘉宾无一不屏气凝神,侧耳倾听。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也是中国天眼(FAST)的成果“首秀”。

  脉冲星就是旋转的中子星,因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而得名。如今距离第一次公开“亮相”不到4年时间,中国天眼已发现脉冲星300多颗,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得益于‘中国天眼’超高灵敏度,我们已经将脉冲星的测时精度提升至少一个数量级,这有望使人类首次具备纳赫兹引力波的探测能力。可以说,我们已经走在‘出大成果’的攀登之路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说。

  二十余载铸一“锅”

  中国天眼,全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坐落于贵州省平塘县的一处大窝凼。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这口“大锅”究竟有多大?它的总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

  为何要建这口“大锅”?射电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和锅式卫星天线差不多,都是用“锅”的抛物面反射信号,通过“锅”的反射聚焦,把信号聚拢,以便用馈源“天线”接收信号。“锅”越大,就越能接收到微弱的电磁波,观测宇宙的“视力”就更好。

  25米与350米,这是此前中国与美国拥有的射电望远镜口径的差距,而口径大小直接决定眼力所及。“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以免让中国在宇宙探索中受制于人。”上世纪90年代,时任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等老一辈天文学家提出建设中国天眼的构想。

  质疑纷至沓来。南仁东却有自己的坚持,“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有那么几年时间,南仁东成了一名“推销员”,大会小会、中国外国,逢人就推销自己的大望远镜项目。

  不服输,磨破嘴,跑断腿,FAST终于立项,有人调侃,“老南,亿万富翁啊”。他笑着摇摇头:“千万负翁。”是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项目建设之初,经费紧缺,听说贵州喀斯特洼地多,能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天眼台址,南仁东带领团队一头扎进了贵州深山,一找就是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