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硕鸣:治港需要新思维 争取认同需要耐心

《超讯》总编辑纪硕鸣(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8月9日电(记者 沈而忱)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思想者论坛:大变局下香港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应对思路”4日在中评社香港总部举行。与会的《超讯》总编辑纪硕鸣指出,国安问题归根到底,是回归二十多年来香港一直没能纾缓市民对国家的认同危机。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大环境的改变。对于误入歧途的青年,社会需要给予包容和关怀,这样才能团结香港的人心。纪硕鸣亦对香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思考。他认为,特区政府必须重视香港的人才问题,一方面扶持本地产业留住本港青年,一方面出台措施吸引内地人才;此外,新香港人的声音也不容忽视。

  纪硕鸣提到,香港市面对国安法的反应非常正面,对疫情的适应也非常之快。2021年香港第一季度的GDP增长了7.9%,私人消费增长1.6%;到了第二季度,私人消费同比上升了6.5%。这说明香港人自我消化的能力非常强。另一方面,《香港国安法》的实施力度之大令人意想不到。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七月份在讲话中,用了“立竿见影”四个字来形容国安法的效果。

  “我认为在明显转好的社会氛围、国安法的强力实施和警方的高昂士气下,大规模危害国家安全的事件不会出现,孤狼式的袭击或是各种隐蔽的阴谋还是会有,但是影响社会整体发展的情况应该不会重现。”纪硕鸣说,国安问题归根到底,是回归二十多年来香港一直没能纾缓市民对国家的认同危机。这个问题不可能通过国安法或是出动警队来解决。2014年的非法“占中”、2019年的“黑暴”,都是认同危机的表现。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就像离家百年的孩子还有叛逆意识,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大环境的改变,对这些人进行心灵洗涤。

  纪硕鸣指出,从现状看,港人对政府或是国家不满,其中有情绪的对立,也有价值观的对抗。从矛盾论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分清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个性质不一样的矛盾,所以在处理方式和手段上也应该不一样。目前出现了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情况,有些社会人士对犯了错的年轻人穷追猛打,甚至公布名单,要香港所有的企业都拒绝录用他们。这是把年轻人往外推的一种做法。国安法要到位,但是思想的碰撞或者说教育的问题不能全部依赖“硬手段”。就像毛主席主张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要和风细雨,这样才能得人心,才能团结全国人民来建设社会主义。放到香港也是一样,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团结人心。

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思想者论坛:大变局下香港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应对思路”日前在中评社香港总部举行(中评社图片)

  对香港发展的四个思考

  纪硕鸣对香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四点思考。第一,繁荣稳定和稳定繁荣。内地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一直强调“稳定压倒一切”;但是他对香港表述的却是“繁荣稳定”,繁荣在稳定的前面。邓小平为什么对香港用“繁荣稳定”?站在社会主义的角度看,资本主义永远是不稳定的,内地的逻辑是稳定了才会有繁荣;而资本主义因为强调自由,稳定可能永远是相对的。邓小平认为,在资本主义下,经济繁荣了,生活安定了,才会有稳定。繁荣和稳定之间的关系到底应该怎么处理?香港未来应该思考。

  纪硕鸣说,今年七一前,多个中央驻港机构联同特区政府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一国两制’”主题论坛。这是香港纪念中共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活动,也有人认为是回归以来中国共产党这一话题在香港首次公开亮相。现在的香港是中央进行全面管治的香港,未来中央对香港的态度值得观察。如果香港要融入社会主义体系当中,那么现在在香港强调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的地位、打出共产党的旗号、认定共产党这个组织可能还不够;如果说香港还是要以“两制”的方式继续存在和发展,那么可能就要考虑,共产党在香港的“亮相”该“亮”到何种程度。

  第二,马克思主义强调打破一个旧世界,为的是建设一个新世界,香港未来的“新”在哪里?香港未来是“一国两制”也好,“一国一制”也好,这一“制”到底是什么“制”?其内涵究竟是什么?全国人大常委谭耀宗曾经指出,香港可以思考一下,是否可以有一个“香港特色的资本主义”。既然可以自己认定是香港特色的资本主义,为什么不可以自己认定未来是香港特色的社会主义呢?在马克思社会发展形态理论中,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阶段的社会形态。中国内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在补资本主义的课,香港可以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试验区。资本主义包含民主、自由、人权、法治,香港肯定离不开这四个要素,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二十四个字也涵盖了这四项,涵盖面甚至比资本主义更广阔。香港的管治团队不会在这个高度思考问题,但是中国正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在一个理论之下推动社会的发展,未来香港那一“制”究竟是什么?这一点中央是需要思考的。

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思想者论坛:大变局下香港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应对思路”日前在中评社香港总部举行(中评社图片)

  第三,香港成功融入大湾区,就是与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未来香港融入大湾区可能会有三条路径。一是依托大湾区,香港利用大湾区的市场和发展力量巩固和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同时辐射大湾区,带动大湾区向国际发展;二是依靠大湾区,走这条路径说明香港本身的优势弱化,尤其在美国等境外势力制约下,香港未来的国际化走势很难预估,可能更多的需要依靠大湾区来发展自身;三是依赖大湾区,走这条路说明香港基本上丧失了优势,“困”在大湾区,甚至完全依赖大湾区带动香港。这条路不应该走,但是就目前特区政府出台的措施,似乎他们对香港的发展没什么信心,一直强调希望香港的年轻人去大湾区发展。这种说法看似政治正确,实际上是把香港的人才往外推,特区政府应该把本地的人才留住,同时也要把内地的人才吸引过来,这才是香港走出困境再出发的基础。

  纪硕鸣表示,很多人喜欢从长期预判香港的发展,但是现在中美关系错综复杂,很难预判长线,所以对香港我们还是要看短期,三五年内香港的金融优势、进出口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基本上还能保持。如果特区政府想要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需要尽快抓住和充分发挥这三项优势,尽快让香港走出十字路口,让国际社会看到香港的优势,吸引资本。

  他对香港人才流失的问题表现出担忧。他指出,香港的人才从三个方面在外流,一是不少中青年移民。二是在香港读书的“港漂”,香港没有留住他们的政策和环境,包括各种“派糖”他们都享受不到,他们在香港交税为香港奉献,但是政策的阳光没有普照他们,很多人不愿意留下来。另外,正如上文提到的,特区政府把本地年轻人往外推,给予补贴让他们去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这个政策的出发点是错的,不如用这部分资金扶持香港的产业,把年轻人留下来。

  第四,香港成为新香港的主力军是谁?纪硕鸣强调了“新香港人”的概念,认为这次选举应该让新香港人脱颖而出,在政治舞台上发出他们的声音。新香港人是爱国爱港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有内地背景,熟悉内地发展的战略,也在香港也生活了很长时间,对香港有情怀。这一批能够在香港扎根的新香港人都是精英,无论是政治觉悟还是治理技能上都是非常优秀的。启用新香港人,让他们在香港的治理中发挥作用,这是建设新香港的重要力量。

《超讯》总编辑纪硕鸣(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8月9日电(记者 沈而忱)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思想者论坛:大变局下香港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应对思路”4日在中评社香港总部举行。与会的《超讯》总编辑纪硕鸣指出,国安问题归根到底,是回归二十多年来香港一直没能纾缓市民对国家的认同危机。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大环境的改变。对于误入歧途的青年,社会需要给予包容和关怀,这样才能团结香港的人心。纪硕鸣亦对香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思考。他认为,特区政府必须重视香港的人才问题,一方面扶持本地产业留住本港青年,一方面出台措施吸引内地人才;此外,新香港人的声音也不容忽视。

  纪硕鸣提到,香港市面对国安法的反应非常正面,对疫情的适应也非常之快。2021年香港第一季度的GDP增长了7.9%,私人消费增长1.6%;到了第二季度,私人消费同比上升了6.5%。这说明香港人自我消化的能力非常强。另一方面,《香港国安法》的实施力度之大令人意想不到。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七月份在讲话中,用了“立竿见影”四个字来形容国安法的效果。

  “我认为在明显转好的社会氛围、国安法的强力实施和警方的高昂士气下,大规模危害国家安全的事件不会出现,孤狼式的袭击或是各种隐蔽的阴谋还是会有,但是影响社会整体发展的情况应该不会重现。”纪硕鸣说,国安问题归根到底,是回归二十多年来香港一直没能纾缓市民对国家的认同危机。这个问题不可能通过国安法或是出动警队来解决。2014年的非法“占中”、2019年的“黑暴”,都是认同危机的表现。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就像离家百年的孩子还有叛逆意识,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大环境的改变,对这些人进行心灵洗涤。

  纪硕鸣指出,从现状看,港人对政府或是国家不满,其中有情绪的对立,也有价值观的对抗。从矛盾论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分清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个性质不一样的矛盾,所以在处理方式和手段上也应该不一样。目前出现了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情况,有些社会人士对犯了错的年轻人穷追猛打,甚至公布名单,要香港所有的企业都拒绝录用他们。这是把年轻人往外推的一种做法。国安法要到位,但是思想的碰撞或者说教育的问题不能全部依赖“硬手段”。就像毛主席主张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要和风细雨,这样才能得人心,才能团结全国人民来建设社会主义。放到香港也是一样,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团结人心。